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刘敏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研究
高鹏,刘敏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文章设计了旨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并通过问卷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对比,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7.0对其进行量化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比控制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意识、态度、技巧这三个维度均有明显提高。文章最后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建构主义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我国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进行了定义:“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外语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能力培养,而是包括语言能力、人文素质等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转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旨在探究传统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影响,以探索出一条能够从多维度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基础
斯皮罗指出,学习有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分,不同的知识领域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2]。笔者在大学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仍报以通过四六级等应试为主导的学习目的,因此,会普遍将初级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不合理地移植到高级学习阶段,而忽视了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那么学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呢?
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Kim认为,跨文化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3]。语言教育者Fantini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语言能力这五个方面[4]。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Spitzberge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5],其中动机类似于Kim和Fantini提到的态度。英国语言学者Bryam认为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努力应包括态度、知识、技能和意识这四个维度[6]。
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主要包括态度、知识、技能和意识这四个维度。其中态度指交际者应该有好奇、开放的态度。知识指对本族和目的语文化的社会习惯和成果,及社会交往程序的认识。技能指个体利用已有信息和一般的指示框架对外来事物和文献进行理解并发现其内涵的能力。意识指一种批判性的、建立在明确标准之上的评价本民族文化、目的文化的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建构主义指导大学外语交际的研究现状
对掌握一定语言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建构主义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个人先前的经历及对事物的理解,有机结合新旧知识,对大学生个性化、主动地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及其交际能力,乃至综合应用能力都具有借鉴意义。建构主义理论首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7],融合了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学习理论和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借助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料,与学习同伴进行协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反复的同化或顺应原有的知识结构,最终完成个体对意义的建构。该理论指导下的特定新型教学方法包含了建构主理论的基本元素,如创设情境、合作对话、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切都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8]。建构主义教学自21世纪初开始被我国广为接受并引进外语教学研究中,至今方兴未艾。然而,作者在查阅文献后却发现建构主义与英语教学的实证性研究很少。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设置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创设多元化的英语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体优势,强调其个性发展”[9]。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其教学效果,以验证该教学模式能否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研究拟以提高学生的态度、知识、技能和意识这四个维度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建构理论指导下设计特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试验。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年级通信工程专业1个普通班与物理光电专业1个普通班共74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控制组学生采用目前典型的外语教学模式授课——分析课文、翻译句子、讲授词汇、学生听讲、课后练习、讲解答案。该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学生更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实验组学生则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设置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跨文化的培训。教学模式特色为:(1)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型教学为主;(2)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小组内进行;(3)评估以教师观察和学生展示进行,淡化终结性评估,强调形成性评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由本文作者实施教改探索。实验组的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体现方式:(1)课堂报告;(2)小组活动;(3)情境表演。“课堂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老师上传到网络上的和学习单元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重新构建知识,并以口头报告辅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小组活动”中,老师会把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布置到每个小组(每个班分成6-7人的小组),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在课前共同努力,将小组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学生合作的成果形式多样:有就和单元内容相关的某个话题做的口头报告、有将学习单元的新词做成的英文纵横字谜、新词串联成的小文章;在“情境表演”中,学生先通过学习英文视频或者音频进行相关话题的语言输入,然后对该话题的相关语言、文化等素材进行重新构建,自编自导一个英文剧目,在课堂上分享并展示给大家。也有学生在课前反复听和学习单元相关的某个文化视频,课上再对视频进行配音等活动。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精讲语言知识和语言之外的显性文化知识,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展现成果,“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个性发展”[10]。
控制组和实验组的两位授课老师为教龄相当的讲师,在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和同行听课打分中,表现也不分伯仲。
在三个学期的教学后,再对两组同学的跨文化能力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对比:总体跨文化能力的对比;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四个维度能力的分别对比。
问卷的核心部分主要依据Bry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11],并参考Fantini的跨文化能力问卷的形式(A YOGA Form)设计而成[12],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评。问卷对跨文化能力的测量从意识、态度、技能和知识四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有10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值2.5分,总分为100分。问卷调查向两个班级共发放74份,收回有效试卷74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7.0。
(一)试验程序
实验组和控制组同学在大一初始进行的英语分级测试中英语的平均分数分别是43.7和42.8,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分数分别为63.67和63.01。成绩无显著差异,男女生比例差别也不大,可以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组有43人(男生32人,女生11人),控制组有41人(男生31人,女生10人)。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全部数据被输入计算机,之后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基础上考察以下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模式可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能够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否显著?
