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竹径景观的考证与美学分析

2016-07-31 17:34韩伶俐王小德毛永成朱艳平
竹子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竹林园林形式

韩伶俐, 王小德,毛永成,朱艳平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临安 311300; 2.杭州萧山技师学院,萧山 311201;3.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永州 425000)

我国竹径景观的考证与美学分析

韩伶俐1, 王小德1,毛永成2,朱艳平3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临安 311300; 2.杭州萧山技师学院,萧山 311201;3.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永州 425000)

竹径作为最为普遍的一种园路形式之一,通过以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为考证依据,探究了竹径形式审美、花木组景和寺观等方面的造景思想。竹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诗词歌颂竹径、庭园兴造竹径、寺观竹径香道等就是很好的例证。竹径形式延续以“曲”为美,同时涌现了折线、直线形式;竹径花木从传统的“四君子”“岁寒三友”,多倾向于考虑异秆异色竹类、季相景观、乔灌草结合等。竹径历史发展,至今未改变创造竹径幽境的意愿及延续我国竹文化的热忱。

竹径;植物景观;竹文化;考证;美学特征

园中小路多以径为名,竹径是以竹类植物为基调并赋予文化内涵的特色路径,我们所见到的古典园林中多见“竹径通幽”的题名或曲线式的竹径。竹径已成为现代园林园路造景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其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演绎,内容与审美也不断推陈出新,现代竹径景观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竹径景观思想。

1 竹径历史发展考证

从竹径直观的形式研究为考证点,从古代文学中寻找竹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从史前歌谣《弹歌》中“断竹,续竹,飞土、逐穴。”描述竹作具有作为驱逐野兽的一种工具[1],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人们逐渐增加对竹的崇拜、竹“比德”思想的孕育与竹景的欣赏意识,文字记载出现在先秦文学、唐宋元明清诗词和民国时期的作品中,竹的隐形代名词有青玉枝、筠、篁、琅玕、筠篁等,竹径是以竹类植物为观赏对象的园林路径形式之一,而竹特有的常绿、清雅的特质以及比德、隐逸的文化气息给竹径增添了美学和人文韵味。从古代文学作品中考证竹径发展出发,竹径的审美过程、植物组景效果历程、隐逸的意境之风等方面都随着朝代的更替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1.1 竹径形式审美

《楚辞》中《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唱到不见天日的幽深竹林,道路险峻啊,我独自来迟,对竹径的描述除了幽深的之外,还描述山神奔向爱人的穿梭竹林中的险阻之道的刻画,而魏晋乱世时,“竹林七贤”在竹林中结伴聚会,茂密的林中,随心所欲得选择方向行走,自然随意踏出了自由形式的竹径通往竹林各处,同时为竹径增添了几分洒脱、隐逸色彩。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绘“曲水流觞”的场景,宾客与他列坐曲水的两旁,漫山遍地的竹庇荫曲岸,竹径与水相依,曲岸相随。北魏《水经注·清水》引郭缘生的《述征记》:“长泉又迳七贤祠东,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左右筠篁列植……”以列植竹在“竹林七贤”祠堂两侧,竹径的形式可直可曲令人联想。唐代关于竹径较为突出的诗句为“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唐·李白)传达出了竹径与幽、深境界的结合,古代文人们所向往的竹林所营造的幽深、幽静、幽秘的“幽”环境,但竹径的是否为曲的形式还是直的形式没有强调。在宋元时期,通往“幽境”的竹径形式也开始倾向于曲,在宋代时期的诗集中多将“竹径通幽处”被记录为“曲径通幽处”,在明清时期作品中作“曲径”就更多了[2],但也有直抒竹径的幽处的宋人韩琦“森森竹径幽,枝繁低拂盖”写出了竹径的幽静,竹林的枝叶繁茂。明代计成《园冶》借景篇中“皐延竚,相缘竹树萧森。”水边林间可以休憩,因为可以“借”竹林萧深的幽境,也水岸可与竹径形式的结合,形式可自由选择,但通篇文章中也出现“曲径绕篱”“长廊一带回旋”“小屋数缘委曲”等语句,加上水岸多为曲线式,“因势利导”的造园思想会让作者倾向于竹径以曲的形式呈现[3]。“板桥一径入修竹,十八里溪知几曲。”(清·尹秉绶)也呈现出竹径顺水岸形式变化成曲。明清兴盛的园林建造中,竹径的选择以曲线形式居多,从审美角度,古典园林竹径需要曲且通达能够引人入胜,也能曲中拥有直, 曲折应有度[2]。

