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昌市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总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尤其是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与配置不均问题凸显。因此,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 南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取得显著成绩
南昌市坚持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先位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在财政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发展。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更广
截至2015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率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城区到县城公交实现100%通达,全市行政村“村邮站”建设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100%全覆盖,新农合覆盖率、住院补偿封顶线全省最高。另外,还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异地就医合作,社会医疗保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更大
全年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7座,完成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1处。全面完成了第一批25条主要通道沿线“五化”综合整治、642个新农村村点整治和9个“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任务;完成67.54万亩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任务;全面启动了30个农村新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了11个特色小镇打造;秀美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推动了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建设农村公路485.2公里,新建改建桥梁16座,建成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3座,使城乡交通更加完善。大力推进了以村点环境整治和集镇卫生保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使城乡生态保持良好。发放低保资金4.68亿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农民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工作,将27.27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虚拟养老院”加快建设。城乡医保覆盖面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延伸到省内5个设区市。共实施扶贫项目230个。顺利解决11.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改造集贸市场12家,建成100家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和39家社区菜店,新增27家“放心粮油”供应网点。
(三)秀美乡村建设进展顺利
全市大力实施重点示范镇、“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秀美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扎实推进了向塘镇、李渡镇和梅岭镇等8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大力实施主要通道“五化”综合整治,在全市开展了以“房屋美化、管线优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产业强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综合整治,涌现了湾里区梅岭、太平景区沿线,南昌县蒋巷镇中心线沿线,新建县机场路沿线,安义县古村沿线,进贤县三里至三阳军山湖品蟹休闲旅游带沿线等一批示范线路。同时,围绕“三清六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和“三化(划)三改一习惯”的要求,全面推进年度新农村村点整治建设。目前,全市的省批村点已基本完成“三清”工作。秀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南昌市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2 当前南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不少问题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及要求相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南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农民就近就医问题。村乡镇卫生院大部分设施仍然落后,医技力量不足,几乎不能承担大病急病的医治任务。二是农村文化问题。上前农村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多数乡镇没有充足、质量高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三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随着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一些困难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老年人养老保障困难问题比较明显。
(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
1.城乡失衡。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市财政把投入服务重点放在了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方面,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2.地区失衡。农村區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不小差距,南昌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财力差距明显。比较发达的南昌县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较好,但其它农村地区,差距很大。
3.贫富失衡。农村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同时由于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机制和反馈机制的缺乏,无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和及时调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致使农村低收入者无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构不合理
1.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结构单一。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并且通常受命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等供给主体的作用一直被忽略。由于政府没有动力追求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最小化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化,从而导致公共服务品质不高和选择机会较少。
2.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相对不足。而忽视农村实际需要的“政绩工程”、“利益工程”却时有出现,造成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浪费。
3 南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对策研究
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
建立农村基本公共财政体制是适应农村发展需要,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正常建设的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转换,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南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认真贯彻中央及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强力推进城乡一体、镇村联动建设。继续推进第二批主要通道沿线“五化”综合整治、22个“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65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村点整治和30个农村新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六好村庄、六好农户”的创建活动。继续加强农村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
(三)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1.建立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随着经济总量增加和财政能力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
2.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对政府和各部门的公共服务行政问责。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考核。由专门部门进行督查评估,并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3.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全市各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各级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实现各县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并加大对乡镇等转移支付力度。
作者简介
段志明(1979-),男,江西南昌,工作单位:南昌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