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
【摘 要】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民族音乐学关注度的逐步提高,对这一学科如何才能更加符合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在面对具体的音乐事象时,我们的研究工作究竟是坚持个案调查,从“个案”观“整体”,还是从宏观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决定了研究工作的专业性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是我们进行研究时必须做好的理论工作。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笔者所学,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调查;宏观把握;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14-01
民族音乐学研究强调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个案调查和宏观把握的问题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试图为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二者间的对立和统一
民族音乐的普及率已远胜从前,研究我国民族音乐的学者大多数来源于各大高校。当今各大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和专业音乐院校基本都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及相关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较之以往也大大增多。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个案调查法是较为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多以配套的教材为蓝本,而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多是以某一地区的某一音乐进行分析,如西南民歌《槐花几时开》,分析这首歌的风格、旋律走向、流传地域、调性特点等,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个案调查。除去课堂教学,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很多教师也通过田野个案调查这一方式进行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并不能仅仅根据个案调查来把握研究对象的整体面貌,那些在学术界较为成功的研究典范,也绝不是建立在单一的个案调查之上。
民族音乐学强调用历史的宏观眼光看待研究对象,注重纵向、横向的衔接和关联,强调具体音乐事象的历史脉络和音乐事象间的关系。在当今学术界,有些学者对民族音乐的分析和研究缺少宏观的眼光,只关注当下的音乐事象,这是不妥的。那么,是不是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就可以深入其中呢?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也有失偏颇。
宏观把握是将音乐事象放置于宏观的历史纵横线条中去分析和看待,但仅仅将研究停留于宏观层面上又是不够的。音乐事象是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方式存在于当下的,对其当下的音乐特点、风格特征、词曲关系等的把握,又要通过个案调查得到答案。因此,笔者认为,个案调查和宏观把握,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应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二、“民族音乐学”对高校艺术教育及研究者提出的要求
(一)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除了依托教材,应以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个案教学,同时加入横向和纵向的文化脉络,联系相关的历史、经济、政治、人文背景,关注特定的音乐事象与其他音乐事象间的关联和互动,而不能以切片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教材的知识作为基础,不依赖教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从宏观把握的角度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活动。
许多高校及专业艺术院校在每学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采风活动。而笔者认为,采风不仅仅是记录当地特有的音乐,还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音乐事象背后的文化底蕴,这就使得高校艺术教育也要以宏观的眼光来展开采风活动。
(二)对研究者提出的要求。从事音乐研究的学者大多来自高校,而研究者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及日后的学者对民族音乐的研习方式。在大多数的高校中,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分支,并有大量的专业学者对它们进行专题性研究。研究者需转变以往的观念,主动加强对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分析和研究民族音乐的同时,将相关的历史脉络、美学思想及人类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分析和研究。
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者,除了要看到音乐事象,对其进行个案调查,还要掌控宏观大局,对其纵横脉络进行梳理。
三、结语
在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研究中,民族音乐学强调将个案调查和宏观把握进行有机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这种学术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音乐教育和研究者须以更为宏观、整体的视角,将音乐事象放置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分析,并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个案研究,更加全面地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3]项阳.民族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音乐学”[J].中国音乐,2008(04).
[4][美]布鲁诺·内特尔著.闻涵卿,王辉,刘勇译.汤亚汀校订.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