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历史渊源

2016-08-01 06:45何国强
大观 2016年7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市场经济学前教育

何国强

摘要:河南省是学前教育需求大省,全国性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我省表现更加突出。这种现状的形成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有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企事业单位运作方式的变更及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使原有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依托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公社、生产队建立起来的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大量被撤销,或抛向市场变成自负盈亏的民办幼儿园,致使公办园数量锐减,民办园异军突起,从而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学前教育;入园难;历史渊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学前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一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转化为多元化学前教育机构,这种格局的变化对学前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入园难,入园贵

为让孩子上一个质量好、收费低的公办幼儿园,家长从晚上开始就在幼儿园门口排队等候报名,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报上名。孩子要进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要“拼爹”,没关系进不去;上民办幼儿园,收费便宜的师资、硬件都很差不想上;大部分质量好的民办幼儿园收费都高得离谱,一年几万元已不是新鲜事了,已超出普通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入园难”、“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已不是黑色幽默,而是标准的现实。当今的“入园难”并不表现为幼儿园绝对数量的不足,而是表现为大众在所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上找不到合适的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质量好,收费低,但数量极少,没有关系根本进不去;民办幼儿园,质量好些的收费太高,收费低的质量又太差。

当前,制约我省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质优价廉的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二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整体水平较低,办园条件较差,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发展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四是幼儿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编制,待遇偏低,师资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五是民办学幼儿园问题突出,存在办园不规范、管理不到位、追求利益最大化、教育教学问题突出、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亟需加强规范和管理。六是幼儿园管理制度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七是科学保教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普及,尤其是农村和一些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

二、“入园难”现象的历史渊源分析

学前教育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改制全面推进。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事业单位包办太多,管得过死,“铁饭碗,大锅饭,人浮于事”等弊端严重窒息了企事业单位的活力,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了以往政府对企事业单位大包大揽的格局,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打破了过去的“铁饭碗”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这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事业单位的活力是非常必要的。

企事业单位改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学前教育主要被定位为“单位福利”和“地方性、群众性”的福利事业。学前教育事业在发展中,依托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单位”和“集体经济”,建立起了以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由财政直接投入举办的教育部门办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小。例如,从1980到1990年的十年间,单位部门办园与集体办园数量占全部幼儿园总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尤其是集体办园比例一直超过70%,教育部门办园所占比例则始终在10%以下。这一办园体制格局一直维持了20年左右,直到2000年,其他部门以及集体办园所占比例仍超过50%。由此看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企事业单位福利制度的一部分,集体和单位幼儿园一直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调整。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幼儿园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数量锐减。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大量“单位办园”(公办园)在改革过程中被剥离,这些幼儿园有的由以前的财政全供改为差额拨款,有的被推向市场,变成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的干脆被撤销。这使一直以来为广大普通工薪阶层提供服务的“单位办园”面临生存危机,直接造成作为城市学前教育中坚力量的单位办园数量锐减,学前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自1996年后,单位办园数量持续下降,至2007年单位办园数量减少了3/4,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也由1996年的11.69%下降到2007年的3.92%。

其次,以集体办园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国家相关税费改革的推行而陷入困境。农村学前教育一直以集体办园为主体,所需经费在计划经济时代由村生产队或者公社集体来负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土地由原来的集体经营改为个体承包经营,集体经济逐渐瓦解。此后,集体办园所需经费由村、乡(镇)政府统筹,并适当向家长收取保教费。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村、乡镇统筹款与教育附加费被取消,使得村、乡镇政府的财力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由财力最薄弱的村、乡(镇)政府承担显然是不现实的,农村学前教育的滑坡在所难免。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农村学前教育持续下滑,幼儿园数量至2004年已减了一半,在园幼儿数减少了38.7%。

其三,民办幼儿园异军突起。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公办园的剥离和农村集体幼儿园办园主体的瓦解,这些幼儿园中部分幼儿园停办,还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没有财政拨款、完全自负盈亏的民办幼儿园。再加上国家提倡社会力量办园的相关法规、条例的颁布,学前教育领域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民办幼儿园发展异军突起。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没有民办幼儿园,到市场经济时期的2007年,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已占幼儿园总数的60.1%,有些地区民办幼儿园的比例高达90%以上。民办学前教育基本集中在学前教育服务的两端,一端是为处于上层经济水平家庭服务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好,服务质量相对较高,收费也很高;另一端服务于经济水平处于下层的城市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收费非常低,但幼儿园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差,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质量好、收费适中、面向普通大众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则出现了断层。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定位于单位和集体福利的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失去了存在的体制基础,旧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被打破了,而替代性的供给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入园难”的问题便由此产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J].新视野,2005,(01)

[2]詹连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06)

[3]丁金霞,庞丽娟.社会体制转型与学前教育的重新定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03)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市场经济学前教育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重用懂得市场经济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