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宁,邓素芳,李春燕,应朝阳,陈敏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山地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丘陵地区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州 350013)
福建薏苡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林忠宁,邓素芳,李春燕,应朝阳,陈敏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山地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丘陵地区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州 350013)
对福建薏苡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并对福建薏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进一步发展福建薏苡产业提供了依据。
薏苡 现状 问题 对策
薏苡(Coix lacryma-jobi),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其种仁又名薏米、薏苡仁、薏仁米、米仁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粮药兼用、药食同源品种,其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声誉卓著的滋补食品。薏苡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高达18%~21%、脂肪4%~6%、碳水化合物约79.2%,还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矿物质等[1,2],另外,薏苡仁还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润肤美白、消除疲劳、预防高血压、抗肿瘤及促消化等功效[3,4],是很好的功能性食品原料,正日益成为人们理想的健康营养食品,其加工利用价值很高。薏苡实质上是一种较耐旱的水生作物,它具有耐旱耐涝的双重特性,有一定的耐盐能力,薏苡还是一种耐瘠薄的近似典型的非光周期敏感性植物[5],很适宜在荒山荒坡及劣质地上种植,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南方及沿海的低山丘陵、岗地与边际性土地,大力发展薏苡产业,对于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种植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薏苡重要起源地之一,最早进行薏苡开发利用的国家,福建种植薏苡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生产省份之一,尤其以闽西北为主要产地,以品质好而全国出名。福建省薏苡种质资源十分丰富,除分布全省各地的野生薏苡资源外,还有一些野生驯化及当地家种品种,近年来,还相继选育“浦薏6号”、“龙薏1号”、“仙薏1号”和“翠薏1号”等薏苡优良新品种。
1.2 种植区域集中,规模逐年扩大
福建薏苡主产区为浦城、宁化、龙岩新罗、仙游等地,种植区域相对集中,随着近年来薏苡仁价格不断上涨,加上政府及市场推动下,各主产区农户种植积极性很高,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为0.7万hm2,总产量约2万t,产值5亿元左右,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1.3 市场不断拓展,品牌发展壮大
近年来,福建各地政府均积极树立薏苡品牌,先后获得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浦城薏米、宁化糯薏米)、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宁化米仁)和1个地理标志商标(金沙薏米),提高了福建薏苡知名度,不断扩大福建薏苡在海内外的销售市场,推动福建薏米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促进福建薏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1 认识不够,缺乏统筹发展,区域差异大
目前,福建地区薏苡产业存在“冷热不均”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农户种植积极性高,薏苡产业已成为当地新兴的区域农业经济产业;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地区政府对薏苡产业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支持与引导,广大农户认为在家务农不如外出经商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种植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当地薏苡产业的发展。
2.2 重种轻管,投入严重不足,薏苡产量低
由于薏苡是小宗经济作物,加上认识不足,宣传欠缺,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薏苡还停留在粗放型栽培阶段,“人种天管,广种薄收”,轻予重取,满足于获取“露水财”。一方面品种良莠混杂,高产栽培技术欠缺;另一方面薏苡种植地,基本处于丘陵山坡,大多无灌溉设施,在薏苡灌浆期间(夏秋之间),经常干旱,土壤墒情不足,严重影响了薏苡的生长,因此造成产量低而不稳,目前福建省薏苡平均产量在3 000 kg/hm2左右。
2.3 基础薄弱,技术服务滞后,科技含量低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在良种选育、高产栽培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和进步,但薏苡生产存在重选育轻推广的现象,缺乏产、学、研的联结机制,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研究与生产脱节,科技服务队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许多地区的农技部门从事薏苡推广的人才寥寥无几。同时薏苡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加上种植户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低,对薏苡种植不能进行高产管理,不懂得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薏苡栽培技术,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福建薏苡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2.4 加工滞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效益差
据调查,福建省仅有10多家薏苡精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薏苡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单一,主要以农产品(薏米、糙薏米)为主,采用简单脱壳包装销售,经济效益低;在薏苡的精深加工方面严重不足,薏苡的化妆品、保键品、药品等高附加值等方面的产品基本空白;薏苡秸杆及加工后的副产物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造成福建省未能形成完整的薏苡产业链,导致薏苡产品结构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加工利用附加值低,产业效益差。
3.1 强化组织引导,加强宣传发动
加强对薏苡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国家、省、市和县有关发展薏苡等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规定,帮助企业农户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市场账以及增收账,把薏苡种植加工积极性调动上来,吸引社会资金力量积极投身薏苡产业建设。
3.2 加大科技支撑,提升技术水平
建立创新机制,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机构与生产及加工企业密切合作,力争短期内在品种选育、丰产栽培、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下乡入企、示范引导、学习参观等方式,提高农户的薏苡栽培技术。
3.3 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产量品质
一要加大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薏苡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治环保等丰产栽培技术,并组织专家编写薏苡实用生产技术手册,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提高薏苡产量与品质技术。
3.4 创新发展模式 扩大产业规模
在巩固现有薏苡产业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省、市对薏苡产业等政策资金扶持,加大薏苡种植示范基地的培育与推广,扩大薏苡产业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基地化经营。创新薏苡产业发展模式,应官、产、学、研联合互动,走“农、工、贸”综合经营路子,进一步完善薏苡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利益为根本、以协会、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的经济共同体,真正建立研发、推广、生产、经销为一体的薏苡产业化体系。
3.5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树立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原则,认真落实扶持培育薏苡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一是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自力与引资相结合,通过联合重组,做大薏苡加工企业。二是引进设备,依靠技术带动,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科研力量,培植薏苡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强薏苡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促进薏苡产业链的延伸。三在粗加工基础上,进行薏苡精深加工,研发生产化妆品、保键品、药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同时对薏苡粕、薏苡秸秆等进行综合或加工利用,提高薏苡产业的综合效益。
[1] 王颖,赵兴娥,王徽,等.薏苡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食品科学,2013,34(5):255~259
[2] 回瑞华,侯冬岩,郭华,等.薏米中营养成分的分析.食品科学,2005,26(8):375~377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年版Ⅰ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76
[4] 韩旭,高洁,韩冰明.中药薏苡仁现代临床研究进展.陕西中医,2014,35(9):1 270~1 271
[5] 姚凤娟.光周期和播种期对薏苡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5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R1017-2、2014R1017-4、2015 R1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