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平 佟珊珊
摘 要:《史记》是一部历史价值非常高的著作,为我们研究我国历史提供了很多资料数据,对后人治理国家,做人做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史记》的内容是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中变和常等观念的体现,其中,变主要是对事物自身的运动及趋势变化,也是一种事物对另外一种事物产生的改变;常的内容则更加丰富。本文主要对《史记》中历史之变与历史之常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以便吸取历史教训,为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史记》;历史;变与常
1 引言
变和常观念来源已久,对他们之间进行探讨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是对历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认识。《史记》这部著作也尝试借助对古今的变化以及天人之间关系对变与常进行研究,进而实现对历史的认识,促进目前社会的发展。
2 《史记》中历史之变
变之意义很久以前就有论述,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意思,变动和更改。变动主要是事物本身出现的运动,《汉书》中记载,变,化也,化也就是事物本身内部出现的变化,与变动意义相同。更改主要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改变,蒋重跃曾经说过:“动主要是趋向于事物本身的变化趋势,但是更改则侧重于一种事物代替或者改变其它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者相同事物从某种目前的状态转变成原先状态。变动与更改是一种事物在发展中的两个不同的环节,具有同一性。”所以,变不仅是事物本身运动,还是一种事物对另外一种事物的存在状态与方式的更改。
《史记》之中变也有变动与更改这两层含义,既是事物本身出现的变化,也是不同事物之间出现的变化。《史記》中所说,对王朝的更替进行控制的力量主要是指天运,王朝更替并不是由神所主宰,也不是由个人所主宰,这是由王朝的发展规律所支配。这里《史记》所说的变是变动的意思,是说度王朝的更替进行支配的力量并不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而是具备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史记》内王朝更替或者变法与革政时,一般都是更变的意思,《史记》中对汉朝取代秦朝进行论述时,经常说道秦的弊端却没有对统治的策略进行更改,仍然使用暴政,所以灭亡,所以说变才是对统治进行维护的有效策略。《史记》中对商鞅变法之前的论战也有详细记载,商鞅首先对自己进行变法的可行性进行了仔细阐述,但是甘龙反对,说目前所用之法并没有变更的必要,所以反对对其进行改变。但商鞅却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人的观点,常人大都是安于现状,遵守以前的习俗却不进行改变不是君王所为,一般人可以使用现有之法,但是君王则需要对其进行变更,以便使江山社稷可以长治久安。杜挚对变法也持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要对现存之法进行改变需要很大利益,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变法,但是商鞅则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具体政策和具体社会的阶段相适应,时代出现了变化,相关政策也要出现改变,一味的遵循古制只会自取灭亡。《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载,体现出对政治变革的远见,也体现出作者所看中的东西。
3 《史记》中历史之常
《史记》中并没有专门对常进行论述的部分,但是却已经逐渐了解到常之含义,虽然没有使用具体的语言对其进行表达,但是常却贯穿了全书。《史记》中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就是借助对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进而实现对历史演变的规律进行把握,以便为现世政权提供依据。“理”代表着原理与法则,含有着规律意义,《史记》中直接说出“理”的部分相对较少,更多情况只是提出一些普遍意义法则的经验认识,得出一些局部规律,这不仅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属性,还是事物内在发展的规律。而且《史记》还认识到了,社会历史的推移过程中,不仅有主观的因素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客观的力量也在不断推动历史发展,对历史演进的方向和发展得轨迹有很大影响,这种力量被称作“势”。《史记》势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带有规律与纲领性事物发展总趋势。第二,一些政治人物活动的期限中,作为其历史背景的具体背景。势实际上是对历史必然与偶然进行结合所出现的事物。
《史记》内对商业活动的自身规律进行说明,商人需要掌握好时机,增强自己的预见能力,这要是对理得顺应,促进在商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而且,《史记》还说到,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产物,但是其求富之念却保持一致,不同行业有非法与合法之分,经营目的也都是求富,整个社会的利益会经历兴衰的过程,国家的实力也有强与弱之别,但是财富确实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很久以前,人们就会对自身的感官享受充满欲望,财富则是对欲望进行满足的基础需要,为了使感官追求的道实现,就需要对财富进行追求。
4 《史记》中历史之变和历史之常之间关系
《史记》中并没有对历史之变和历史之常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其对政权的得失进行描述时,其中直接对政权进行决定的因素变化进行描述中,很好的展示了这一关系,《史记》中政权得失主要有两类,第一是在政权的内部发生,对权力进行再次分配,第二则是在政权之间产生,权力主体出现变更。这些不同政权转换的过程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我国古代禅让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整个民族都是一个整体,具有唯一的统治中心,权力更迭主要发生在政权的内部,这一时期对政权转移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为“德”。但是,这时的人们并没有“德”的具体观念,天命与神意的思想占据意识的主导,人们遵循“德”是一种自发的潜意识,但是“德”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切实发挥作用。
《史记》中记载,帝尧在老了后传位给舜,主要是由于舜有“德”,德在这里是一种美好德行,舜也使用了相同的方法传位给禹。这时,人们的德行好坏对能够取得政权有决定作用,政权转移并不是因为血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世袭。
2.夏商周阶段。这一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政权归属也不是由“德”所决定,政权的内部也不是禅让制,而是遵照血缘的关系对王位进行继承。借助争诛是这一阶段取得政权的特点。“德”也有了新内涵,德只是为战争提供前提与基础,并不是对政权的归属起决定性的因素。《史记》记载,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使人们承受巨大苦难,百姓的怨言不断增加,诸侯不满的情绪也不断滋生,相反,西伯侯却施行德政,实力不断增加,从根本上主要是因为德政,赢取人心,获得诸侯支持,商朝失去民心是其失去政权的原因所在,但是对政权的得失起决定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战争胜负。
3.春秋战国阶段。这一阶段“德”的约束作用不断下降,战争与暴力成为对政权起决定作用的直接因素,战争胜利者获得政权,“德”失去对政权的转移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并没有获得舆论反对,形成一种战争默契,胜利者取得政权,失败者失去了政权,为了可以获得战争的胜利,各个诸侯都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尤其是军队建设,典型代表是商鞅变法。
5 结语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德”自身概念是恒定的,本身是“常”,但是其内部的属性却不断发生变化,历史与环境的不同,德也有不同的意义。在一定发展的阶段,常具有恒定性,是一种规律,如果超出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变成变。变化之中有常,变化可以归纳出常,常也在不断变化,二者相互转化,《史记》中通古今之变,就是在变化中寻找常,一边对历史规律进行把握。这些对今天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瑞龙. 《史记》的历史之变与历史之常[D].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刘瑞龙. 试论《史记》的历史之“变”与历史之“常”[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0(3):100-103.
[3]王振红. 变、通、常:《史记》记述历史的层次性[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