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永庆 孟立军
(中南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湖北 武汉 430074)
30年来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展望
喻永庆孟立军
(中南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自1985年9月内地西藏班开班以来,到现在,我国内地西藏班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史。30年的办学过程中,在中央各部委、西藏自治区政府、各承办省市、负责学校的通力配合下,内地西藏班(校)不论在办学体制与管理模式,还是在人才培养与辐射效应上,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为西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为西藏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面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内地西藏班要继续坚持质量发展为前提,加强办学的实效性、管理的多元性、教学的有效性、区内与区外的协调性等方面的探索,凝练办学特色与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实际效应。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校);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展望
内地西藏班(校)是指为满足西藏经济建设的需要,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借助内地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为西藏经济的发展培养各行各业所急需人才的办学模式。1984年12月,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和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联合下文在内地18省、市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这标志着内地西藏班(校)工作的正式启动。到今天,我国内地西藏班(校)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在中央各部委、西藏自治区、各承办省市政府以及具体办学学校的通力配合下,内地西藏班(校)在办学体制、管理模式、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与创新,为西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推动着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古人云:“三十而立”,在内地西藏班(校)办学实施30年的今天,本文在系统地梳理办学发展历程前提下,深入探寻与总结其时代特色,并对今后的办学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借此推动我国内地西藏班(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发展历程
30年的办学过程中,内地西藏班(校)经历了从创办初期的相关制度建立,到上世纪90年代体制的完善与规模的扩大,再到本世纪初办学层次的调整与质量的提升,最后是当前内地办学与西藏区内办学的协调发展等不同的阶段。每一次办学方向的调整,都与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整个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以及内地西藏班(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办学的青春与活力,使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内地西藏班(校)有效探索阶段(1985—1992年)
在内地开办学校,为偏远少数民族培养人才,我国自古就有之,但改革开放后举办的内地西藏班(校),在领导体制、管理模式、招生规模、办学地点选择等方面都是之前难以比拟的。为了使内地西藏班能够长久发展,内地西藏班(校)在创办之初,相关的领导体制、经费投入、招生与就业、教学组织、具体管理等一大批文件出台,有效地保障了内地西藏班的健康成长。
第一,内地西藏班在领导体制上实行教育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各办班省市教育部门以及开办学校四级管理的模式。其中,教育部作为内地西藏班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西藏中学班(校)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检查评估、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1]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经费的分拨、藏文师资的选拔和派遣,组织学生进出藏以及配合有关部门处理有关事务和突发性事件”[2]。办有内地西藏班的省市具体负责本地区和本部门内地西藏班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举办内地西藏班学校则负责教学的组织、各项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与教师的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内地西藏班(校)的经费投入包括开办费和每年的经常费,其拨给标准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同有关省、市教育部门协商确定,资金由西藏自治区教育部门列入专项预算,负责解决[3]。内地西藏班(校)创办初期,开办费主要是创建西藏班(校)的投入,即教育部按每招一个班,拨给开办费5万;经常费包括入学的装备、服装、公杂、医药、学生寒暑假活动费以及每月的助学金等,初中班经常费新生每人每年808元,老生648元[4]。高中班经常费新生每年754元,老生694元,中专经常费新生每人每年756元,老生696元[5]。除零用钱发给学生个人外,其余包干给所在学校。
第三,在招生、录取与分配上。内地西藏初中班主要招收户口在西藏的各民族学生,凡学完小学全部课程,年龄在11-14周岁,身体健康的小学毕业生均可参加内地西藏班招生考试;考试科目分为藏语文、汉语文、数学三科,由西藏自治区负责命题和组织考试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原则。创办初期每年招收1300人左右,其中农牧民子女占70%以上[6]。1985年9月,首批16省市的内地西藏班参与招生(见表1)。内地西藏高中班生源则来自于内地西藏初中班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每年招收300人左右,由天津红光中学、北京西藏中学、成都西藏中学负责开展教学活动;除此之外,其余大部分转入内地省市的中专学校学习,并根据西藏自治区提供的人才需求,确定学习专业,实行定向培养[7]。1989年9月,首批内地西藏班初中生进入内地中专就读,该年共落实893名招生计划,其中中师300名,中专593名,分布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等13个省份,招收涉及卫生、公安、文秘、汽车维修驾驶、林业、工民建、财会、统计、翻译导游、畜牧、电力、广播电视、银行、气象等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8];对于内地西藏高中班毕业生,由西藏自治区向国务院提出招生计划,学生参加所在省份的高考,教育部会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确定最低分数线,西藏自治区招生办负责录取工作,凡不够内地西藏班录取分数线的将转回西藏参加区内录取[9]。1992年,共有26所高等院校首次参加招生工作,共招收187人,其中本科招收112人,专科招收75人,主要涉及管理、政治、金融、语言、新闻、法学、地质、水利水电、无线电、刑事侦查等专业[10];对于毕业分配方面,内地西藏大、中专毕业生,一律返回西藏,由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安排[11]。
