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哲 张馨元
摘 要: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历史悠久,编纂成果的呈现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文梳理当前社会上所通用的几种形式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把握现阶段编纂成果呈现形式的现状,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档案编纂;成果;呈现方式;出版
档案文献编纂是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查找和挑选档案材料,将档案原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加工排版,附以编纂者对档案材料的校勘考证、注释评介等研究成果的档案文献整理出版活动。 我国档案文献编纂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档案文献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其编纂成果也需要以某种形式公布于众,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等原因而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在网络与数字技术席卷而来的今天,现阶段的编纂成果有了更多的新形式。
1 当前发展研究情况概述
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平台,设定“档案编纂”、“成果”、“出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且不设置检索年限。检索到相关文献后剔除重复与不相关的结果,最后得到的有效结果为58条。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献发表于1984年,在1984-2002年之间,总共可检索到7篇相关文献,自2003至今,发表文有所量开始增加,期间每年发表的论文有1-3篇。
检索得到的文献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即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档案编纂成果出版的新闻报道,另一类是对档案文献出版方式的学术探讨。(各类数量分布参见图1)
由图可见关于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出版的新闻报道类文献的数量在本次检索得到的所有有效结果中占有较大比例,如1999年第4期的《历史档案》载文《〈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出版》 、2012年第4期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载文《〈保定商会档案〉出版》等;而相关的学术探讨类文章,如谭必勇的《档案编纂出版物优先数字化分析》 、杨霞的《档案文献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比较》等,这类型的文献数量较少。由此可见学术界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呈现方式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比较少,也说明近年来出版的编纂成果形式基本稳定。
2 呈现形式分析
虽然学术界关于这一主题所探讨的文章并不多,但是结合现实状况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结论:
2.1 印刷型出版物为主要呈现方式
由CNKI检索到的结果来看,大多都是对编纂成果出版的新闻类报道,而报道的出版物大多都采用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印刷型形式。目前社会公众可接触到的编纂成果尤其以图书居多。图书作为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历史悠久,是最传统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而现代图书依靠计算机技术、现代印刷技术以及激光照排系统等科技的采用,同样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为例,进入国家图书馆网站,在首页的检索框内输入“档案”、“选编”、“汇编”等检索词,可以得到数万条相关结果,检索到的相关图书从书名来看即可分为两大类:文字类和图画类。
2.1.1 文字类
这一类编纂成果最为常见,如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虞坤林编著的《二十世紀日记知见录》,辑录了作者所收集到的1900年以来的反映时代和历史的日记,全书为文字书稿;又如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系列著作的《公案簿》,辑录了清朝19世纪雅加达华人公堂所受理的各种纠纷和案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新时期党的文献建设选编》,所选取的原始资料与最终编纂呈现的成果均为文字稿。不仅仅是上述书籍,所能检索到的文献编纂类图书,大多都属于全文文字类。
2.1.2. 图画类
这一类书籍虽然数量不及文字类的数量多,但是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图画汇编、也有照片集,如《周尧昆虫图集》是一部科学的图画集,周先生所绘的图虽然都是黑白线条或黑墨勾点,但是每个画得真实,画得逼真,所以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画册,就是一部照片集,以大量真实照片反映钱学森同志热忱爱国、专注科研的璀璨人生。另外还有将档案原件影印成册的形式,如岳麓书社2004年版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著的《清代文书档案图鉴》,既可以真实且权威地呈现档案原貌,也不用担心重复翻阅所造成损毁。
不论是文字类还是图画类,印刷型图书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呈现的主要形式,因其本身有着显著的特点:纸质图书载体稳定,易流传、书写简单、阅读方便、不易被更改。而且纸张成本低,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易于被接受,所以沿用至今。
2.2 音像制品推陈出新
音像制品是指以电、光、磁介质为载体,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编辑加工后,通过试听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随着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以及音像设备的普及,当前各级各类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和电台、电视台开展合作,用大量丰富的馆藏资料整理加工,以声像并茂的专题片、纪录片等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制作成CD/VCD/DVD等形式公开出版发行,或者由电视台播放,如中央电视台开设的CCTV-9纪录片频道,专用于播放各类型纪录片。
当前文化繁荣发展,各档案机构、电视台等部门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呈现方式,除了制作和播放纪录片等音像制品,许多电视台都开办了相关的电视节目。如北京卫视的《档案》栏目、重庆卫视的《记忆》栏目等,每期一个主题,由节目主持人主讲,并展示相关的纸质文件、录音、录像片段等,使得整个影片所展示的人物、事件、史实都更饱满,专业性和知识性都得到体现,给观众以视听全方位的感受,生动详实了解所讲述的人物或事件的真实面貌。
