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国际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2016-08-03 07:27程宝乐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天津300384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9期

程宝乐(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天津 300384)



农业高校国际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程宝乐
(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天津 300384)

摘 要:“2011计划”将协同创新提上高校改革发展日程。文章研究深入分析了高校国际协同创新研究现状,探讨了影响都市型农业高校国际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提升农业高校国际协同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持长效化、利益分配合理化、外事工作专业化、国际协同务实化的“小四化同步”基本策略,以期为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都市农业 国际协同创新 农业高校

都市农业作为大城市食品供给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与转化推广,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紧抓“五大战略”机遇叠加优势,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充分挖掘“高效性”、“集约性”、“服务性”和“开放性”的潜质,积极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是未来一段时期天津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协同创新的概念与模式

协同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Peter Gloor 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源自拥有共同目标的参与者,组成虚拟化网络小组,应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目标[1]。当前,协同创新已被赋予新的涵义,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在世界农业进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为了应对大科学、技术汇聚的挑战,必须制定更科学的创新战略,有效实施全球创新资源整合”[2]。因此,协同创新逐渐成为各经济实体、地区乃至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出发点,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3]。之后,教育部、财政部推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1计划)。协同创新是该计划的核心概念,反映了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为新时期都市型农业高校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发达国家的高校协同创新,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对滞后。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发展模式、现状、问题与出路等展开研究。目前,学者对于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有着不同阐释。文章采用邵云飞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界定,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科研院所、国外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地方政府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通过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人力、知识、技术、资本等的互动,为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发展而形成的前沿性、开放性、专业性、稳定性的组织系统,协同攻关,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4]。

在诸多研究中,只有少数学者探讨了国际协同创新模式。杨凌春从资助方式、合作伙伴的选择、绩效考核、成功案例几方面,介绍了台湾“跨国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国际协同创新模式[5]。该研究旨在探索高校视阈下,有效提升都市农业国际协同创新能力,整合农业国际智力资源,打造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科技研发高地和协同创新平台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 农业高校国际协同创新制约因素

对京、津、沪农业科研团队调查后发现,影响农业高校国际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有4个方面。

2.1 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产出率低

天津高校农业科学科研课题及经费总投入和科技产出与北京、上海相比,有较大差距(表1),约50%的科研团队,近3年科研经费投入不足300万元;另有25%的科研团队,近3年科研经费在300万~500万元之间。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总量与其科研产出(包括Nature Science SCI 和 SSCI论文等)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74以上(见表1)。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水平,增强国际协同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

2.2 海归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2.2.1 工作环境仍需改善

京、津、沪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经费、助手配备及出入境手续方面有待改善。留学人员回国后,认为科研经费不足或缺乏的占66%;没有工作助手的占92%;对出入境手续感到繁琐的占52%。

表1 京津沪高等院校(农业科学)科技项目(课题)及科技产出情况

图1 国际化校企合作现状

2.2.2 生活环境满意度不高

留学回国人员对交通情况、生活服务、自然环境、子女受教育状况、个人收入及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不高。其中,满意度最低的是自然环境,占被调查人数的80%;子女受教育情况,占被调查人数的66%。

2.3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多数国际协同创新模式仍停留在学研阶段,与企业的跨国合作较少。多数团队没有或较少从企业中获得经费资助;与企业联合科技研发不足;科研成果、专利向企业转化率低(见图1)。

2.4 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1)农业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视学术水平及科研成果,忽视成果转化的问题;(2)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高校科研奖励一般针对科研成果的归属者,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及推动没有相关奖励政策;(3)缺乏有效的农业国际协同统筹机构;(4)企业及社会对国际协同重视不足。

3 高校视域下都市农业国际协同创新机理

在都市农业国际协同创新这一系统中,各子系统(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与外部环境时刻存在的竞争,使得子系统间现有的平衡被逐步打破。合作的产生来自于系统内部各方的实际利益需求。当系统中的各方利益得到最大化时,系统暂时处于稳定状态,当稳定模式被打破,利益链条失衡,系统的稳定性就被破坏,新的循环随之产生。通常,人们用“1+1>2”这个公式来表示协同创新的概念。它形象地演绎了利益产生的机理。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协同、合作产生拉动效应,最终产生的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对于像国际协同创新这样的多方合作的系统来说,协同不仅可以使各方获益,而且能够使系统整体实力加强。

都市农业国际协同创新是不同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目的是将协同学思想应用于跨国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从而获得协同效应,实现跨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如果不能在跨国农业高校协同创新系统中实现真正的协同,不但不会实现“1+1>2”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国际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各方,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协同,使协同效应达到最大化,实现农业高校国际协同创新的目标。

4 以“小四化同步”提升都市农业国际协同创新能力

提升都市农业国际协同创新能力,政策支持是保障,利益分配是动力,外事工作是关键,协同目标是根本。四者互为促进,缺一不可。

4.1 政策支持长效化

农业高校应加大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农业国际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疏通国际合作渠道,对参与合作的国际专家,提供物质生活保证;加大对农业国际合作的立项支持和资金支持,强化平台与项目建设,保证协同创新所必需的合作条件和研究经费;制定农业国际化人才、跨学科人才培养战略,对留学归国人员进一步给予优惠待遇,促进人才回流;加强协同基地建设。

4.2 利益分配合理化

建立农业国际协同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参与各方的目标及责任。分层、分级制定目标体系,降低风险。完善利益分配标准,预先评估各方投入力度、贡献大小,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制定农业国际协同创新有形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等)及无形成果(平台建设、社会影响等)双重奖励机制。避免伤害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失败。

4.3 外事工作专业化

国际合作政策性很强,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法律等多层面问题,对国际协同创新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必须专业化、规范化。农业高校应加强高素质农业外事工作队伍建设,相关人员应具备较好的外语能力,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掌握相关外事政策法规,了解农业国内外发展动态,熟悉有关人文文化习俗,拥有组织协调、公共交往、独立工作、解决问题和应急反应等的综合能力。同时,对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应进行外语能力、外事纪律、保密规定和合作技巧等加强培训。设置国际合作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以及与国际科技合作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翻译中心。

4.4 协同目标务实化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应立足“三农”实际情况和利益;围绕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总体目标,务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避免贪多求全、贪多求大,避免形式主义;农业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定期派遣教师及科研人员赴国内外考察,了解国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掌握国内农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保障国际合作务实化。

5 结论

农业高校实现高水平、深层次国际协同创新,仍然任重道远。在理清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应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对国际科技合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制定相关政策,不惜代价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实现“以人引人,以智引智”的目的;构建农业国际协同创新联盟;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加速成果转化;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开展前沿研究,引领我国农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Peter A Gloor.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2005

[2]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02):162

[3] 杜占元.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关于“2011 计划”有关情况的说明.中国教育报,2012,(05):22

[4] 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04):79~84

[5] 杨凌春.台湾地区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及经验.科技管理研究,2013,(01):102~106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国际协同创新支撑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研究”(14ZLZLZF0006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