第四,在组织教学上,一是内地西藏班(校)除北京西藏中学、成都西藏中学为新建的独藏学校外,其他都为汉藏合校,即在已有的学校中开设西藏班。二是学制的规定,由于西藏教育与内地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使西藏学生适应内地的学习,办学之初,内地西藏初中班学制4年,1年补习相关小学课程,3年正常的初中学习,高中与中专则同内地学校一致。三是教学语言的选择,内地西藏班教学用语以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开设相应的藏语文课程,以藏语讲授。四是教师的选派与教材的选用,藏语文教师由西藏选派,基本上每个西藏班配备1名藏语文教师,实行定期轮换,其余各科教师由所在学校自行聘任[12]。内地办学所需藏语文教材,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由于内地西藏班的学制为4年,根据这一培养要求,西藏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既不同于内地普通中学,也不同于区内中学[13]。
表11982—1992年开办内地西藏班的学校统计*此表根据1985—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内地西藏班招生计划统计而成。
第五,在管理工作上,一是在学生的思想管理中,内地西藏班除按教学大纲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外,学校还根据西藏学生的实际,加强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14]。二是寒暑假的管理,根据西藏自治区关于内地西藏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律不回西藏探亲的规定,内地西藏班在寒暑假安排一定时间补习功课外,大都根据各地实际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内容健康的文体活动,同时也有计划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农村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15]。三是教师的管理,教师主要选派一些思想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并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担任,并保持相对稳定,其编制参照普通中学的标准适当增加,工资、福利待遇高于当地中学[16]。
(二)内地西藏班(校)完善发展阶段(1993—1999年)
1992年7月,随着首届高中班与中专班学生毕业,内地西藏班相关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此时,中央根据1994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重新部署内地西藏班今后的发展重点,并确立了“继续办好内地西藏中学与西藏班,长期坚持,不断完善,适当扩大规模”的办学方针,至此,内地西藏班(校)这一阶段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度的完善与扩大办学规模上来了。
1.各项制度的完善。第一,办学水平评价体系的制定。为了提高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水平,教育部印发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水平评估的相关文件,该文件主要从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办学条件、指导思想、管理水平、办学成效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如办学条件又分为干部配备、教师队伍、校舍与设备等要素[17]。这一举措规范了内地西藏班(校)的办学,加强了对其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的监控。
第二,淘汰与奖励机制的建立。1992年之前,内地西藏初中毕业生基本都能进入高中或中专就读,但自1993年起,对于学习基础差,统考成绩达不到最低录取分数线,体检不合格和思想品德差,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施行必要的淘汰办法[18]。1993—1994年,内地西藏班(校)淘汰率为总数的5%,1995年升为7%,此后保持在这一水平。在实行淘汰的同时,内地西藏班也实施了师生的奖励制度,1993年,对36名刻苦学习的内地西藏中专与高中毕业生进行表彰[19]。1994年,又对内地西藏班(校)在教书育人取得的显著成绩的教职员工也进行了相应的奖励[20]。
第三,明确学生的收费政策。由于内地西藏班(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西藏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其学生的各项费用都由国家承担。但随着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内地西藏班在财政上面临新的问题,特别是西藏班学生进入中等专业教育后,全面实行上学缴费制度与国家“包”下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考虑西藏经济发展基础的情况下,对干部职工和农牧民家庭子女上学采取不同的政策,即干部家庭子女上内地西藏班适当收费,农牧民子女由国家补贴,补贴经费由西藏与各省市政府财政和部委负责解决[21]。
2.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第一,扩建与新建内地西藏班。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扩大招生规模的精神,内地省市开始扩建、改建与新增一批学校举办内地西藏班,如这一时期广东的惠州八中、中山实验中学、佛山一中三所中学、江苏南通西藏民族中学、上海共康中学、福建列东中学等5所学校为新增学校;重庆西藏中学则在原来重庆市三十一中的基础上扩建成立;昆明陆军学院附属西藏中学则是新建的一所由军队举办的西藏学校。
第二,逐步扩大招生人数。1994年之前,内地西藏初中班招生一直保持在1 300人左右,高中300人,中专900人左右。1994年之后,内地西藏班(校)开始逐年扩大招生名额,并将扩招名额分配到具体举办的省市,如1995年在1994年的1 280人基础上扩大到1 445人,主要扩招名额分配到广东与福建;1996年则在1995年的基础上计划增加155人,达到1 600人,以后计划每年扩招200人,直至达到1998年的2 000人[22]。而在具体实施中,因为经费筹集与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际招生与计划人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1所示,初中从1993年的1 300人,逐步扩大到1998年的1 855人,之后保持在1 800人左右;高中生源从1993年的近300人,增加到1999年的505人;此时的大学招收内地西藏班(校)生源整体上保持增长趋势。
图1 1992—1999年内地西藏班招生情况统计*图表根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内地西藏班招生计划统计而成。单位:人