近年来,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音像制品逐渐开始利用网络传播,不必需要光盘,也不用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时观看已更新的影片或节目。围绕选题的相关文字、图片、声音、画面多重要素组合,也更容易为普通群众所接受。不受时间、地点、专业设备的限制,使最终编纂成果传播效率更高。
2.3 数字化成果不断发展
如前文所述,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大多一直以纸质出版物的方式呈现。近年来,国内许多档案馆都开始了数字化建设,并且逐步出版数字化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档案文献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档案文献内容编校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数字化的编纂成果具有诸多优势:信息量大、占用物理空间小、经济便捷、传播效率高、检索高速便捷、可以知识聚类等。所以出版学界有观点认为纸质出版物终将会被数字出版物所取代。诚然,就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与技术普及程度来看,这种完全的取代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否认的是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数字化将是大势所趋。
当前的数字化出版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将非数字化的档案文献通过扫描、缩微复制等技术转化为数字化资源,然后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数字档案产品。目前我国许多档案馆对开始了对馆藏非数字化的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谭必勇在《档案编纂出版物优先数字化分析》中就对工作的范围以及方向进行论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
另一部分则是对原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直接编纂。作为编纂对象的档案信息资源只以数字形式存在,具体形式多样,包括文字、网页、数据库等。目前我国各省省级档案馆都已逐步建立数字化的专题数据库。
3 结语
3.1 档案编纂成果呈现方式多样,但是殊途同归
无论是采用传统印刷型的书刊报纸方式还是制作成图文声并茂的纪录影片,又或者是依靠数字化技术建立成更为便捷的数据库,其根源都是以档案文献为基础的整理编纂活动,都是根据一个选题而对档案信息进行的选择优化,都需要遵循相同的编纂原则,尊重每一件档案的原始面貌,再同样经过选题、加工、考订、审核等步骤,然后对编纂成果进行出版和传播,其最终目的都是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将档案文献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等各种信息得到传承和发展。
3.2 现阶段都各有利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的图书、报刊等最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呈现形式就是最好的,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新兴的数字化出版就一定要全面取代现有的其他方式。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阶段各种编纂成果的呈现方式都有其卓著的优点,也有目前难以避免的缺点,纸质印刷品不便于携带,网络和数字化设普及度不够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3.3 选择最合适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
在多种呈现方式并存的当前,同样的编纂成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这方面可以借鉴图书的出版情况。我国人民近年来纸质书籍阅读量呈现下降趋势,而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无纸阅读方式的阅读量在不断增加。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出版商会选择在出版传统纸质图书的同时也出版电子版的图书。对于读者来说则可以根据自己阅读习惯选择需要的形式。双方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同一个选题档案文献的编纂成果就可以出版图书,也可以编辑制作成电视节目或纪录片,大众根据自己爱好、时间安排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这可以扩大宣传途径,能更高效地传播档案信息,传播文化资源。
注释
[1]胡鸿杰:《档案文献编纂学》,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11页,武汉,崇文书局,2004。
[3]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
参考文献
[1]胡鸿杰.档案文献编纂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2]匡文波.电子与网络出版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包鹏程,范文婷,何海巍.电子出版物[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杨霞.数字出版语境中档案文献编纂的新变革[J].档案与建设,2015,4:24-28.
[5]杨霞.档案文献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比较[J].档案学研究,2015,3:70-73.
[6]谭必勇.档案编纂出版物优先数字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3,5:58-59.
[7]张世林.电子档案出版物——档案文献编研的新途径[J].黑龍江档案,2001,4:16-19.
[8]徐瑜.基于档案网站的档案编研工作[J].浙江档案,2009,3:54.
[9]黄磊.解决之道档案与出版一体化[J].兰台世界,2013,3:121.
[10]高振宇.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0,6:33-34.
[11]袁立凡,宋淑云,王薇.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J].中国传媒科技,2010,10:142.
[12]陆红.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并存时期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探讨[J].城建档案,2014,6:43-45.
作者简介
王淼哲(1990—),女,山西长治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4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
张馨元(1992—),女,黑龙江大庆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4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