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与当代大学生消费

2016-08-02 16:11卞兆宾彭少芝
卷宗 2016年6期

卞兆宾 彭少芝

摘 要:节制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来,主要是指“节情”和“节欲”。其中,对物质商品的节俭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公认的一种传统美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节制观念不断提倡,但是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潮仍然高涨,本文以大学生的消费为例,探究如何克服和抵制不良思潮做到节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节制;大学生消费;可持续消费观

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大学生因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他死前发给同学的一段遗言,深深的震撼了我们。一个普通的学生是怎样背负上百万的债务,又是什么逼得他走投无路,以死相赎呢?如何培养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如何将西方“节制”思想、中国的“勤俭节约”“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到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是摆在高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1 节制的内涵

在西方,节制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荷马时期,在荷马史诗中,将节制定义为“思维健全”、“谨慎”、“顺从”和“安静”四种含义;古风时期的节制思想带有明显的感性主义色彩,以“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和谐友善、勤劳勇敢等”为主要内容;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希腊的古典时期,德谟克利特认为,节制不是对一切快乐,而是对口腹之乐和情爱之乐的克制;苏格拉底认为,有节制的人能够满足他们有限的欲望,而无节制的人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柏拉图认为,欲望总是低下卑贱的,带有奴性的,而理性是高级的,对欲望的态度是“控制”和否定的,因此理性要控制欲望,这就是节制;亚里士多德说“节制是对快乐和欲望的控制”,并非控制所有的欲望,而是对部分肉体欲望加以控制;近代时期,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说“节制或中道这种抵制感官享乐的诱惑的能力是人性化的前提”[1];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节制是对我们的内心對情感或欲望的非理性冲动的控制能力的合理肯定。节制不是一种感情:这是一种能力,也就是一种美德。”[2]

由此可见,节制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对欲望和快乐的适度满足,是抵御诱惑的一种能力。

2 节制的发展

从古希腊时期至今,节制美德从质疑到发展再到传承。在荷马时期,这通常是与身体方面的力量和竞争相关的,在当时最受推崇的是与竞争、斗争相关的美德,如勇敢。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是勇敢的人。而节制在当时并没有收到重视,但是违反节制美德还是要受到批评和反对的。

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风时期,是希腊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时候城邦兴起,“神”是论证节制的主要依据,风俗习惯是主要行为准则,节制思想带有明显的感性主义色彩,它以“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和谐友善、勤劳勇敢等”为主要内容。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的节制思想为分水岭,分为前柏拉图时期和后柏拉图时期,前柏拉图时期是古希腊悲剧、史学与哲学空前繁荣时期,这时候人们对节制的态度与评价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开始质疑或者否定它的德性地位。但德谟克利特却将节制德性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为其德性品质提供强有力的辩护,他认为“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追求高尚的快乐,而高尚的快乐不在于口腹、情爱之乐,而是对精神与理性的快乐。”真正彻底结束了这场较量的是柏拉图,之后的节制思想属于后柏拉图时期。在《理想国》中,将灵魂划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又给三种灵魂形式设置了三种对应的德行即智慧、勇敢和节制。这种德行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性的理想状态是智慧、激情的理想状态是勇敢、欲望的理想状态是节制。同时描绘了正义城邦的图景,统治者、武士和平民这三个阶级,要做到该统治的统治,该服从的服从,平民要克制自己的快乐和欲望,各司其职,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这就是理想国。柏拉图强调理性的作用,他认为理性应该控制低下的激情和欲望,这才是正常的,如果反过来的话,就是不正常的了,他会导致人的堕落和腐败。[3]

亚里士多德的节制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他认为“节制并非控制所有的快乐和欲望”,而是控制部分肉体的快乐,即“嗅觉和触觉”方面的快乐,因为这些是我们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享乐,因此这些享乐就显得更有奴性和动物性。[4]例如,进餐、饮酒、性爱是亚里士多德极力要加以节制的特殊快乐。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认为,“神权”高于“人权”,人的肉体欲望是卑贱的、自私的,是罪恶之源,因而要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代德国论理学家包尔生,将放纵和节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节制是全部道德德性的基本条件,是全部人类价值的基本前提,甚至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特征。而放纵则是人类向动物的倒退,放纵不仅会使人变得迟钝,而且最后会让人丧失享乐的功能。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节制”的观念逐渐被淡化和摒弃,对大自然及其资源肆无忌惮地浪费、对物质财富的无节制消耗,使“节制”美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5]