3.教育经费的增加。第一,学生学习与生活费用提高。鉴于1994年物价变动的因素,学生的各项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原来的初、高中每生每年706元,中师、中专每生每年778元分别提高到1 050元与1 026元[23]。第二,基本建设费的增加。随着内地西藏班招生人数的扩招,山东、浙江、江苏三省新建三所西藏中学,其余14省市也在原有内地西藏班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各地增加校舍面积约54 000平方米,为此,中央与地方投资基建费约1亿1千万,其中,中央提供3 000万基建补助费到各个省市[24]。第三,办学经费的增长。中央在增加基建投入的同时,也设立了内地西藏班专项补助经费,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由中央财政适当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补贴。如图2所示,1985年,内地西藏班办学经费投入为245万元,1990年增加到800万元,之后经费持续增加,到1996年的1 800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省市相应的投入。
(三)内地西藏班(校)质量提升阶段(2001—2009年)
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后转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世纪初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改善条件,提高质量”[25],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内地西藏班(校)加大了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的建设力度。
图2 1985—2000年内地办学经费预算情况*以上经费支出不含各地、市从当年核定的正常经费预算中开支的内地办学经费。数据参见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教育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365.单位:万元
1.改善办学条件。内地西藏班自1985年9月开办以来,到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学实验楼、宿舍楼、学生食堂、学校办公楼等急需维修和扩建,教育部对21所内地西藏班(校)的调查发现:各学校基础设施急需改扩建的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需维修经费0.11亿元[26]。对此,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全国内地西藏班工作会议,对承办内地西藏班的24所学校安排校舍改扩建和维修专项补助经费6 000万元,使其办学综合条件和管理水平达到当地省一级同类学校的标准[27]。如这一时期的武汉西藏中学为1985年9月在荆州创办的沙市六中西藏班,根据国家对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条件的新要求,2003年8月改由荆州中学新区举办,2005年8月又整体搬迁到武汉市洪山高中,2006年12月在武汉东湖风景区择新校址成立武汉西藏中学,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中学[28],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调整办学结构。随着全国各省市西藏支援力度的加强和内地西藏班培养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返回西藏,西藏初、中级人才奇缺问题在一定程度得到缓解,当前急需培养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29]。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内地西藏班(校)一是调整办学层次,大力扩充内地西藏高中班,将北京西藏中学、岳阳一中调整为只招高中生;南通西藏中学、合肥六中、郑州四中、沙市六中、重庆西藏中学在减少初中招生的基础上新办高中班;山西大学附中、营口四中、漳州一中与三中等学校增设内地西藏高中班。二是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举办内地西藏散插班。2002年,北京第八十中学、南通中学、复旦大学附中、郑州外国语学校、西安中学等18省市的53所高中参与内地散插班的招生工作,每个省市统一招收20人,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直接插入这些学校学习。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享受内地西藏班高中待遇,学生毕业后,参加所在省市高校统一考试,由内地西藏班招生办公室统一录取[30]。
3.高中与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自2001年起,内地西藏班在保持初中班招生与减少中专招生的同时,逐步扩大高中班与大学招收内地西藏班的人数。如内地西藏高中班从1999年505人,增加到2000年的953人,并保持每年的递增,2009年达到1 865人。大学则从2000年招收422人,近40所普通高等院校参与,到2004年的1138人,80多所高等院校参与,再到2009年的1 605人,117所高等院校参与招生,其中,重点大学名单大幅增加(见图2所示)。
(四)内地西藏班(校)协调发展阶段(2010—至今)
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发展模式。内地西藏班办学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确立了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
图3 2000—2009年内地西藏初中、高中班及大学招生统计*图表根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内地西藏班招生计划统计而成。单位:人
1.办学层次的协调发展。从2010年起,教育部联合西藏自治区对内地西藏班办学层次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初中、高中与中职办学协调发展。第一是精办初中。鉴于内地西藏班(校)办学对西藏区内基础教育的辐射效应,西藏区内基础教育在办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水平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内地西藏班自2011年起将初中班招生规模每年稳定在1 600人左右,重点转向提升内地西藏初中班的教学质量。第二是扩充高中人数。内地西藏高中班招生规模从2009年的1 315人逐步扩大到2011年的3 000人,扩招后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2万人[31]。实际上,2010年高中招生2237人,2011年为2 964人,2012年为3 097人,2013年为3 000人,2014年3 200人。*参见《中国教育年鉴》(2010—1014)中的“民族教育”栏目以及西藏自治区中的“内地办学”栏目中相关内地西藏班的数据统计。第三是发展中职教育。2010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文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天津、河北、辽宁等12个省市4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首批内地西藏中职班,涉及教育、现代农牧业、资源与环境、水利水电、交通运输、乡村卫生、旅游服务、新能源等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培养经费将实行省级投入和中央支持相结合的办法,财政部门按每生平均5 000元标准,并安排一次性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生活学习用具补助,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实行与当地学生统一的标准[32]。
