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线雍和宫站

2016-07-30 03:32
旅游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子监孔庙

【雍和宫站】

雍和宫地铁站与北二环上的雍和宫桥一样都因紧邻北京著名的黄教寺院雍和宫而得名。地铁5号线的雍和宫站是换乘站,在这里乘客可以换乘2号线地铁,到达东直门、西直门、北京站、前门等地区。站周边的文物众多,为更好地保护文物,地铁站设计成上下行车辆不在一个平面上,这在北京地铁站的设计中是唯一的。雍和宫站的立柱全部采用正红色,护栏全都采用汉白玉雕花制成。雕花护栏在错层之间一字排开,图案包括龙、牡丹等中国传统图案。站内的巨幅镀金壁画上面既有佛教的八宝图案,又有地铁隧道的图形,体现了地铁站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1国子监街西口。

2国子监西口牌楼。

3雍和宫大街。

4雍和宫站A口。

5错层设计的雍和宫站厅。

6站内巨幅镀金壁画。

7流动宣传三轮车。

昔日皇家坛今日健康园——地坛公园

一提到地坛这个名字,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反映可能就是每年春节庙会时那里热火朝天的景象。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最早的庙会之一。其实地址公园真正的身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景区。它在古代的意义就更为非凡了。中国是农业大国,对土地的祭祀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祭祀之一。地坛本名方泽坛,此名取自“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的祭地礼仪。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们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场所。 “地”在中国文化中为阴,地坛的建造也是依据着中国的阴阳文化。地坛为四方形,分两层,这“二”与“四”都为阴数。地坛建在京城的北方,也是因为北方为阴位。

明清时,每到夏至这个阳极阴生的节气帝王都要来地坛对“皇地祇”、“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及本朝“先帝”的神位进行祭拜。所谓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五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都是中国古代与地理概况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地理称谓。每逢国家有大事(如皇上登极、大婚、册封帝后、大战获胜、宫廷坛庙殿宇修缮的开工竣工等),皇帝都会派亲王到此代行“祭告”之礼,向“皇地”报告大事。现在每年的地坛庙会,在方泽坛之上都会上演仿古的祭地活动。祭祀所用的神位现都保护在方泽坛对面的皇祇室之中。皇祇室是地坛的文物阵列馆,里面还保存着祭祀用的礼乐器具及与地坛相关的文物。

现在,平时的地坛公园是市民日常健身、休闲的场所。公园里到处是跳舞、打拳、打球的中老年人,6点钟刚一开门健身的人群就蜂拥而入,他们把这里当作每天生活的开始。地坛公园于2010年在公园的东北部还兴建了占地2.5公顷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园区的建筑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中医养生文化,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让大家在游园时同获健康。

让时尚在胡同中穿行——五道营胡同

“五道营”这三个字早已成为北京时尚胡同游的代名词了,北京的年轻人几乎都知道五道营,但有谁会知道五道营的发展与地铁5号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出了5号线雍和宫站的D口就直接进入了五道营胡同的腹地,如果出了A口也就到达了胡同的北侧外围,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对这里进行游览。

五道营胡同原为明朝时武德卫营所在,到了清朝武德卫营编制被取消,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讹称为五道营了,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一直是一条不足6米默默无闻的小胡同。随着北京的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青年人想要了解北京的文化,五道营以它东邻雍和宫、北望方泽坛、南接国子监的文化优势与它紧挨北二环、毗邻5号线的地缘优势,异军突起,成为北京时尚胡同游的代表作。

五道营胡同623米长,两侧吃的、住的、玩的、购的各种旅游元素齐全,在各色店铺中时尚与传统混搭,西方与东方结合,形成了别样的北京胡同文化。

潜龙邸中的梵音——雍和宫

不用说,雍和宫站最为重要的景点当然要数雍和宫了。这座北京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每逢佛教的纪念日,从5号线C出口涌出的善男信女,一大早6点多钟就在雍和宫门口排起了长龙,等待着9点宫门的开启。对于中国宗教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雍和宫的名字听上去比较奇怪,因为在我国,一般道教的宗教场所才叫做“宫”,如老子故里的太清宫、武当上的太和宫、成都的青羊宫等等,而佛教的多称为“寺”。要说雍和宫的名字,先要考证一下雍和宫的由来。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赐封自己的第四个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为雍亲王,并在此兴建了亲王府。待胤禛继承大宝之后的第三年(1725年),他把这里辟为自己的行宫,起名雍和宫。10年后他的遗体也被停放在了这里。又过了9年,1711年在这里出生的乾隆皇帝把这里改为了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一名延续至今。

