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交车让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它是一种道德行为,同时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体现,也是个人文明素养的展现。我国本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在公交车上由让座表现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以及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却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公交让座;社会公德;传统美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产业相继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前繁荣,与此同时交通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其中的公共交通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公共交通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1826年。巴黎是公车的先行城市,伦敦继之。而在我国,公车的历史要短很多,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普及。当然我国的公交文化也只是在发展阶段还并未成型。
2014年联合国公布国民素质道德水平调查中,中国排名第167,倒数第二!中国的国民素质让人堪忧,中国连续几十年排名世界160位以后或者倒数第二,而日本国民素质连续42多年排名世界第一。这个结果着实让我们一惊,但是惊讶之余我们也应该承认,中国的国民素质和社会公德的确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作为体现社会公德之一的公交车让座,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社会公德问题上做出正确地选择。
曾有这样一个事件,在厦门一辆公交车上,一女子因被老人指责占位,先是骂骂咧咧,随后又双手抓在公交车拉环上,用“高难度”的姿势猛踹老人。面对乘客的指责,女子不断用脏话“还击”。年轻的女子行为如此粗暴,实在让人汗颜。在公交车上像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也有不少人经常以“我先买的票所以座位应该我坐”、“让不让座是我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让座不是法律规定的”等理由拒绝让座。给老弱病残让座本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可这份美德在淡漠的行为中却荡然无存。
公交车让座是一种自愿行为,并非强制行为,所以我们不能以此来断定人的好坏。但是公交车让座却是一个人公德与美德的体现,礼和谦让,彬彬有礼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拉伯雷曾说过:“人和人之间最痛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良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相互之间应更多的表现出友爱而非冷漠。我们也应明白,让座不是问题,不让座才是问题,不让座还理直气壮就成了大问题!
“让座风波”尚未平息,“被让座风波”又席卷而来。在公交车拥挤的车厢内,一名残疾男子未给一名中年妇女让座,中年妇女的同伴给了残疾男子一巴掌;一七十多岁老汉因孕妇没给自己让座,下车时故意猛挤怀孕女子,女子的丈夫表示出不满,老汉竟用拐杖将其痛打了一顿……
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固然显得缺乏爱心、有失风格,而这种以胁迫的方式获得一丝利益的行为更是反映了个人道德的缺失,甚至性质比前者更恶劣。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极端。公交车让座只是一种社会美德的体现,不要讓美德被迫以丑陋的方式表现出来。
再让我们看向那边。一位女士傍晚下班乘公交车回家,一位老人竟然起身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并且说道:“你们年轻人每天上班很辛苦,应该休息。”顿时,车厢里被一股暖流所环绕。这位老人的做法与前面“让座”与“被让座”事件中主人公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展现社会公德方面,没有年龄的限制,只看你是否有一颗乐于助人、宽容理解的心。
前面事例中的几位公民之所以不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道德修养,主要是他们道德判断能力不高,缺乏关心理解他人的品质,自主意识不强造成的。现在很多不良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另外,社会缺乏良好的舆论与监督机制;社会公德教育力度不足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不和谐场景出现的原因。
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爱,缺的是一种氛围,而这种爱的氛围的营造恰恰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努力。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在遇到道德问题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其次,我们应该学会理解他人,正是由于理解的缺失,才会将让座这件小事一次次地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常说“要从娃娃抓起”,对于道德素质的教育更是如此。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引,做错的地方也应及时指正,逐渐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对于学校方面,应大力普及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转换为实践,完善德育教育的内容。政府更该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多组织一些这方面的社会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使道德的理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渐渐融入进每个人的生活。
结束语:公交让座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社会公德与素养,同时我们的一言一行也时刻反映了国家的综合水平。在这个新时代下,不要让冷漠将善心击败,让我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多一些尊重与感激,逐渐增强社会公德意识,继承并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素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成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社会主义强国!
参考文献
[1]张建南,白立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梦”和国民素质重塑[J].南方轮刊,2015,(6):8-11
[2]林琼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3):27-29
作者简介
李佳佳(1994-),女,学生,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