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016-08-02 12:10杨叶卿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就业难成因大学生

摘 要: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在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问题己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己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迅速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分配”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就业制度的变化,使不少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能正确面对。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高校、毕业生层面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大致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在“统包统分”阶段,由于国家统筹安排毕业生就业,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就业难易的问题。“供需见面”阶段,虽然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但存在着“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国家安排工作”的最后保底政策,实际上此阶段仍属于“统包统分”阶段,“就业难”问题在这一时期也不明显。自从大学毕业生的“毕业派遣证”改为“就业报到证”,尤其是首批扩招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就突显成社会问题。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达到749万之多,2016年高校毕业生继续创新高,达到765万人,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成了常态。有三个方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業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

2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社会转型、结构调整、现有制度、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失当、人们观念滞后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1、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错位

就业难一方面是供给大于需求,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除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下的用工失衡、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外,教育结构失衡导致人才就业失衡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如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产能过剩”有相似之处,就是大学按现有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就业市场上的需求,从而造成学生的“滞压”,与此同时,行政主导下的大学体制既缺乏弹性也缺乏动力,没办法改变这一状态。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必须考虑到实现充分就业的要求,妥善处理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矛盾。

在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相对于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影响,高校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等传统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更深层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限制学生换专业,导致部分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只能浪费时间,学不到真本事。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生高考后选择的专业不能改变,也就是说无论学生喜不喜欢,必须读到毕业。其次,目前中国的大学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许多学科无法跟得上时代,培养的学生大多一知半解,对专业性的职业几乎无法胜任。高校盲目扩大学校规模,造成人均师资、人均教学设施严重失衡,有限的实验室、实训设备要么不够用,要么成了可供参观的摆设,学生几年下来难以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高校大规模盲目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在多年前,能考上一个研究生多么光荣,因为研究生不是一般的难考,而且毕业关卡也很多,一毕业就有好多企业接收,然而当前的高学历热的背后是高校看准了市场,把高学历当成商品,疯狂扩招,但是教育质量以及教学软硬件并未跟进。

3、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从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类,主要市场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就业稳定、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并有较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变动性大,培训和晋升机会少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时,往往需要跨越各种制度障碍,工作转换成本很高。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无疑会减少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转换次数,提高其保留工资,因为他一旦接受某个工作,尤其是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则有可能会被“固化”在那里,从终身的收益考虑,他自然希望自己工作的起点工资越高越好。因此,许多大学生把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视为自己就业的首选目标,并且宁愿短暂地忍受失业以等待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也不到西部和农村工作。

4、用人单位的非理性招聘

只要985、211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要求曾饱受争议,教育部门已下禁令,禁止用人单位标明学校的门槛,实际招聘时,名企只要“985、211毕业生”已成潜规则,很多单位招聘竞相抬高用人门槛,甚至一些普通岗位的招聘也要设置高学历门槛。随着高学历人群的逐年增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提高了学历门槛,学历证书已成为社会众多企业的首要招聘条件。与持有研究生学历的应聘者相比,很多低学历者在求职、晋升、加薪时往往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5、大学生就业取向、综合素质和社会需求的错位

不少大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取向,盲目追求高工资、高福利的岗位,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行准备定位,导致错过很多求职机会。很多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并且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尤其是在自我发展规划上面,很多没有对自己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没有指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找工作盲目跟风或不切实际。大学生对职业惊人的趋同展现了很多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安心于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不菲的收入,而忽视了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其次就是过于功利化的职业观念,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艰苦的、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现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想法越来越突出,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网:http://www.chinajob.gov.cn/DataAnalysis/node_1522.htm

[2]赖得胜、孟大虎著:《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

[4]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杨叶卿,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猜你喜欢
就业难成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