黄雪军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发现所有学科的学习难度都较初中阶段有了显著提升,其中以物理最为明显.如何尽快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对学生学习难点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学好物理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要重点培养以下三类能力.
1 提高从阅读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本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物理学习而言,阅读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并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而形成.所有物理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依托于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所以学生在对物理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就要能从文本材料中读懂物理情境,从情境中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并且要能明确隐藏在信息背后的内容,这就是常说的审题.物理解题视域下的审题强调信息的提炼和对比,也包括模型的构建和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公式对问题进行表征,所以审题的工作量很大,有一定的科研技术含量.信息提取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表现往往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也是学生的常见障碍之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时,要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审读问题,给学生做好示范工作. 教师在朗读题目时, 要从语
音、语调以及肢体语言等角度突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让学生不仅明确题意,更重要地是明确教师读题的节奏、审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合理的审题习惯也就形成了.此外,还需进一步强调的是,物理问题中经常出现大段与解题无关的背景叙述,还会夹杂一些干扰条件和冗余条件,对此,教师不能跳过,而应该放缓阅读语速,减轻语气,让学生自己品味条件的真正属性,让学生体验去伪存真的信息筛选过程.
例1 中国国家跳水队被誉为“跳水梦之队”,作为世界一流选手,她们平时的训练强度和要求都很高,教练为帮助她们校准动作,会用高速数码相机来记录她们在空中的体态.某次10米跳台的双人跳水训练中,教练用每秒钟能连拍10张的相机连续记录运动员的跳水全过程.已知教练在他们起跳的一瞬间按动快门,如图1甲所示为第四张照片,如图1乙所示为第十九张照片,在第十九张照片中,运动员身体完全拉直,双手恰好触及水面.若假设运动员在起跳时重心距离跳台的高度等于触水时重心距离水面的高度,请结合上述材料,估算运动员的起跳速度.(g=10 m/s2)
典型错误 (1)纠结于对题意的理解,认为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空气阻力在本题处理中是否需要考虑,导致无法对问题进行解决.
(2)错误判断第四张照片为最高点,认为上升过程为0.3 s,计算运动员起跳速度为3 m/s.
(3)错误判断起跳到触水的全过程时间为1.9 s,计算运动员的起跳速度为4.3 m/s.
原因分析 错误(1)是学生没有把握住本题中“估算”二字的含义,既然估算,空气阻力作为次要因素可以忽略.当然,不排除学生压根就没有意识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习惯性提取竖直上抛运动模型来处理.错误(2)是被第四幅照片误导,这是一个干扰条件,因为表演的需要,运动员可以在空中呈现出很多姿态,本题并没有指出上述情景为运动员在最高点的情况.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张分析是否为最高点?如果不是,该时刻运动员的重心属于上升阶段,还是处在下落阶段.错误(3)是学生没有把握住“教练在他们起跳的一瞬间按动快门”这句话的意思,即第一幅照片到最后一幅照片间的间隔时间是1.8 s.
教学对策 教师要鼓励学生耐心读题,不能为节约时间而对题目进行跳读,因而忽略了重要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性地进行读题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暴露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进而激起学生不断纠正的意识.最终,学生通过在纠错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
2 强化物理概念以及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对物理的学习大多停留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简单识记和直接运用上,高中物理则要向前推进一大步,要对概念和规律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让学生体验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能充分把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娴熟地掌握规律的内容、公式表达及其适用条件.此外学生还要理解哪些地方需要用什么物理原理,具体使用时有何要点等等操作层面的问题.经常听到学生抱怨答案一看就懂,但是自己分析时,却找不到头绪,其实就是上述环节没把握好.
例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也更加重视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周日早晨,身为“暴走族”一员的大明花了40分钟,行进3600 m从山底登上山顶,之后又按照原路返回,花了20分钟到达出发地,请计算大明在上述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ΔxΔt=3600×23600=2 m/s,由此可得大明全过程平均速度为2 m/s.
原因分析 错误(1)发生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将其误认为两个子过程平均速度的平均值.错误(2)是学生在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两个概念上发生认识的混淆,随意对公式进行套用,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这是彻彻底底的机械化记忆,教师授课时务必要引导学生纠正此类错误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高中阶段还要求对矢量和标量进行区分,学生如果只是将认识停留在表面,而不会联系到具体的物理情境,那将严重阻碍他们的后续学习.
教学对策 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将自己的解析过程展示出来,这样做既可以促使学生优化思维,加强他们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暴露学生理解层面隐藏的错误认识,以便教师及时进行纠正.此外,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问题呈现在同学面前,也能相互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并在讨论中共同成长.
3 有效整合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的认知建构以及问题处理都强调数学工具的使用,数学和物理之间的联系比起初中阶段密切了很多.学生在高中物理问题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到求解方程,函数单调性以及极值求解,三角函数运算,空间几何分析等数学方法.例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运动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几何功底较为薄弱,那相关问题的处理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此外,高中学生还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解题,关键是建立方程就可以了,具体的带数据求解是很轻松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作业中,建立方程之后,就直接从同学那边将答案抄过来,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在考试中求解方程时发生很多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使用数学方法的切身体验.
例3 如图2甲所示,一个小球在光滑挡板的作用下静止于光滑的斜面上,已知小球重力为G,斜面的倾角为α,斜面与挡板间的夹角为β,则当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小球给挡板的压力最小;如果β=α,那么小球对挡板的压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错误 学生能结合受力分析以及共点力平衡的有关思路,画出如图2乙,但是却不能将平行四边形中的角与已知的α和β联系起来,因此对几何关系的寻找屡屡出错,还有同学不能在动态调整中,区分变量和不变量,以至于第一问的最值探索没有进行下去.
原因分析 高一学生将几何知识融入物理的能力较弱,空间想象力也亟待加强.
教学对策 教师在高一阶段就要和学生强调数学在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基础,用学生所熟悉的数学语言来对物理问题进行解析.比如,代数上求解极值的常用做法包括二次函数和基本不等式等,在和高一学生讲课时应该回避后者,因为这一方法他们要在高二才会学到;又比如,当前初高中已经不再介绍余切、以及反三角函数,因此对与之相关的表述和问题,物理教学都要回避.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不在于知道了什么,而在于通过学习领悟到什么.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也确实为物理学习付出很多,但是却没有学会以物理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最终还是一场空.因此教师在高一学段就要提醒学生对上述三种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尽早形成与物理学习相适应的的思考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