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这是老舍对北京夏天的定义。老北京的夏天,说不完、讲不够,没有雪糕、可乐、电脑、手机、空调,但从里到外都透着老北京的情趣和自然。北海碧波中的小船,颐和园的凉爽树荫,玉渊潭浓浓的垂柳……如置清凉世界,让人顿忘尘嚣。
北京的春末和夏初只是眨眼的工夫,等水面儿的荷花绽了白,透了粉儿,也就意味着五颜六色的盛夏到了。荷叶上滚动着小露珠,像珍珠一般,晶莹剔透。那纠缠的爬山虎,肆无忌惮地攀附在斑驳的老墙上。院门口传来京韵京腔的聊天声,咿咿呀呀的二胡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小伙伴最爱坐在门口的石墩玩耍,在胡同口欢蹦乱跳地追逐着吹糖人的老爷爷。蝉、蟋蟀、油葫芦在树梢草丛金鱼缸下此起彼伏地鸣叫,夹竹桃上、丝瓜架、葡萄架下,挂着精致的蝈蝈笼子。
夏天闷、热交杂着,晴天是干热,阴天就闷热,西瓜是最解暑的。那时候的西瓜主要是“黑蹦筋”,买了瓜,就用盆儿接上凉水镇着,泡上三四小时,中间儿要换换水,把瓜泡透了,等晚半晌儿全家人都吃过了饭,大家围在一块边吃西瓜,边乘凉聊天,那可是热天里最高享受。那时老北京人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拌茄泥、煮毛豆、拍黄瓜和煮咸茄儿。
中午,太阳像火球一样高高地挂在空中,炙烤着人们的肌肤。窗台、院墙都热得烫手,树叶打了蔫,老人们就会说:“这天儿跟下火似的。”大户人家搭天棚,平民百姓搭凉棚,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就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清朝道光皇帝就有一首诗“消夏凉棚好,浑忘烈日烘。”圆明园、颐和园等苑囿中,虽然佳木阴森,但清朝每年仍然要搭天棚。在老北京天棚是极为普通的消夏措施,对于住家来说虽不必每家必搭,但对于商家来说,一到夏天肯定要搭的。拿西单大街来说,从西单商场开始,沿着便道向南走,直到西单牌楼转角天福号门前,都是很大的天棚,即使下午西晒的时候,行人也一点都晒不到。
老北京夏天解暑的东西,可就忒多了,不怕你贪凉。像“河鲜儿”和“冰碗儿”就是,还有酸梅汤、雪花落、扒糕、凉粉等消暑小吃。酸梅汤加了糖渍桂花和冰糖,如琥珀般的颜色,冰块在碗外边镇着,不仅解暑,还绿色天然。还有冰窖口往外运冰的车,看着就冰爽凉快。北京的冰窖可以分为砖窖和土窖两类。砖窖属于皇家或者王府,是用石材和城砖砌成,慈禧夏天离不开冰,到了西安还想着北京的冰窖。
围着钟鼓楼、烟袋斜街、南锣鼓巷、后海兜一圈,在鼓楼上俯瞰眺望老北京的风光,夏日的绿,为老墙古塔点缀出无尽生机。但夏天的天气是“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雷雨也是很让小伙伴心动的,一放晴,天空就会变得如此美丽,还会挂出美丽的彩虹。彩虹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天桥,好像穿过这座桥就可以到达仙境一般。雨后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滋滋的,在荷花缸上、墙角树根,都有小小的蜗牛在爬行。
每一个季节就是人生的一个台阶,四季轮回年年如此。而我们,走过去了就过去了,是不可能轮回的,真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