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数据在改变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并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给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试从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着手,探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Big Data changes the way of social life, the way of people thinking and the way of people working.Certainly,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attern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new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big data.
Key Words: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2 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白皮书,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2015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big data),是指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数据规模越大,处理的难度也越大,但对其进行挖掘可能得到的价值更大。高校作为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及师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必将受到大数据时代的深刻影响。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实践的重要课题。
1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描述了大数据对社会生活、思维、工作所带来的改变,他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方式的三大转变:一是不再依赖于小样本,而是与现象相关的全体数据;二是不再追求微观层面的精确,而是宏观层面的洞察力;三是不再着眼于因果关系,而关注相关关系的发现和应用。1
与此相对应,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影响体现在:(1)不只研究部分学生的样本,而是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通过智能终端、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我们可以获得完整的数据,从而全面真实地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不是采用样本来代表整体。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产生的海量数据,都可以通过新兴技术手段获得,这些数据涵盖到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发掘出每个学生行为背后隐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2)在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时,不再要求按照标准化的格式进行数据采样,不再要求必须符合某种模式或规律,也不再要求数据精确无误,而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认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多样性,把握个性化的学生特征。关注的重点从整体性、规律性向个性化、特殊化转移,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或学生群体采取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突发事件和极端事件的发生。(3)不再追问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背后的“本质”,而是通过海量数据的挖掘,发现学生言行之间显著关联的相关关系,及时发现问题、把握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通过对大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时间、消费金额、消费地点的统计,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消费水平;将这些信息与大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源地、性别、年级等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上述因素是否具有关联性,及时诊断可能存在的隐患,用于发现学生突发生活困难或心理问题等意外情况的预警工作,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认定工作和心理危机处理工作机制。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来源与特性
大数据的特征一般用 “4V” 來概括,即Volume,Variety,Velocity和Value。Volume指大数据的数据量大,全球每天产生250亿字节的新数据,新产生数据年40%,即信息总量每两年就能翻一番3;Variety 指大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非结构化数据例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在数据总量上所占比例迅速增长;Velocity指大数据传播的实时化、即时性,互联网时代信息产生与信息传播几乎同步进行;Value指大数据的价值,这也是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大数据非常广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施教、受教数据,以及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行为数据都在这一范围之内。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心理档案系统、办公系统等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数据,包括高校学生基本学籍信息数据、学生考勤数据、学生成绩数据、学生在校期间各类奖惩数据、学生日常消费数据、心理健康检测数据等;二是学生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应用类数据,特别是社交类媒体中产生的数据,如QQ、微信、微博、淘宝、外卖、团购、旅游、游戏网站等网络载体每天产生海量数据,记录着大学生网民的消费行为、思想动态、情感投射,以及他们的时间分配、关注热点,覆盖到大学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获取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是可以即时性获取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价值导向以及关注的社会热点等信息,准确地得到学生的基本状况,以帮助预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实现预警工作信息化、科学化;二是克能够实现“全样本”的数据分析和整体性描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实证性支撑;三是可以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数据分析呈现出的问题,对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针对性教育,如开展专题讲座、个别谈话辅导等。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首先,在大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存在着许多技术层面的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整理、汇总信息数据,最终以直观、便于决策的形式呈现分析结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面临的一大课题。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互联网、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去伪存真,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在数据存储方面,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的目标;在数据处理方面,数据的复杂性使得数据分析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最后要达到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使结果更直观以便于洞察。目前,尽管计算机智能化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只能针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谈不上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行业中难以通用。5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树立大数据意识,学习大数据技术,掌握大数据运用能力,提高数据价值洞察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数学算法分析海量数据,预测行为事件发生的可能。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行为预警机制,对在教育管理大数据系统中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研究与分析,即时了解掌握大学生在特定时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行为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并开展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突发事件和极端事件的发生。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的重大挑战。
第三,在管理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面,还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风险。隐私性、安全性、真实性,甚至合法性等问题是数据本身具有的风险。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主动或被动的数据制造者,数据反映着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规律、个性特征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也是如此,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性、行为规律、个性特征等,还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6随着学生的权利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交往等各种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分析将面临法律和伦理困境。如何在保护学生的隐私与合理利用学生的行为数据之间寻找平衡点,也将是大数据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辨识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存储、有效利用,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走向,发掘学生隐藏在数据背后和数据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创新。数据作为客观存在,可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网络言论行为是现实世界人际交往和思想行为的延续。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等不同领域行为,可以通过数据的科学量化,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科学化提供实证性支撑。同时,大数据开启了个性化教育的新时代,使得基于数据分析对特定学生群体或个别学生提供适合其思想需求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群体或个别学生开展座谈、讲座、谈心等教育辅导;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基于多样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并积极跟进大数据时代,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主动学习网络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深入挖掘学生数据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切入点。比如:通过了解学生兴趣和关注点的变化,及时调整活动组织形式以适应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了解学生经济状况;通过网络日志等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心理問题档案。
最后,在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培训,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深入分析教育系统大数据,并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活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坚定立场、明辨是非,使自己能够在良莠不齐的大数据海洋中,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理性地面对和处理教育对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恩·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逄索、魏星.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3]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
[4]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5]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
[6]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作者简介
郭勤(1985-),女,江西万载人,社会工作硕士(MSW),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