1.2 竹径花木组景

自由形式的竹林小径,竹径两侧种植着纯粹的竹子,万竿竹子遮蔽了行人的上空,路径空间幽深静谧,四季色彩较为单一。而与溪水相伴的竹径,则以单侧或双侧的栽植竹子的形式,“连林修竹青无际,夹道流泉静不喧”水溪双侧种竹,水面映出竹影,摇曳碧波。“委曲松篁径,清新锦绣篇。”(清·施枢)竹径开始出现竹与松组景,松竹本是“岁寒三友”,终年不凋,竹径以曲线的形式,画面更加清新秀丽。“夹竹环梅互开径”(清·无麒麟),竹径中夹植梅花,梅香竹韵。“几只修竹几只兰”兰花清幽雅致,竹径配置更显幽的韵味。从诗词考证在竹径花木组景上,古人多以“岁寒三友”与“四君子”为种植参考,从而呈现出竹径的清幽竹韵,也折射出古人内心高雅、洒脱的情怀。

1.3 竹径寺观宗教投射

远离尘世的寺观,周围山水环境优渥,在通往寺庙的途中,利用植物、建构筑物、园林小品等要素构成寺庙的香道,香道在宗教的涵义中成了从“俗世”通向“净土”“极乐”酝酿的心理情绪的途径,会逐步将朝圣者引入宗教境地和景观胜境之中,起着过渡作用[4]建于吴越国的云栖古寺“一径万杆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近800 m的竹径作为香道,竹径两旁被绿竹枝叶覆盖,曲溪幽咽更像梵音萦绕。[4-5]“而竹隐一径深幽,阶庭清閟。”(宋·吕祖谦)寻找通往圆通寺的香道竹径幽静,更具清幽感。类似的竹径作为寺观的诗句记载不胜枚举,而竹径营造的浓荫、幽境、静谧的空间,给朝圣者心理带来过渡的作用,也升华竹径的意境[6]。

径是园林中人们游赏的步道,较于“道”和“路”径从宽度上显得最窄,径的长度不设限制。受到竹文化中的“比德”思想潜在地将竹与径结合,“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描述出了表层幽境和禅意的竹径,更有寓意着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深层之意。从诗文中的竹径描写到园林中竹径被接受到应用,这看似与竹文化从注重竹材利用到竹“比德”的层面所不同的发展形式,而忽略了对竹径的这类栽植形式萌发正处于竹文化的精神层面发展期间,在庭园及园林造景中也被广泛应用,竹径的审美和植物搭配也越细致。

2 竹径景观的美学分析

从考证来看,竹径形式、组景、意境营造等方面在审美、花木、宗教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及造景。但现代园林绿地中的竹径在竹径形式、组景、意境营造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如竹径形式,除了曲径还出现了折线式和直线式类型。

2.1 形式美

古代作品中竹径多以“柔性”曲线形式记载,现今园林中除了延续这种类型,还包括“中性”的折线和“刚性”的直线。“柔性”线条出现在较大的庭院空间中,在保持竹径两旁种植的植物高度相近的情况下,曲线竹径的曲线由一个弧度构成与多个弧度构成会有着不同的视线障碍程度,而一旦竹径两旁的植物高度降低,弧度的变化再复杂也不会出现视线障碍,但弧度的变化越大步移景异的效果更好,增加了与环境的互动性。“刚性”的直线多以联通相近的建筑间或沿墙顺势布置,保持了径原本的通达美。“中性”的折线汲取了“刚”与“柔”美感,协调建筑的硬质线条符合园林自然亲和的氛围。

2.2 布局巧

竹径主要有有着竹林幽径、竹径临溪两种布局形式[7]。竹林幽径的布局,主要以单侧或双侧栽植植物为主,营造幽境。拙政园绿漪亭与奥衍门洞之间的一段混植散生竹种: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斑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f.lacrima-deae)、黄秆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vivaxcv.aureocaulis)、嘉兴雷竹(Phyllostachyscompar)的单侧栽植的竹径(图1),多变的异色竹减少了“刚性”竹径的单调感,在视域空间上联通了绿漪亭与奥筵月洞门的视线,停留在见山楼中远眺,靠近园内围墙,顺应墙体的方向布局,削弱墙体表面的硬质感,更能引导游人的视线及游赏路线。双侧栽竹的方式构成竹林夹径更富有自然韵味和深幽景深感。自然的山林中,常有作为远离尘世的寺观择地的佳境,通往杭州余杭径山寺的香道以竹林小径的(图2),山上人工培育的毛竹林(Phyllostachyspubescens),有着“遮天蔽日”的效果。没有小品修饰的竹林景观,在咕咕的鸟鸣声、涓涓的溪水声、嗖嗖的竹林声还有径山寺传来的超凡脱俗的梵音,映射朝圣者虔诚的心境。