进入雍和宫首先要从东牌楼之下经过,此牌楼正面为“十地圆通”四字,意为万事顺意事事通达。背面是“福衍金沙”四字,寓意幸福美满之生活如金沙江一样绵长不断。对面的西牌楼正面为“慈隆宝叶”,背面为“四衢净辟”,前一句大概意思是佛教是大慈大悲的,佛经是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宝典,人只有苦心修行,才能多多受益。后一句是说佛法是四通八达的,摒除邪恶,创立无污染的清净世界。东西牌楼的北面就是北牌楼正面和背面文字分别为“寰海尊亲”“群生仁寿”,表示了乾隆皇帝对父母的孝心及对臣民们美好的祝愿。这二十四个大字都为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书,以示对此地的尊重。北牌楼下面就是雍和宫的检票处,为了确保安全,每一位游客进电子闸机之前,都要开包接受检查。

过了检票处,大家可能会以为像进大部分寺庙一样就是山门。而雍和宫则是一条林荫大道,两侧茂密的树林更为这里增加了一份清净庄严之气。林荫道的尽头就是昭泰门,昭泰门的左侧是赠香处,游客可在此免费领到环保佛香一把。过了昭泰门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雍和宫建筑群之内。它的北面左右分别是钟楼与鼓楼,明正德十年(1515年)所铸造的大钟,为方便游人参观就立在钟楼之前,钟身铸有《楞严咒》及《金刚经》等佛家经典。字迹工整苍劲,历历在目,国之罕见。鼓楼的前面则是一口8吨重的大铜锅,这是过去雍和宫用来熬制腊八粥的。这锅虽然现在用不上了,但每年腊八来雍和宫喝粥的香客可是越来越多了,天不亮大家就来到雍和宫门口,等候着从这皇家寺庙里带走这有福气的美食。钟鼓楼的北面是两座八角碑亭,东西八角碑亭内各有一块记述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缘起的汉白玉石碑。碑亭的北面就是雍和门了,门口的两尊铜狮做工精细、形态威猛,堪称京城众门狮之中的魁首。雍和门在寺庙规制上也就是天王殿,弥勒佛正当中,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分列左右,背后是身穿金盔金甲的护法韦陀威风凛凛。

穿过雍和门眼前就是一座青铜大鼎,此鼎之体量京城罕见。铜鼎的后面是重檐攒尖顶的四方御碑亭,亭内御碑下面没有驮兽,为正方截面的柱体,四面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所撰写的《喇嘛说》。转过碑亭可见铜造须弥山,这座高1.5米的须弥山落于汉白玉石池之上。而在佛教中所说的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构成,有约110千米之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也象征着世界的中心,日月依它而行,三界因它而建,它是至高无上的神山。雍和宫的须弥山造型严谨,线条清晰,是佛教艺术中的瑰宝。但这座须弥山如同钟楼的大钟一样也远早于雍和宫的建成,因为在山之上端一侧可看见刻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施供”的字样。须弥山的背后就是雍和宫建筑群的中心建筑雍和宫了。雍和宫原为雍亲王的银安殿,成为喇嘛庙之后它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主殿。雍和宫的位置在寺庙也就是大雄宝殿的位置,殿内供有三世界佛,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雍和宫正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两层的面阔七间的配楼,分别是温度孙殿(密宗殿)和擦尼特殿(讲经殿)。这两座殿与正殿后东西两侧同楼规格的额椅殿(医学殿)和宁阿殿(数学殿),统称为四学殿,是过去喇嘛们研习藏传佛教文化的地方。

正殿的正后方是永佑殿,过去是雍亲王的寝宫,前后门窗均为三交六椀棱花,墙体外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殿虽不大,但也显出皇家的气派。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檀木雕制高2.35米的佛像,中间一尊为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穿永佑殿而过,就可以看见有五个镏金宝塔的法轮殿,法轮殿建筑造型独特,既有中式的歇山顶,顶上又有藏式的宝塔,是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这里是全寺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里面供有6.1米高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造塑像,两侧墙壁是以释迦牟尼成佛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佛像的背后是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五百罗汉山的山体为紫檀木所制,五百个用用金、银、铜、铁、锡铸造的罗汉置身其间,或站或坐,或行或卧、有讲演佛法的,有降龙伏虎的,有乘鹤飞升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出生后第三天用来沐浴的,俗名“洗三盆”。法轮殿的左右两侧分别是班禅楼和戒台楼,都为两层的重檐歇山顶建筑,相传是为迎接六世班禅活佛而建。

