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婧 方美林 刘华帆
摘 要:云南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档案文献,使云南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样也是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较少民族因为其民族本身的特殊性,其档案文献遗产价值不言而喻。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承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文献遗产保护
1 基本概念概述
人口较少民族是指人口在30萬人以下的民族。所有民族中人口较少民族一共有28个,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省份。境内一共居住着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等8个。其中,基诺族等5个民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档案文献遗产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由不同形式的载体材料和记录内容构成的,以不同类型的记录符号表现出来的,记载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原始记录总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具体包括用汉字记录的有关云南省少数民族问题的档案文献遗产;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记录云南省少数民族问题的档案文献;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用简易图形符号和载体材料记录形成的档案文献。
2 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现状
2010年,云南省作为国家档案局开展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试点地区,紧紧围绕云南省建立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全面开展了抢救保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工作。目前,省档案局馆已完成首批对阿昌族、布朗族两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建立了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档案数据库。云南省按照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收集和记录少数民族发展进程和文化传统为重点,采取征集、收集、拍照、录音录像、口述历史采集等方式,建立起了一套既反映少数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又反映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富有云南特色的新时期少数民族档案。至2010年12月底,全省已完成阿昌族、布朗族代表人物口述历史访谈8 人,采集录音680分钟,录像150分钟,拍摄照片800张;征集反映阿昌族、布朗族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照片 4400余张,文字资料 230 余份,名人档案 18位,服饰、乐器等实物档案33件,音像资料 110 盘,书籍 38册。这些档案集中反映了阿昌族、布朗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及民族繁衍的历史,形成了文字、录音、录像、照片、实物等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的系统化民族档案资源。
3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价值
(一)档案文献遗产的储存记忆价值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证,它的史料存储价值是构成档案文献内在基本的价值之一,也是档案不同于和优于其他各种资源的最基本的特点。历史的价值在予其真实性和延续性,而档案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楼案是由文件材料转化而来。它真实地记载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是事实、经验和知识的记录,其保留着历史标记,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档案的存储记忆价值与生俱来。当然档案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档案文献价值产生和实现的中介和必要条件。基于此,档案文献被称为文献史料资源库和人类的记忆库。
(二)档案文献的储息服务价值
存储传递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是档案文献遗产的又一基本功能,也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档案文献遗产真实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过程,也记录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思维过程,所以能够为人们提供广泛的各类情报资料信息。2l世纪是知识信息的时代,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将成为知识、财富的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信息资源的档案馆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以往历史文献遗产的了解和认识基硝之上的,人们可以凭借阅读历史档案文献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为当前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三)案文献遗产的文化创新价值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承载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以史为鉴,弘扬主旋律,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作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丰富和创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人,挖掘文化内涵,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档案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历史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手段,为文化服务,是档案的基础工作之一。档案文献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源泉,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意识是超越社会变迁、沟通现实情感的特殊纽带,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4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和价值实现
保护档案文献遗产的意义不言而喻。为唤醒和加强全社会的档案文献保护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抢救和保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2002年3月,“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将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反映当时经济社会生活的原始记载—东海尹湾汉简和标志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重新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文献等48件组档案文献首次列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主要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有价值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它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据资料显示,全世界共有69项文献遗产人选(世界记忆名录》,比如,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乐曲谱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等;中国也
有2项人选《世界记忆名录》,一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二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文献。所以,人类重视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华林,姬兴江,王晋,谭文君.文化遗产框架下的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3):85-88.
[2]高鹏,陈聃.关于文献遗产立法保护的相关问题研究[J].兰台世界:中旬,2012(1):57-58.
[3]何思学.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基础——档案保护[J].科技资讯,2007(19).
[4]华林,刘大巧,许宏晔.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4(5):36-39.
[5]冉朝霞.信息环境保护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2).
[6]李伟.纸质档案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上半月,2005(7):23-24.
作者简介
黄玉婧(1993-),江西景德镇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档案遗产保护。
方美林(1992-),江西景德镇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档案数字化研究。
刘华帆(1991-),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