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用小说和影视来“开采”杭城历史与记忆

2016-08-02 09:22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
杭州 2016年6期
关键词:开采影视杭州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潘一禾



努力用小说和影视来“开采”杭城历史与记忆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

杭州与苏州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众人皆知、各有利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苏州是老城区与新城区各自为政、花开两枝。这样有诸多好处,如不仅老建筑和传统园林胜地没有被丝毫破坏,而且年份越长,越显珍贵。如“老苏州人群”相对地仍然聚集在老城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依然鲜活如初,而且与现代生活相比会更加有汁有味。如苏州的“方言”和“菜品”、“曲艺”和诸多生活美学特征等这些老百姓最日常的文化元素会生存良好。

杭州本来的特点就是城市与自然风景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改革开放之后,若想发展就无法新与老、人与景地划界分进,必须一边大胆拆除后新建,一边对重点城市传统标志“修旧如旧”,等等。结果就出现一幢幢高大宏伟新楼宇之间,夹有一片片参差不齐的老建筑的现实情况。这种发展结果在现阶段,在新多旧少、风格不搭、速度惊人、尺度差距太大等越来越极端和强烈的对照辉映中,看着让人不仅不易热爱,而且会更加心疼和焦虑。其它代价也包括“老杭州人”作为城市主体人群已经完全成为了城市的散户,“杭州话”作为城市方言已经很少有人懂和运用,“杭帮菜”虽然名声够大了,但那是商业运作而非“原汁原味”。近期我带领客人去“楼外楼”“知味观”“新丰包子”“奎元馆”等百年老店品尝,发现其中掌勺的、拌料的、端盘的早已都是四面八方的人,所以老底子的味道也不知“花落谁家”了。

由于这都已经是事实,我也不想停留于悲伤感慨和自我批评,而是想,我们也要努力直面现实,并且勇于反过来想问题背后的特殊好处。我目前想到的主要是三点:新老杭州人更融合、怀旧情绪更饱满、创新创意潜力和文化产业的商机更大。

首先,约四十年前杭州人口大约仅80多万,现在则是600多万甚至更多。那么这些城市市民是更加不分中国传统讲究的“先来后到”、户籍限制和原有社会关系网的,这个强大的城市人群,他们在杭州不分彼此、共同打拼近四十年的经历全都是杭州历史最珍贵的新记忆,这是苏州不可能有的城市记忆特色。其次是在杭州,无论是老杭州的缅怀老时光,还是新杭州人的生根落地常感慨,情绪都特别饱满和强烈,因为与苏州不一样,往日不可重建、很多东西真的是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更会情绪激动,这也可以是优势和动能。第三就是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杭州人在怀旧这件事情上的需求、创新创意冲动一定会更加强烈和惊人。

基于这三点构想,我认为杭州借鉴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文化旅游观光业的发展经验,不妨更好更快地发展一下自己的城市小说事业和影视事业,也就是有意地让杭州的城市记忆进入文学和影视作品、进入体验经验、进入产业联动。就这个目标而言,也就是就建设一个强大的、虚拟的图像和影像杭州而言,科技和经济实力是不可缺少的双翼,而杭州肯定拥有这两个让自己城市记忆“起飞”的翅膀。

比如第一种可能是“真实”再现城市的历史景观。杭州本来的旅游经典线路是南山路和北山路两条,现在它们早都今非昔比了,那么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就具有了必要和需要。现在开发和高速发展的各种“智能眼镜”,已经让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著名景点成为了坐在本地就可以实景观赏、反复欣赏的对象,那么杭州的所有古老场景也完全可以如此“开发”一下。这中间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复原复位,而且可以是不断自由加入人物和生活细节的,是可以自由运用视觉想象、实景搭建、衣着穿戴、仿真表演等手段的。

比如第二种可能是“创新”城市现实场景。举例而言,每年八月底英国的“诺丁山狂欢节”是欧洲最大规模的狂欢节之一,这个节以非洲和加勒比海的文化为主题。因为诺丁山有大量黑人移民,长久以来文化误解和摩擦不断,曾发生过多起暴力事件。结果一部叫《诺丁山》的英美合拍电影让全世界认识了另一个美丽的城市诺丁山。这部电影有意选择当代著名影星休 格兰特(Hugh Grant)和朱莉娅 罗伯茨(Julia Roberts)来饰演,故事说男主角不过是个伦敦小市民,在诺丁山惨淡经营一家极其不起眼的旅游书店。某日一位美国女影星无意间踏入,竟然让无名店主有了一段难忘的热恋。电影中的书店原型就真的位于 Portobello 路上,它至今仍在,但是电影拍摄的地点则是在另一家古董店,这正是对城市的高招利用!观众跟着剧情让神奇的镜头来到英国最大的露天二手市集,在众多实景和虚影中自由走动,城市和人物都让人留恋、让人体验、让人感悟。

比如第三种可能是让城市历史拥有丰富而又相对固定的影视版“风格”。如魔幻化或者喜剧化,如青春版、清新版、童话版甚至罪案现场版。虽然杭州的西溪湿地因为一部电影《非诚勿扰》一炮走红,让国内外游客喜爱和追捧,也让杭州的这片“热土”得以有不断的资金注入和分片差异化开发,但那是意外收获,不是有意为之,也没有及时跟进,而且其它城市随之“模仿”西湖和“山寨”西溪湿地的运作也肯定会出现和势不可挡。所以杭州需要尽早谋划和启动其它影视风格和文艺方式。就像英国畅销书《哈利波特》的奇幻基础是英国的历史一样,八集电影《哈利波特》也充分利用英国本土的教堂建筑和历史街道,让世界着迷更让英国人骄傲;就像英国新生代导演麦克 李的伦敦有意要创立自己的风格,所以他的《无忧无虑》轻盈愉悦,用一个太过乐观、太过喜欢大笑的大龄“傻姑”,来再现风味极强的伦敦性——包括民族性格、地方口音、城市节奏、社会阶层意识等等。由于融城市特性与时代特性、人物特殊性与人性普遍性于一炉,最终他镜头下的伦敦,已经与费里尼的罗马、小津安二郎的东京一样,独具特色和让人津津乐道。

所以,我的建议简单说就是利用杭州的城市特点来编故事、讲段子、演往事、回眸历史,一定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需求和供给。政府要做的是政策引导和有效鼓励。如花费一点钱把已经有的城市故事“版权”统统买下来,请专业人员整理出来,分类建设信息库,然后不断地动员各种力量去研讨它们,使用和继续充实这些内容(包括老照片、画作、回忆录、书信、中医方子……),有心和有意地对它们进行改编和创意,跨界共同创作和配合,然后努力将它们变成包括影视在内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相信在这个进程中,自然会涌现众多的想象空间、参与机会、工作岗位和投资机遇。

对“老杭州”的太多精华和精髓来说,已经过去的、失去的,可能只能让它过去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主要价值毕竟是为活着的人能生活得更好;但是,我们仍可能从文字和影像中把它们深情地永远留住。

猜你喜欢
开采影视杭州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杭州院子
杭州旧影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