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治安
摘要:伦敦的人文历史汗牛充栋,伦敦的名胜古迹数以千计,伦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资料显示,伦敦有500多家银行,其中外国银行470多家,数量超过纽约,居全球之首,所以叙述伦敦非万言不足以尽其意。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府,如从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水平等方面去考量,那它在英国仅排名第七,但从文化影响力、旅游知名度等方面去评价,爱丁堡就具有榜眼的地位,2012年被世界旅游业联合会授予“欧洲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称号。人们对爱丁堡大学的了解,除了常规意义上的认知外,还来自一位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中国人——清末怪杰辜鸿铭。因为积极并热衷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和华夏精神,所以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关键词:汗牛充栋 人类文明 旅游重镇 东方文化
伦敦
如果说纽约是二十世纪城市的象征,那么伦敦就是十八世纪城市的代表,因为这两座城市都是所处年代的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我去伦敦的交通方式与一般游人不同——先是从德国法兰克福乘火车到科隆,然后在科隆坐国际大巴到法国加来,接着乘船横渡英吉利海峡到伦敦。因为一路上车船都稍有晚点,所以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10点多了。真不凑巧,那天伦敦的地铁员工举行全线24小时罢工,时间正好是从晚上10点开始(我迟到了三四分钟),出售地铁票的窗口还开着,但已停止售票。那个女售票员一边对我说着“Sorry”,一边耐心地画路线图,让我去乘附近的73路巴士。本来乘坐地铁只需4站路,10分钟即可到达我们预定的亚瑟王子旅馆,但在73路公交车上整整晃悠了一个多小时——途中一女乘客醉酒昏迷,司机停车呼叫救护车,耽搁了好长一段时间。所以一直弄到午夜时分,才入住旅馆,这令我心里有点戚戚然。
伦敦的人文历史汗牛充栋,伦敦的名胜古迹数以千计,伦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资料显示,伦敦有500多家银行,其中外国银行470多家,数量超过纽约,居全球之首,所以叙述伦敦非万言不足以尽其意。可是很遗憾,我在伦敦仅驻足3天,游览了几个标志性的景点,像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特拉法加广场等,只是歇了歇脚,所以印象极为浅薄。但我从伦敦回法兰克福乘坐的“欧洲之星”列车,终点停靠站是名满欧洲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而我借宿的亚瑟王子旅馆步行到那儿只需10分钟,所以我连续三次去圣潘克拉斯火车站闲逛,严格地说,我在伦敦,只有这个地方可算作是“深度游”。
我去伦敦前就知道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已有150年的站龄了,世人誉称它是“铁路大教堂”,因为它拥有两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建筑:一是车站正面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潘克拉斯宫殿,即米德兰大酒店;二是候车月台的顶棚,据说这是那个年代最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单跨建筑。但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在二十世纪中前期命运多舛,先是米德兰大酒店因经营业绩不佳而关闭;其次是二战中遭德国飞机轰炸,毁坏了车站顶棚。最大危机来自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涉及到经济、区位、交通等多种原因,车站甚至一度被列入拆除计划,但此举即刻引发伦敦市民、特别是抱有强烈怀旧情绪者的坚决反对,其领头羊是深受英国民众喜爱的桂冠诗人约翰·贝杰曼。贝杰曼是维多利亚和埃德伍德时代建筑艺术的鉴赏家,他的地位和声望在伦敦市民中享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把这个车站拆除的计划最后闹成了“圣潘克拉斯公案”。至于是否因为反对者的呼声产生了效果,或者说起到了多少作用,这不得而知,反正这火车站今天仍矗立在那儿。为了纪念约翰·贝杰曼在半个世纪前的“保卫车站行动”,在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候车大厅里摆放了一座约翰·贝杰曼的雕像,雕像中的诗人仰着头,充满希望的眼神注视着车站顶棚。但圣潘克拉斯车站中最著名的雕像当属那座横在门口的高9米、重20吨的“会面之地”(据说是英国著名艺术家保罗·戴的作品),雕像是一对相拥的男女,他们似乎在告诉,或暗示或提醒即将乘车出发的旅客,行程是美好和浪漫的……
我现在见到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富丽堂皇,气度非凡,一派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家风范。朋友告诉我,为了迎接2012年伦敦奥运会,车站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长达8年的改造和修缮工程,“欧洲之星”从这儿出发,穿越英法海底隧道后兵分两路,一路开往巴黎,一路开往布鲁塞尔(我乘坐的就是开往布鲁塞尔的那一路)。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在近代史上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举世无双,但我在英国的10天,感觉一直不爽,因为除了在伦敦见到过一次“阳光灿烂的日子”,其余时间老天都阴沉着脸,盛夏季节尚且如此,遑论秋冬了。真不知莎士比亚、狄更斯、拜伦、雪莱等这些大文豪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是怀着怎样的“阳光心态”创作出那些煌煌巨作的?
