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颖 董娜 马玉坤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近年来的重大国家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京津冀地区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本文对京津冀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原因做出详细剖析,并提出改良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教育;发展不平衡
1 京津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1、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据专家统计,京津冀下辖市(区县)有45个,共有高校252所,其中北京87所,天津55所,河北110所。从数量来看,平均每市(区县)可拥有高校6所,但实际情况却是高校集中分布,呈“X”形,即以京津为一线,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为一线交叉分布。其中高校最为集中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北京市海淀区,两地拥有高校数量占京津冀地区高校总数的28%。这使得位置边缘或发展落后的地区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稀薄区”或者“空白区”。
我国211工程院校共112所,其中北京市有26所,天津市3所,河北省只有1所。985工程院校共39所,北京市有8所,天津市有2所,而河北省没有985工程。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是个不争的事实。相比高校林立的北京,坐落在天津市的河北工业大学是河北省唯一一所211高校。因为属地划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曾经造成了河北工业大学定位发展的“尴尬”。
京津地区主要是本科高校的聚集地,而河北是专科高校的聚集地。本科高校主要集中于京津冀的核心地带即北京天津两市,共有9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65%;专科高校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共有有58所,占专科高校总数的59%。
2、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6岁以上人口中研究生占1.90%,大学本科占11.36%,大学专科占11.18%,高中占25.12%。按市属人才89.4万人来看北京市人才结构状况,其中学历分布为:研究生学历占4%,大学本科学历占32%,大学专科学历占34%,中专学历占20%,高中以下学历占10%。由此可见,北京市人才结构高中学历以上就占了总人才数的90%,具有较丰富的高学历人才资源。
天津市人才资源的主体仍是低学历、低层次人才。根据天津市2009年的6岁以上人口抽查结果,24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初高中学历的人所占比重最高为63.6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不足1%,而大专以上的人才合计仅占总量的13.80%,表明有一半以上的人才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
京津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天津、北京、石家庄、秦皇岛等大中型城市。河北省在2000-2004年四年间流失人才10819人,出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25447人。2003年底的数据是,河北省都市圈八市人才总量仅为222.85万人,人才密度指数为6.96%,与京津相比,这仅为北京市的40.94%、天津市的63.17%。人才在地域方面的集聚主要由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京津冀的人才由相对经济发展稍慢的河北省流向北京天津,主要由于京津明显成为京津冀经济圈的经济增长极。
3、人均教育经费数量相差明显
2004-2011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人均教育经费数量相差明显,除北京市2006年经费有所减少外,三地及全国人均教育经费数量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北京市最高,河北省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经费数量约为天津市的1/3,为北京市的1/7到1/3。
由此可见河北省在教育方面的的经费投入较少,人均教育经费不足,这也是导致河北省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
2 京津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京津冀地区间发展差距大
三省同自身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京津冀之间,京津两市与河北的发展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在这个地区,既可看到全国最发达最先进的地区典范,也可以看到落后的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河北与两大城市间差距更大。
2、国家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体制问题。应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超越京津冀三方利益的强有力的协调领导小组,会同三地人民政府统筹协调解决教育协同发展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但实际上更多地靠地方政府推动,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协调和市場因素的流动。
3、京津冀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三省之间的要素资源配置关联度不高,相互之间不联合、不协调。两个大都市对周边带动作用不明显,而且还在吸附周边的要素。资源要素配置不关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割裂,使得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效用难以最大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不能发挥最大效应。
4、京津冀之间缺乏分享机制缺乏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框架下,对师资、信息、管理等资源的质量逐渐提升;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关键是找到各方利益汇合点,通过政府创设有利于政策条件、学校分类寻求协作伙伴、吸引行业企业各方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从易到难,渐进式推展。此时应抓紧形成分享机制,但是现行的机制中对于这种分享机制的建立建设还不完善。
5、京津冀地区缺乏总体规划
京津冀虽然从地域上看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现行行政区划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在京津冀这一整体地域上难以进行统一的发展规划。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的情况,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
6、政策放开程度不大
如河北省流动到北京、天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纳入三地共管、协调解决,甚至在高考这样的问题上,三地也需要推出一些联合政策。需要京津冀政策的不断开放,并形成一整套监督保障机制。
3 改善京津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建议
1、努力使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要对三地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各自特质,在此基础上规划协同发展。京津冀要超越自身行政区域的局限,从更高位的发展目标、顶层设计上去谋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
2、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达到协同发展
达到京津冀教育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互联互通解决协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政策与交通的互联互通。
通过政策的互联互通从软件上保证了三地进行协同发展。政策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京津冀的政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政策互通可以使三地各方面差距有所缓和,使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从根本上影响了要素的流向,有利于三地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协同发展的最终结果。
通过交通的互联互通从硬件上保证了三地进行协同发展。交通的互联互通直接加快了三地的各方面资源的流通,同时也直接增强了三地的交流。通过资源的流通,可以使资源自主的达到均衡状态,同时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三地产业不断趋于合理化,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通过政策交通的互联互通,促使三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而影响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从而影响教育资源的流动。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影响市场,进而导致市场的无形的手自发的趋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从而通过互联互通方式达到教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R]
[2]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