图1 拙政园绿漪亭至奥衍路段Fig.1 Road between Lvyi Pavilion and Aoyan in Zhuozhengyuan

图2 余杭径山古道Fig.2 Ancient road of Yuhang Jingshan

图3 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Fig.3 Shanghai Gongqing Forest National Park

图4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Fig.4 Shanghai Jing'an Sculpture Park

竹径临溪,多以单侧栽竹的形式出现,竹径的线性形式受到溪水驳岸的边界形状的影响。“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馀。”乔木状竹如毛竹绕溪畔栽植,顺着曲折的驳岸变化,自然生长出的竹径也变得灵动,竹影在水中丰富了水面的空间和色彩层次(图3)。应用筑台植竹的原理,高于水面的土驳岸上植竹,无论是乔木状的竹种还是灌木状的竹类都能将婆娑的竹姿映入水面,让整个溪畔的增加景深。充满现代感的水边界,折线形的竹径贴合在溪畔(图4),在竹径转弯处栽植梅(Armeniacamume),水中筑岛栽植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空间中呈三角的形状栽植,与水也形成 “包含—濒临—接近”的种植关系,构成新型“岁寒三友”的植物生长画面,隐逸的文化表达比直接将3种植物的组合更加符合含蓄之美。

2.3 意境幽

图5 苏州留园待云庵Fig.5 Daiyun Temple of Suzhou Lingering Garden

虚化的竹径常构筑出优雅的意境[8],无论以“柔性”曲线形式还是“中性”“刚性”的形式出现,都能够产生有幽境感,而哪种形式的幽境感强烈?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布局都以曲折变化、小中见大的形式来构景有限的场地,园中常见“曲径”与“通幽”的题词作为月洞门上的标语,或直接以“曲径通幽”作为园林景点题名,是历来竹径造园审美观的产物,曲径空间的隐蔽和从小空间过渡到大空间的变换,产生“豁然开朗”的敞旷意境、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可曲可达的“柔性”竹径使人们走了曲折之路,又能感到便捷之意,地被状的铺地竹(Sasaargenteostriata)还是乔木状的毛竹作为径的栽植植物为先导物,会使游人在进入竹径的时候,预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做好审美的心理准备,待到视线透过月洞门,开阔空间的释放,心境与竹径的幽境发生共鸣。

相较可达性明显的“刚性”竹径而言,除植竹外或在径两侧栽植其他园林植物丰富路线中的景观层次,通过竹径两端具有通透的门洞,依然可以感受到竹径的深邃与幽奥(图5)。

3 竹径景观的组景分析

3.1 竹子与其他植物材料

竹具有特别的杆、叶、色、形、态5种美感,渲染竹径空间高雅的文化氛围。竹径中的植物以竹为主,配置形式主要有竹(单种或多种)和竹+其他植物(乔灌草)两种形式,常选用枝秆通直挺拔、叶色清新秀丽的大中型散生竹或混生竹[9]。单种竹种可选择散生竹或丛生竹,园林中常为了四季有“绿”可观,选用散生竹,同时运用地下水泥砌墙阻隔竹与径,减少对路面的破坏。而相对不易扩散生长的散生竹,却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冬季易遭受冻害,出现“枯萎”状态,影响竹径植物景观效果,通过竹径增加了异色叶竹与常色叶竹的散生竹或丛生竹的混植形式,能够减少纯散生竹或纯丛生竹竹径的单调的色彩感及四季常绿的问题出现。散生竹种混植,产生的自然竹种串种的现象能获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独特的植物景观效果,异色竹秆与常色竹秆交相辉映丰富竹径色彩感。