爱丁堡
我在苏格兰格特纳格林小镇边上闲逛时,一位苏格兰导游开玩笑说,再往前多走几步路,就到英格兰了。她说这句话的口气,好像苏格兰和英格兰是两个国家似的。
但是,历史上英格兰和苏格兰确实是两个国家,合并为联合王国也只有300多年。今天,虽然在外交军事、宏观经济等领域被统一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之内,但在立法、行政等一些事务上,苏格兰仍享有高度自治权。而且300多年来,苏格兰人闹独立没有间断过。人们肯定都记得2014年的那次全民公决,幸亏有55%的人投票赞成留在联合王国大家庭中,所以那些分裂分子的“阴谋”才没有得逞。我总觉得欧洲人不喜团结,好闹分裂。近二十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南联盟的分裂、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前苏联则是不用说了,都已分崩离析成十几个国家了。
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府,如从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水平等方面去考量,那它在英国仅排名第七,但从文化影响力、旅游知名度等方面去评价,爱丁堡就具有榜眼的地位(英国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因为2012年,爱丁堡超越伦敦、巴黎、罗马等世界顶尖旅游重镇,被世界旅游业联合会授予“欧洲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称号,此殊荣令整个苏格兰引以为傲。
与大多数的欧洲城市一样,爱丁堡也有旧城和新城。旧城到处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堡,新城则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但这个新城,不是我们中国人理解的那种新城,因为它早在十八世纪时就开始建造了,所以其历史人文价值一点也不亚于旧城,否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不会把它与旧城一并列入世界遗产。虽然爱丁堡新旧两城的名胜古迹多得令人目不暇接,但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砝码是爱丁堡大学。在我们中国,一提英国的大学,不外乎牛津和剑桥,但很多国人有所不知,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浪潮中,爱丁堡大学曾超越牛津和剑桥,一度成为引领欧洲学术发展的第一学府,因为达尔文、大卫·休谟、亚当·斯密、麦克斯韦等一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巨擘都曾在这所学校里就读或从事教学和研究。本杰明·富兰克林当时曾盛赞爱丁堡大学,称其“拥有许多真正的伟人和从事各种知识研究的教授,这在以往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从未有过”。因为有这么一种伟大和优良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所以自1583年创办以来,爱丁堡大学培养了21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数千位世界第一流、而且是真正第一流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
我对爱丁堡大学的了解,除了常规意义上的认知外,还来自一位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中国人——清末怪杰辜鸿铭。辜鸿铭20岁时即以优异成绩获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他会9种语言,能用拉丁文作诗,曾在德国人举办的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作即席演讲并博得满堂喝彩。辜鸿铭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做研究时获多个博士学位,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以及他用英文写的《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等著作。因为积极并热衷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和华夏精神,所以辜鸿铭与泰戈尔曾同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我个人认为,如果就学问水平而论,百年来学贯中西第一人非辜鸿铭莫属!爱丁堡大学为培养出天下才子而倍感骄傲,倒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却不以为然……
我站在王子大街上,眺望着蒙顿山上爱丁堡大学新学院主楼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尖顶,心里生出一丝淡淡的悲情,不知中国大陆那几座自我感觉良好的最高学府,哪一天也能拿出点学术上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国外同行真正同席坐而论道,而不是像现在那样:整日视行政级别为圭臬,关起门来自称国王!
但愿国民同心努力,端正思想,这一天肯定会如期而至。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