(二)结果及分析
在三个学期对两个班级使用不用的教学方法后,两个班级的测试结果如下:
表1:针对所有被测试者的描述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部分总分为100分。从表1数据来看,实验组的43名被测试者中,最低分39.5分,最高分为92,平均分为71.12。在控制组的41名被测试者中,最低分35.8分,最高分为91,平均分为63.24。在三个学期的教学后,实验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均分数相比控制班提高了12.5%,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两个班级的离散程度有所差异,控制组大于实验组,但是跨文化总体水平普遍依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表2:针对各维度的两个年级数据对比分析
通过表2可以发现,经过三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之后,两个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均有提高。在这四个维度中,实验组的四个维度均比控制组的平均分数分别高出13.7%、13.2%、6.3%,且标准差较之后者相对较低,说明实验班同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控制班普遍要好,且表现稳定。然而,两个班级在知识这个维度上都显示处理相似的薄弱性,平均分都在17分左右,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别并不显著。虽然在三个学期的教学后,两个组均有提高,但是皆不显著,与每块25的总分差距依然很大。
实验组在这三个学期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依据综合英语的课本设计出了多种教学模式。例如:
1.转变传统的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
在控制班,仍然采用教师课上讲授为主,学生回答问题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实验班,教师课前在网络上给学生分享教学资源,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学习任务,课上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成果;小组之间再将讨论成果汇总整理,完成教学任务,在同学面前做出最终成果展示,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整理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及展示学习成果这一过程中,其实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构,锻炼自己整理文献的技能。这一过程主要与学习者本人有关,是学习者内部心理变化的反应[13]。教师在课上以组织、引导为主,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点评。
2.定期开展跨文化专题学习
控制班亦有文化教学,但多是限于课文背景的有限穿插。在实验班,教师在课前上传文化主题相关,例如餐桌礼仪、肢体语言等的视频、音频等到网络,学生课前自己学习,课上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特定情景下有效交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得的,而是大学生在某些特定情景下,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其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建构获得的[14]。在这种情景下对比显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从简单的知识性学习逐渐提升到具有到批判性评价两种文化的意识。然而由于课时有限,如果教师不能将课前文化学习的任务落实到个人,小组之间及内部的学习内容就极有可能产生重复,学生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搜索,从而仅能学习到文化方面的皮毛知识。
3.课堂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老师上传的资料和自己查找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结合多媒体做演讲及展示建构主义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知识是在行为活动或经验中建构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等构建的讨论、总结[15]。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渐培养了合作、接受他人等开放的态度。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更受学生的欢迎。 85%的实验组的同学都表示更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实验证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态度、技能和意识三个维度确实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能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如果能够在分析教材之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教师认真记录要点,不断对学生进行修正性反馈,就能丰富英语教学的效果,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由于专门的文化学习的课时太少,而对学生课前网络学习的检查不到位,导致有些学生课上临时发言,没有真正做到交流合作,从而使得其交际能力中的知识这一维度没有得到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师可以尽量结合学习单元的内容,设计好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及组内成员的分工,使得大家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成果分享来间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在课后的检查和评估要到位,以避免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娱乐性大于知识性,学生课上笑过之后学到甚少。最后,针对学生在跨文化方面知识普遍薄弱的问题上,建议教师除了课前落实好任务及课后做好评估外,能够建立更加真实的语境,例如请留学生和学生座谈讨论,增加跨文化课时等策略,更加立体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有理由相信,经过更多的摸索,建构主义会指导更多教师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教学模式,克服现有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其在学校甚至步入工作岗位后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新 华社.国 家 中长期教 育 改革和发 展 规划纲 要 (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6-1-23].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SPIRO R J.Cognitive 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 hypertext: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C]//L P STEFFE,J GALE.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5:85-107.
[3] KIM Y 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stems-theoretic view[M]//S TING-TOOMEY,F KORZENNY.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1991:56.
[4] FANTINI A E.A Central Concern: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Report by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sk Force[J].Addressing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Service,2000(1):25-42.
[5] B H SPITZBERG.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L A SAMOVAR,R E 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4:347-359.
[6] 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232.
[7] WADSWORTH,BARRY J.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Foundations of Constructivism[M].England:Longman Publishing,1996:36-39.
[8] 勾昱君.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75-78.
[9] 卢卫林.高校英语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2012(4):81-83.
[10] 王长恩.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11(5):238-242.
[11] BRY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Bristol: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td,1997:14.
[12] DARLA K DEARDORFF.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11(149):65-79.
[13] 张肖莹,李天贤.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2(4):22-26.
[14] 周静.论高校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创新的四个维度[J].江苏高校,20112(6):89-90.
[15] JONASSEN D,HNNING P.Mental Models:Knowledge in Head and Knowledge in the World[J].Educational Knowledge,1999(3):37-42.
Keywords;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skills, teaching strategies
本文推荐专家:
杨跃,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崔雅萍,女,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GAO PENG, LIU MIN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126,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he paper designs the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intention to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trastive teaching experiments on classes guided by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odel and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re conducted by survey, and analyzed by SPSS 17.0. Th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all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skills of students except for knowledg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skills are proposed.
G642
A
1008-472X(2016)03-0104-05
2016-03-1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提高”(编号:7214543101)
高 鹏(1983-),女,陕西榆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刘敏贤(1977-),女,陕西蒲城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及语料库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