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红霞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2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不仅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而且术后恢复快, 安全性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55
子宫肌瘤指的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的情况, 属于妇科良性肿瘤的一种, 研究认为其与女性的饮食状态、情绪状态以及激素分泌等息息相关, 在30~5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可以达到30%, 影响女性的生存质量[1]。本文就本院2015年1~6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6月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见有子宫增大表现, 部分患者肌壁间存在形态不规则的结节状突起, 并经病理诊断证实。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脏、肝脏、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病史或意识障碍的患者;合并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宫颈恶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年龄26~58岁, 平均年龄(36.9±6.3)岁, 病程0.6~5.0年, 平均病程(2.3±0.9)年。其中, 单发性肌瘤33例、多发性肌瘤17例;肌壁间肌瘤35例、浆膜下肌瘤15例。观察组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36.4±6.4)岁, 病程0.5~5.0年, 平均病程(2.4±0.9)年。其中, 单发性肌瘤34例、多发性肌瘤16例;肌壁间肌瘤36例、浆膜下肌瘤14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实施手术前, 对所有患者实施宫颈细胞学检查, 对合并月经紊乱的患者给予诊断性刮宫, 排除合并子宫内膜或宫颈恶性病变的情况。
1. 2. 1 对照组 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 均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经消毒铺巾后开腹。观察患者的腹腔情况, 确定肌瘤的位置, 并向子宫内部注射垂体后叶素, 将子宫肌层逐层切开剔除肌瘤, 操作完成后将瘤腔缝合, 逐层关腹。术后2~3 d内给予抗生素使用预防感染。
1. 2. 2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 行常规消毒铺巾, 建立气腹, 并维持气压<12 mm Hg(1 mm Hg=0.133 kPa)[2]。选择在脐孔上缘处做一个1 cm弧形切口, 置入套管, 并通过腹腔镜观察其病变情况。以左侧反麦氏点和右下腹麦氏点为穿刺点, 穿刺成功后, 置入腹腔镜, 全面暴露子宫肌瘤, 观察腹腔内是否存在粘连, 肝胆部、肠管、大网膜等是否存在异常, 并确定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位置。根据子宫肌瘤类型的不同, 给予不同的处理, 肌壁间肌瘤是将肌瘤最突出部位切开, 以穿刺针刺入子宫肌层, 注射垂体后叶素, 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浆, 钳出瘤体, 分离假包膜, 剔出肌瘤并缝合肌层;浆膜下子宫肌瘤则可通过直接电凝切断瘤体, 电凝止血, 如瘤蒂较粗, 则需先将瘤体表面的假包膜切开, 将瘤体提拉出来摘除, 并以可吸收线缝合创面。注意在关闭瘤腔止血的过程中, 防止死腔形成,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吸尽, 判断创面无出血后, 将腹腔内气体排空。术后2~3 d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指标, 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2.9±15.1)、(87.9±19.3)mi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3±4.9)、(97.4±6.1)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5.1±3.2)、(32.3±4.1)h, 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9.8±2.3)、(38.7±4.7)h, 住院时间分别为(5.2±1.1)、(8.7±2.1)d,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共出现切口感染、发热、子宫壁血肿各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术后共出现切口感染4例, 发热4例, 子宫壁血肿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2.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传统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是通过开腹手术将子宫肌瘤摘除, 彻底将病灶消除, 但手术创口大、损害大, 术后易产生大面积瘢痕[3], 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美观性、安全性都比较差, 恢复时间长。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在腹腔镜的辅助下明确观察宫腔形态, 判断肌瘤大小, 视野清晰开阔[4], 有效避免了开腹手术的诸多弊端。本文比较经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均有腹腔镜下手术效果更优的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龙, 王月玲.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2, 19(4):363-365.
[2] 李瑞华. 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22):71-72.
[3] 王伟.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效果研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6):20-22.
[4] 郭玉田.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比较.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17):119-121.
[收稿日期: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