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放在“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实行众创这一基本国策的时代责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探讨众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体系构建。
关键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Abstract:Innovation is on the top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To refor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current and fu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lso a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m.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tents and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ublic innovation.
Key Words:public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务院连续出台关于众创空间和大众创业的两个指导意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这是一个事关经济转型、创新增容和人民就业的基本国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实践这一基本国策的时代责任。高校不仅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而且要在众创改革的大潮中发挥引领作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1高校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2
创业作为创立基业或拓展前人事业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创业者具备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个性等一系列素质。创业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变革创新、开拓进取,来主动地、积极地推动社会发展,创业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实现预期目标、获得最终胜利的条件和保证。
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系统、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创新、创造的开创性个性,并且敢于善于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创业行为,成功创业。
创新意识的唤醒。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激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对现存的答案敢于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新方法,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唤起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冲动,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的激发。即在创新意识唤醒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持创新活动,养成创新习惯,把创新意识提升到精神的高度。打破旧的传统和常规需要面临很大的阻力,而创新创业的过程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如果不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开拓精神,创新创业必将成為一句空话。
创新思维的训练。即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方法,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如通过项目实习、大学生社团、学科类竞赛、社会实践、自主创业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是一种行为创新,必须有具体的实际行动,新观念在脑际中的产生属于创新,但如果不外化为具体的行为,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那就不能称之为创业。创业能力强调的是开创性的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化和行为化。
2 建设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途径,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高校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就业创业的规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就业创业的应有素质,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4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在美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创新创业人才要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开拓品质,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通过开展创新比赛、大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实习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同时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二创新创业人才要具有多样化的知识体系,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多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不同学科的交流与碰撞,往往能够擦出创新思想的火花,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修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学术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三创新创业人才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增加教学环节中的实践类课程,切实给予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利用好第二课堂等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或实践项目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养。 一发挥高校内部师资优势,实现交叉学科优势互补,推动跨学科、多层次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的多样化知识体系有赖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修方式,有利于校内跨学科交流,有利于师资队伍的成长。二发挥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力量,传授大学生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通过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讲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企业要求接轨,与行业发展趋势接轨。三建立奖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下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历,通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能有效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一可以充分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依托当地高新技术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体验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二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专题训练、科技服务、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等纳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创新活动。利用学校现有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允许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活动,聘请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作为指导,给予一定的师资力量保证,确保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质量的提升。
3 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校园文化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改善人才培养环境的必须选择。如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贺美英结合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曾指出: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从狭义上讲是开展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培养。5由此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对于在校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养成创新创业的行为习惯,最终树立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校园创客空间建设。 高校应提供充足的场地、设备、师资力量,建立校园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咨询、指导、孵化、对接、互动交流的“一站式、零距离”综合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可在创客空间相互交流、发展创新创业项目,也可在此获得老师的咨询服务与指导,形成校内创新创业集群,作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引领校园创新创业文化风潮。
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学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交流营、创新创业成果展、创新创业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形成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不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交流平台、展示平台,也是吸引更多大学生了解、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阵地。
推动形成关爱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创新科技园、高新企业的合作,可以采用共同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支撑;同时整合政府和力量,推动创新創业教育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高校不仅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更要努力与政府、社会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合力。
总之,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准确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重点培养学生的开创个性和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高校应积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文兵.大学生要敢于冒险、勇于担当、善于创造财富.中国高等教育[J].2012(2)
[2]李涛.论创新实践教育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科学家[J].2012(10)
[3]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思想教育研究[J].2012(2)
[4]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国高教教育[J].2016(1)
[5]眭依凡,俞婷婕,李鹏虎.大学文化发展和建设历程研究——基于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发展脉络.中国高教研究[J].2015(10)
作者简介
郭勤(1985-),女,江西万载人,社会工作硕士(MSW),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