2.内地办学与区内教育的协调发展。内地西藏班(校)政策不仅为西藏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亟须人才,而且也产生了很强的“鲶鱼效应”,推动着西藏区内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内地西藏初中班的举办,西藏区内小学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区内初中的办学水平,2004年开始,内地西藏高中班开始从西藏区内选拔初中生源,最初只招收170人,其中20人进入内地西藏散插班,150人进入内地西藏班,2010年之后,西藏区内生源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西藏区内生源为1 300人,2014年1 400人,2015年为1 550人。*《中国教育年鉴》(2010—1014)中的“民族教育”栏目以及西藏自治区中的“内地办学”栏目中相关内地西藏班的数据统计。这一举措加快了西藏区内初中教育水平的提升。另外,西藏区内创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1985年,以藏族为主体的第一批西藏小学毕业生到内地学习,直到现在,其录取率仅约为10%,远远满足不了西藏学生的需求。为了扩大内地的优质资源,让西藏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和内地西藏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协调西藏区内办学与区外办学两套机制,由北京、江苏分别投资2亿多元援建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和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学校分别从北京、江苏选派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优秀教师,完全按照示范中学标准建设,2014年9月,分别招生2 350人与2 880人,其中,80%为高中生,20%为初中生,其生源90%以上为藏族学生[33]。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创建,西藏区内的教育将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特点分析
截至2014年9月,内地西藏班(校)已累计招收西藏籍初中生4.32万人、高中生2.89万人,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中专以上人才3万余人,他们在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发挥着积极的影响。30年的内地西藏班办学的实践表明:内地西藏班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它不仅推动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而且也为中央在其他边疆民族实施相关政策提供了范本。
1.内地西藏班(校)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唐代以来,中央政府就开始在内地设立专门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的学校,如唐代在成都创办一所专供南诏王室及其大臣子弟就读的学校[34];宋代中央政府在陕西及其他地区开办为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蕃学”[35];明代中央通过特恩、岁贡与选贡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子弟入国子监就读;清代与民国时期在北京、南京等地举办招收西藏、内蒙古、青海学生的蒙藏学校[36]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中央党校少数民族班;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陕西成立专门为西藏培育人才的西藏公学。这些学校的设立,为偏远民族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建设人才。但从总体上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些学校大多设立于历代中央王朝的都城,学生的来源主要以上层的王公贵族子弟为主,且在招生数量上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广大贫穷少数民族子弟则被排除在外;另外,办学难以形成长期与固定的模式,往往随着朝代的更替或民族关系的转变而出现停废。而像内地西藏班(校)办学这样,分布于全国21省市,采取中央、地方协调规划与管理,以西藏农牧民为主,涉及初中、高中、中职等办学层次,每年招生人数近万人,并且在30年的办学过程中,为西藏各行各业培养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不能不说是一个宏伟工程。这为西藏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华各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充分说明内地西藏班(校)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而且也会在世界教育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内地西藏班(校)是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内地西藏班(校)政策不仅是一项办学举措,而且也是加强民族团结、推动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西藏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处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缅甸、不丹等七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 300多公里,长期以来,西藏地区受到外界敌对势力与西藏分裂分子的干扰,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另外,西藏和平解放前,长期处于农奴制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对此,中央政府认识到要加强西藏社会的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基于这一认识,中央政府自1985年举办内地西藏班,利用内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优势,帮助西藏培养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初步的科学世界观和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劳动技能的建设骨干[37]。30年来办学的实践证明,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省市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办学单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内地西藏班在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上不断提升,其培养人才在西藏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的影响不断显现。