3 当代大学生中产生的不良的消费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被物质异化,沦为商品的奴隶。原本物质只是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是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的。但是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的欲望无限膨胀,道德品质不断下滑,公共意识日益淡薄,人际伦理关系逐渐疏远。过度消费不仅会给家人和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也会扭曲社会整体的价值观。针对不合理性、不合道德性的消费观念,我们应该提倡节制的美德,为了社会发展持续稳定和谐,为了方便子孙后代,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应该适度消费: 既不过度消费,浪费资源;也不像清教徒一样,清心寡欲,拒绝消费。提倡消费要节制,但节制不是禁止,而是适度,多些遵循生态规律的绿色消费,耗费最少资源,获得最大满足。[6]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到的欲望和快乐要适度。

(一)大学生消费方式

1、超前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今天花明天的钱”,超前消费如今正吸引着不少追赶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他们对持信用卡可透支的消费和网贷消费也不再拒绝。

⑴信用卡消费

近年来,各大银行将市场瞄准大学生,相继推出大学生信用卡。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比例不断上升,他们认为信用卡不仅可以先消费后付款,以解决生活费的入不敷出,而且刷卡可积分换礼,日常购物只需刷卡,用着也方便。信用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攀比虚荣的心理,随着信用卡信用额度的提升,甚至会引起过度消费。

⑵网贷消费

和数年前信用卡“围攻”校园一样,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分期贷款平台开启了他们的“信用人生”。例如,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均打出分期付款的招牌,吸引大学生购物。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固定收入,而在网贷分期平台“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生活费,最终还是需要家长埋单。况且,一旦出现逾期不还的情况,可能给大学生的个人信用留下不良“案底”。

因此,信用卡消费网贷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年轻人滋生虚荣攀比心理和形成不良消费习惯,过度的超前消费又往往会超越自身的还款能力,使自己常常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造成无力还款等问题的出现。只有理性消费,才能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2、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过度消费的实质上是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大多数学生的消费依然来自父母,他们往往体会不到赚钱的辛苦。过度消费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过度消费还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总之,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消费方式,切不可盲目过度消费。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不仅受个人家庭经济水平的制约,而且受社会传统道德、社会道德风气和个人消费观的影响。例如,好胜心和攀比心理,使的部分大学生爱慕虚荣、贪恋物质财富。大学生的消费观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正确的消费观,能使大学生树立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错误的消费观,则会使他们扭曲价值观,甚至引入歧途。

4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消费观

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生活使大学生的物质贪欲无限膨胀,精神境界低下,公共意识淡漠,文化伦理品味丧失, 沉溺与物质中无法自拔。比如,一些大学生为了不断提升消费档次和与他人进行攀比,不管家庭收入是否允许,甚至为了贪图物质享乐铤而走险,想通过物质贪欲、物质消费来获得人生幸福,最终却使自己的人生幸福被这种物质贪欲“消费”掉了。

当今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观,它是一种通过有节制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一种绿色观念,以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为特点,构建一种“人、自然、社会”有机结合、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而在物质消费方面就是要大学生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就是要反对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生活观,因为它把消费当成人生的最高目的,过度消费既破坏了自然生态,又摧毁了精神生态,损伤了身心健康、扭曲价值观。我们倡导富有节制精神的绿色消费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适度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等途径推进消费合理化、消费文明化,使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既得到物质满足,又得到精神升华和享受,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培养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高校校风建设的有机组合。因此,应该把大学生可持续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有关大学生健康可持续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正确的消费心理和可持续的消费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校风、学风的巩固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寄生性存在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與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为其在未来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消费观念就成为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5 总结

现今,节制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已经不再局限于“节情”和“节欲”,节制资源和节制消费也是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谓“节制消费则表现在理性指导之下,人们合理、适度、正当消费观念的总称。” 大学生节制消费的生活模式,是实现生命健康与社会和谐的动力。因此,大学生树立有节制的、可持续的消费观,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切实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大有裨益。有节制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超越物质享受,进入精神自足的幸福、快乐、健康的生命状态;而不当的、不适度的、不合理的消费倾向和观念都会对他们的健康构成伤害和不良影响。因此,节制是一种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消费、懂得节制。

参考文献

[1]包尔生.《伦理学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P489.

[2]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

[4]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13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3.

[7] 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王海明.新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6.544.

作者简介

卞兆宾,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彭少芝,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