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察歇后语

2016-08-01 22:37李馨逸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歇后语隐喻

摘 要: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中体现出许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至今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回顾国内外学者以往对歇后语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起源、结构构成、分类、修辞手法等。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歇后语的语义核心。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传入我国的认知语言学,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更适合于分析歇后语内部的语义构成。歇后语的语义是它的核心,隐喻对歇后语意义理解起着关键的认知作用,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正是通过二者的相似相关性,来体现其意义趣味性;而体现“相似(相类)”联想的重要途径就是“隐喻类比”。

关键词:歇后语;认知语言学;隐喻

作者简介:李馨逸(199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它给语言学界带来的新的视角和观念给了语言学者新的研究空间,并且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更是得到了重视,它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歇后语是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语言诙谐幽默、口口相传且富有丰富的内涵。这种思想内涵就主要靠隐喻和转喻来体现。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观察,同时关联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对歇后语中存在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刻地体会歇后语的内涵和意蕴。

歇后语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而认知方法也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所以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研究歇后语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存在着共同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研究歇后语提供了可能性”[1]。

1、从歇后语的类别的实例中观察其中的隐喻现象

1.1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是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毫无关系,需要用语音的象似性(也就是修辞学中所讲的谐音)来构建语音隐喻。比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是利用“发”和“法”谐音来达到语音隐喻的;“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利用“旧”和“舅”的谐音;“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是利用“输”与“书”的谐音来达到语音隐喻的效果的;“灯盏无油——太费心(芯)”是通过“芯”与“心”的谐音来达成效果的,类似的歇后语还有很多。

歇后语的语音隐喻是由Ivan fonagy(1999)提出的,主要是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的相关性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提出的隐喻是不一样的,语音隐喻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指对象或所表达的意义之间象似性的问题。[2]

1.2喻意歇后语

喻意类的歇后语更接近歇后语的定义:“谜底—谜面”或者说“引子—注释”这一结构概念。这类歇后语大多都是利用隐喻的方式构建而成的。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前面的引子部分说骑着驴看唱本,古人也有骑驴当马,把驴当做代步工具的情况,那么驴在走,骑在驴上看唱本是什么样呢?后面的注释给出了答案——走着瞧。表达出看事物发展结果究竟怎样的意味,有一种胸有成竹、预料到事物必然结果的不让步的语气。

这类歇后语的前一部分的引子实际上是想要表达后一部分注释的另外一层含义,这种方法就是隐喻。

2、从隐喻的类别中找到歇后语中的实例

2.1结构隐喻

结构性隐喻,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3]歇后语中运用结构隐喻的实例有很多: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猫的天性是抓老鼠,前面的引子出来时会有困惑之感,而后面的注释“多管闲事”一出就确定了狗不该拿耗子这一经验认定。这个歇后语是指管了不该管的事,常有责骂之意。这样前后两部分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结构隐喻。诸如此类的歇后语还有很多:“高粱秆子当柱子——撑不起”, “芝麻开花——节节高”, “空心萝卜——中看不中用”等等。

结构隐喻是把一些结构映射到另一些结构上,所有的隐喻都是有结构性的,结构性是隐喻的总体特征。

2.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意象图示是人么在长期的时间认识中形成的,是人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意象图示是方位隐喻的主要方式。

“上—下”、“里—外”、“左—右”、“高—低”……这些都是我们熟悉并且常用的方位词,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彼此之间是一对反义词,它们本身也就是为了划分空间而存在的。这些方位词在表达上也都有着固定的情感倾向:“上层—下层”、“左迁—右升”、“高等—低等”、“前进—后退”。

人类的许多基本概念都是由空间而来,因此每个方位隐喻的内部要素之间都有联系。“高”和“上”的空间方位基本一致,在文化观念中有“好”的意味,即“高兴、有能力、有品德、有地位”等等。而“低”和“下”的空间方位基本一致,在文化观念中有“不好”的意味,相对应为“难过、道德败坏、地位低下”。“东”、“西”这样的方位词也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由于太阳东升西落,“东”往往包含着有希望新生的意思,如紫气东来、东山再起等等。而“西”是太阳没落之处,有着风烛残年之感,与此相对应的词语就成了驾鹤西去、日薄西山等等。[4]这些方位词对应的情感倾向的词语非常多,在歇后语中它们的情绪状态同样非常清晰,如“下眼皮肿——只往上头看”说的就是傲慢无礼,不拿正眼看人。认知者由“下眼皮”和“肿”这两个信息,整合得出不能向下看的事件框架;既然不能往下看,也就是能往上看。翻眼皮这一动作表现了目中无人的态度。还有一部分运用方位隐喻的歇后语其中没有明确的“上”和“下”这样的方位词,但其表意明确,有着明显的高低好坏之分:“打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皮球上戳一刀——泄了气”等。

据上述可见,方位词可以在歇后语表示情感倾向、道德品质、实力地位等,而方位隐喻是通过方位词以及和方位词相关的动词达成的,因此这种类型的歇后语主要是通过方位隐喻来达成其意蕴。

2.3实体隐喻

所谓实体隐喻是指把经验视作实体或物质, 用后者来理解前者,就可对经验作出相应的物质性描写,主要就是指实体和物质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5]许多歇后语都是用实体隐喻表达情绪、性格等抽象的概念如:“不通气的烟袋——死心眼儿”,烟袋是过去的老百姓常见的生活用品,有个装烟丝的小袋挂在烟杆上,使用时要把烟丝放在烟斗里,点着后,在烟嘴那一吸就抽到烟了。当烟杆被堵时,自然就吸不了烟不通气了。用不通气的烟杆来形容一个人的固执。

我们的认知来自于个体的感官。所以我们以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实体去隐喻那些抽象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也就产生了本体隐喻。由于本体隐喻是我们理解外物时的必要过程,故所有一切的时间、行为、概念、状态、情感、境遇等等,无不打上本体隐喻的烙印。所有的隐喻都需要先创造目标域的实体。可以说,本体隐喻,不是隐喻的一种类型,而是隐喻的一种共性。 [1]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歇后语中的隐喻并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而是作为认知手段存在的。这一点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紧密切合。从歇后语不同类型发现了各自所用的隐喻手段,同时也从隐喻的不同类型举出了歇后语的实例,可以观察出隐喻确实存在于歇后语之中,用认知隐喻的方法解读歇后语更有理据性,更有意蕴。

参考文献:

[1]夏芸飞. 认知理论下的歇后语理论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雅琴.语音隐喻角度的汉语歇后语探究[J].内江科技,2007(12).25.

[3]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寅.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温朔彬. 试论隐喻在歇后语喻意双关中的认知作用[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第24卷第6期.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歇后语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歇后语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