3.内地西藏班(校)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无疑是成功秘诀之一。内地西藏班(校)从政策的颁布,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同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越性分不开。截至2014年9月,全国有北京、上海、广东等21个省区市32所中学办有内地西藏班,其中初中班18所,高中班9所,完中5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56所示范性高中招收西藏散插班;广州市卫生学校等44所中职学校开办西藏中职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0余所高校招收内地西藏班学生[38],每年近万名西藏学生进入内地或高一级学校学习。面对这一庞大的办学工程,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在经费的拨付、招生名额的增减、西藏教师的选派,办学水平的监控、招生与考试的调整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协调;举办西藏班的省市在基础建设、办学经费的筹集、相关政策的落实、同中央政府、西藏自治区以及其他相关办学省份保持紧密的联系;各承办学校在教学的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学生与教师的管理以及办学中的问题等方面通力合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每一次政策的颁布与调整,中央政府都根据西藏自治区经济与发展的实际需求,探讨政策调整的可行性,各办学省市则在人力、物力与财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和保障,相关学校则在教学与管理上,积极配合政策的实施与改革。30年我国内地西藏班办学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只有在中国,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4.内地西藏班(校)是沟通西藏与内地教育的一座重要桥梁。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西藏自治区处于一种封闭发展的状况,与内地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教育办学质量不高,教育管理理念相对保守、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新时期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自内地西藏班(校)创办以来,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内地西藏班(校)将西藏与内地教育的发展联系了起来,激活了西藏的教育,改变了其发展轨迹。首先,在办学理念上,西藏自治区教育部门通过在对内地西藏班办学事务的协调中,通过业务联系、人员往来以及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感悟也不断增强。其次,在办学质量上,内地西藏班自创办以来,一直受到西藏区内学生、家长、学校的欢迎,并成为西藏区内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考核要素之一。而内地西藏班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从招收西藏区内小学生,到初中生、再到中职生,这些都带动了西藏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与中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在管理水平上,西藏自治区主要负责藏语文与生活辅导教师的派遣工作,并且实行轮换制度,这些教师进入内地西藏班后,势必将会耳濡目染内地学校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当他们回到西藏后,无形会传授一些经验,这对西藏区内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5.内地西藏班(校)是一个不断调整和革新的办学模式。内地西藏班(校)得到中央领导、西藏民众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与支持,其中,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是其永葆生命力的法宝。首先,在办学层次上,内地西藏班(校)在创办的初期,主要以初中与中专为主,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社会中等技术人才。而随着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现象得到缓解,高层次人才需求与培养提上日程,对此,国家调整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结构,转为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满足初中生进一步深造的实际需要。2010年,随着西藏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内地西藏班开始举办和发展中职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次,在学制上,在创办初期,鉴于西藏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内地西藏初中班采取4年学制,高中采取3年,而随着西藏班办学与教育援藏的深入,西藏区内小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内地西藏班初中由4年改为3年,而相应的高中则由于西藏区内初中生源的增加,由原来的3年改为4年。最后,在经费投入上,内地西藏班(校)创办初期主要是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承担相应的建设经费与学生的日常经费,到20世纪初中央政府与各举办省市共同承担,当前,主要由各省市承担相应的经费筹措,总体而言,内地西藏班(校)经费的投入主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投资的主体与增加办学的经费。
三、内地西藏班(校)今后发展的展望