图6 上海古猗园柳带轩Fig.6 Liu Pavilion of Shanghai Gu′e Garden

古典园林竹径植物选择倾向于“岁寒三友”“四君子”传统形式,而现今植物组景上,兼顾增加季相变化及四季绿景两方面配置思考角度。秋色叶树种与开花树种穿插在竹径中,有“绿竹猗猗”之意的南翔名园古猗园东面柳带轩庭园竹径(图6),建国后对该庭园不间断的植物配置调整,现今可见竹径一侧栽植常色秆散生竹为背景、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为地被确保四季绿色基调,春季观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云南黄馨(Jasminummesnyi)、红枫(Acerpalmatumcv. Atropurpureum),夏季观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秋季观红叶,冬季观绿色竹类、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红果、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树干。春华秋实是自然现象,竹与赏花、叶、枝、果的其他植物配置成景,季相明显、四季有绿可赏。

3.2 竹子与硬质造园材料

竹与石小品的组合布置在园林中采用在廊间、角隅、园墙中堆放石小品的构景手法。在竹径中散置石小品,增强了竹径节点景观的观赏性。石笋形状如出土的竹笋,挺拔向上生长,石笋色彩灰白,与竹秆色对比不明显是石小品的首选。个园中一段竹径,散置的石笋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竹林中,以假乱真的效果。

4 结 语

竹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在中国,竹径成为了表达爱竹的社会文化氛围重要形式之一,如诗词歌颂竹径、庭园兴造竹径、寺观竹径香道等。竹径也给多样园林路径形式增添了内容,增加了园林路径形式的自然亲和力、人文气息和审美情趣。

关于竹径形式审美的变迁,延续“柔性”曲线为美,涌现“中性”折线、“刚性直线形式。通过增加“刚性”竹径上的栽植的竹种类型如花秆的观赏竹种相间种植或以竹子与其他植物组景栽植在径两旁,避免直径带来的视线连贯性,增添“步移景异”效果,削弱硬线条的冲击。

竹林幽径与竹径临溪布局中,两者的自然元素主要为竹子和溪水,考证中这两者也常见于自然竹林和寺观香道。现今保存的古典园林内的小庭园和兴起的现代园林中多见竹径,从自然的大环境过渡到私家、公共有序的园林中,竹径应用的普遍性得到提高。

从竹径景观的组景分析,组景成分竹类、其他植物、溪水与石小品等自然要素中,相较古代文人多以“绿竹”为竹径材料,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涌现出以观叶、观秆、观笋等特色的竹类给纯竹林增加了植物选择,与其他园林植物组景考虑传统寓意的组景,多倾向于突出表现季相性的植物景观,营造出春花秋叶冬竹翠的理想的竹径植物景观。

[1] 张觉. 吴越春秋译注[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2] 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M]. 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0.

[3] 张家骥. 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4] 施奠东. 西湖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5.

[5] 陈祎翀, 金鑫, 倪琪. 竹景观空间及其意境营造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J]. 华中建筑, 2014 (2): 133-136.

[6] (民国) 叶广度. 中国庭园记[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5.

[7] 朱钧珍. 园林植物景观艺术(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8] 朱易安, 王书艳. 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以唐诗中的“径”为例[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9(4): 62-68.

[9] 金沙, 蓝晓光. 竹子与中国园林[J]. 竹子研究汇刊, 1993, 12(1): 72-81.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the Bamboo-lined Path Landscape in China

HAN Ling-li, Wang Xiao-de1, MAO Yong-cheng2, ZHU Yan-ping3

(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 China;2.Hangzhou Xiaoshan Technican College , Xiao′shan 311201, Zhejiang, China;3.Yongzhou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Yong′zhou 425000, Hunan, China)

The Bamboo-lined path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garden roads. In term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the landscape thinking of the bamboo-lined path wa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aesthetics, flowers and trees combination group scene, and temple garden, etc. The bamboo-lined path has profound culture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For example, there are many poems, buildings and temples about the bamboo-lined path. The bamboo-lined path forms the "curve" beauty, it appears also the forms of broken lines and the straight lines. The flower-tree combination along the bamboo-lined path nowadays are more inclined to consider the bamboos with various shapes and colors, the seasonal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trees brushes and grasses, not only to think about the traditions of the "three durable plants of winter" and the "four noble men of flower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bamboo-lined path hasn′t changed the will of creating a quiet environment and the enthusiasm of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al bamboo culture.

Bamboo-lined path; Plant landscape; Bamboo culture; Textual research; Aesthetic features

2016-07-26

韩伶俐 (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研究。通信作者简介:王小德(1965-),男,教授,博士,从事园林植物引种与应用、植物造景和生态园林等研究。E-mail:wxd65@zjfc.edu.cn

猜你喜欢
竹林园林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清代园林初探
寻访竹林隐士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竹林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