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与其办学同时进行。在研究中,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得到梳理;管理模式有效性得到探讨;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得到研究;学生的文化差异与认同感得到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内地西藏班(校)研究的繁荣。*参见喻永庆,孟立军.30年来我国内地西藏班(校)研究述评[J].中国藏学,2015(3).当前,面对西藏发展的新形势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内地西藏班也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内地西藏班应在历史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其办学质量与水平,完善其管理体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增强其办学辐射作用,为西藏的发展与中华各民族团结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加强内地西藏班(校)历史梳理的研究。30年的办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地提高内地西藏班(校)的管理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通知与管理文件,这些文件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办学的健康发展。对于这些,研究者也进行了有力的探索,但通过对内地西藏班相关文件系统地梳理,从教育、教学活动史的角度,探寻每一次政策形成、颁布、革新过程中不同管理部门的所作所为以及具体教学中学生、教师的具体活动[39],我们的研究还很少涉及。因此,在接下来,我们加强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演变历史、学生与教师的生活史、具体学校办学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可以再现我国内地办学艰难的发展历程,扩大人们对内地办学的认知度,而且也为下一阶段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历史的借鉴与时代的启迪。
第二,深入探寻内地西藏班(校)办学实效性的研究。30年的内地办学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多在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上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对于这些,研究者大多从宏观的视野进行着阐释,在今后研究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从微观的视角,从办学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长期跟踪调查研究、西藏广大民众尤其是学生家长对办学的支持情况以及教职员工的认同感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实证调研与访谈,用大量的统计数据与更为客观的方式呈现内地西藏班所取得的成绩与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阐释党和国家在内地办学决策上的实效性以及今后改进的具体步骤。
第三,积极探讨内地西藏班(校)管理多元性的研究。当前,内地办学可分为独藏学校、汉藏合校与散插班三种形式,对于前两种办学形式,其管理模式主要采取封闭式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对学校影响,为学生的专心学习提供了保障。但也造成了学生与家长相分离、学生与内地社会相脱离以及汉藏学生交流相隔离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它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刚进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养成。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我们加强与加大管理的多元化研究,一是针对不同的办学形式,探索适应其发展新的管理模式;二是注意总结内地办学有效管理中的个案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国外类似学校管理经验的借鉴研究。三是探索开放式办学与管理的新机制研究,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内地西藏班(校)的管理,同时也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
第四,加大内地西藏班(校)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内地西藏班(校)是我国一项特殊的教育援藏政策,他不仅肩负着为西藏经济发展培育各类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也作为西藏区内教育发展的重要示范窗口。为了更好地实现内地办学的历史使命和发挥他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在遵循基本学习规律与藏族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内地西藏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如散插班学生的适应性与教学效果研究、西藏区内初中升入内地西藏班教学适应性研究、内地西藏班理科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内地西藏班招生考试改革研究、内地西藏班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第五,构建内地西藏班(校)国家认同与藏文化传承协调性的研究。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藏族是其中一个人口数量较多、聚居区域广阔、文化特色显著的民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地区长期受到国内外分裂分子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一前提下,我国举办内地西藏班(校)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藏族是一个文化特色显著的民族,他们拥有自己语言、文字、信仰以及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都需要青年一代西藏人的传承与发扬。为了更好协调二者,防止学生出现两种隔断,即“汉文化”与“藏文化”简单的隔离,我们需要从单一的内地西藏班(校)的国家认同向多元一体的民族观与教育观进行建构,在强调“一体”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实现“汉文化”与“藏文化”和谐发展,使人才的培养既能满足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需要,也能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
第六,完善内地办学与西藏教育发展协同性的研究。内地西藏班(校)只有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办学的先进性与示范性,推动西藏区内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内地西藏班(校)的办学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与活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长期坚持下去。对此,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应加大内地办学与西藏办学的统筹与规划研究,一是不断总结内地西藏班优秀的办学经验,这既包括不同办学层次的管理模式研究,也包括学生的文化差异性的探讨,还包括教师的培养与提升的方式与方法推广。二是加强内地西藏班与西藏区内的学校的交流机制的建构。诸如内地西藏班(校)应积极参与西藏区内学校的发展建设,借助30年来积累的办学经验,积极打造内地西藏班教师与西藏区内教师双向交流模式,探索不同类型学校联合培养的办学思路,实现区内与区外办学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6][37]内地西藏中学班(校)管理实施细则[Z].教民厅[1992]10号,1992-9-10.
[2][11]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Z].教民厅[1992]10号,1992-9-10.
[3][12]教育部关于内地十九省市为西藏办学的几项具体规定[Z].教民厅[1985]6号,1985-6-13.
[4]关于十六省、市举办西藏班经费标准意见报告的通知[Z].教民厅[1985]12号,1985-10-17.
[5]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内地西藏班高中、中师学生有关经费标准问题的通知[Z].教民厅[1990]2号,1990-2-21.[7][8]国家教委等四单位关于内地西藏班一九八九年初中毕业生分流问题的通知[Z].教民厅[1989]5号,1989-5-24.
[9]关于做好1992年内地西藏班高中毕业生升学有关工作的意见[Z].教民厅[1992]2号,1992-4-6.
[10]1992年招收内地西藏班高中毕业生高等学校专业目录[Z].教民厅[1992]2号,1992-4-6.
[13]关于转发“内地十六省市西藏班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Z].教民厅[1986]14号,1986-6-16.
[14]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内地西藏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Z].教民厅[1990]13号,1990-6-14.
[15]关于内地西藏班(校)寒暑假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Z].教民厅[1991]5号,1991-2-5.
[16]内地西藏中学班(校)管理暂行规定[Z].教民厅[1989]6号,1989-3-17.
[17]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指标(试行)[Z],教民厅[1994]13号,1994-6-4.
[18]关于做好1994年暑假内地西藏初中班毕业生升学工作的通知[Z].教民厅[1994]5号,1994-5-17.
[19]关于表彰1993年内地西藏班优秀毕业生的决定[Z].教民厅[1993]10号,1993-7-22.
[20]关于表彰内地西藏班优秀教职员工和优秀学生的决定[Z].教民厅[1994]8号,1994-7-29.
[21][24]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内地西藏班(校)扩大规模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函[Z].教民厅[1997]1号,1997-3-4.
[22]关于内地西藏班扩大规模有关问题的请示[Z].教民厅[1996]7号,1996-5-13.[2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援藏工作请示的通知[Z].国办发[1993]71号,1993-10-15.[2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年[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53.
[26]关于扩大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项目和维修改扩建项目的情况说明[Z].教民厅[2001]2号,2001-12-6.
[27]关于申请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扩招及维修改扩建基建补助经费的函[Z].教民厅[2001]2号,2001-12-6.
[28]李吉和.中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7.
[29]关于调整内地西藏班高中招生计划的函[Z].教民厅[2000]1号,2000-1-24.
[3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筹备工作的意见[Z].教民厅[2002]6号,2002-4-19.
[3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内地西藏高中班招生规模有关工作的意见》[Z].教民厅[2010]9号,2010-4-29.
[32]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内地中职班[N].西藏日报,2010-7-13.
[33]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记北京教育援藏新模式[N].光明日报,2015-7-6.
[34]任树民.我国古代民族学校教育述略[J].民族教育研究,1995,(1).
[35]任树民.北宋官办蕃学初探[J].民族研究,1993,(4).
[36]朱慈恩.蒙藏委员会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8,(5).
[38]喻永庆.提升内地西藏班(校)示范效应,加快西藏教育的快速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5-5-5.
[39]周洪宇.教育活动史与教育史学科建设[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39.
(责任编辑贺卫光责任校对马倩)
[收稿日期]2016-05-1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2016年青年项目“内地西藏班(校)办学发展史研究(1985—2015)”(项目编号16CMZ009)
[作者简介]喻永庆(1982—),男,湖北云梦人,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史;孟立军(1953—),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6)04-0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