从法轮殿与班禅楼中间的夹道穿行而过,抬头望去一线蓝天在庙宇檐间流出,古老的风铃在斗角摇曳,让人仿佛穿行于人界与仙界之间。往前观瞧万福阁与永康阁之间的天桥凌空而架,好像是从天界飘来。万福阁分上中下三层高25米,是整个雍和宫的至高点,两旁将有仙宫楼阙一般的永康阁和延绥阁用天桥相连,三座建筑浑然一体气派恢宏。 万福阁里的白檀木弥勒佛,全高26米,但我们只能看见地面上部的18米,另外8米埋于地下,佛像厚约8米,总重约100吨,是用一整块白檀木雕刻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独体木制雕像。站于大佛之下,人显得十分渺小,信众们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万福阁前左右两侧分别是照佛楼和雅木达嘎楼,其中照佛楼中的金丝楠木佛龛是木雕界中的精品,它用镂空的手法将99条龙雕刻得活灵活现精美绝伦。绕过万福阁就到了雍和宫的最北端,它由三座连体建筑组成,中间为绥成殿,与其他雍和宫中轴线建筑一样,它也是用皇家最高规格的黄琉璃瓦覆盖屋顶,体现了雍和宫在宗教场所之中的地位。两层正中悬挂着乾隆手书的“绥成”二字,为成就太平祥和之意,寓意着建造雍和宫的目的。从绥成殿往回走,所有中轴线上建筑的后部一一呈现,用全新视角欣赏同样的建筑又是一番景色,绝不会感到乏味。走入雍和宫就是走入了艺术的殿堂,建筑艺术、造像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应有尽有,让人陶醉其间。

元明清国家的人才中心——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

出地铁雍和宫站D口沿雍和宫大街向南200米就可以看见一条宽大的胡同,胡同口树立着一座牌楼上书“国子监”三个大字,这就是国子监街。国子监街是东城区最著名的历史名街,也是北京唯一一个有四座牌楼的街道,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就坐落于其中。

进国子监街东口直行不足200米就到了北京孔庙。孔庙又称文庙,是中国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祭祀场所。孔庙以孔子老家山东曲阜的孔庙最为著名,但创建于元朝的北京孔庙由于它身居京城的优越地理位置而颇受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重视。孔庙的大门是先师门,也称棂星门,门的右侧墙壁上悬挂着国家AAAA景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展示了这里在旅游与文物界的地位。大门面阔三间,左侧一间为售票处,中间右侧为入口,左侧为出口,进孔庙的箱包需经过安检机。对于大件行李在大门内的左侧设有寄存处。进先师门,两侧宏伟的碑林足以吸引每一位游客的眼睛,那是北京孔庙与其他地区孔庙最大的区别之一,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御路两侧分四部分树立着198座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这些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如果你有时间仔细观察还可能发现很多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如明代的于谦、张居正、严嵩,清代的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刘春霖、沈钧儒等。碑林的北面就是大成门了,大成门前为孔子雕像,表情亲切慈祥。雕像背对着大成门中间的御路,御路石上浮雕的海水龙纹图样栩栩如生。

穿过大成门就是孔庙的第二进院落,每年9月的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都在这里举行,文化节上还举行祭孔大典,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院落内11座碑亭高大宏伟,如一座座竖立在空中的庙宇,又如一位位站立在金銮殿外的文臣。11通石碑记述着康、雍、乾三朝一次次重大事件。碑的尽头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了,这座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经过明,清两代的翻修、扩建,现规模为面阔9间进深5间,上为铺黄琉璃瓦的重檐庑殿顶,内有金砖铺地,藻井为团龙顶,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等级建筑规格,气势堪比紫禁城的太和殿。大成殿坐落于两层平台之上,参观者需抬头仰望拾阶而上,从内心生起对孔老夫子的无限敬意。“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悬挂在檐下,下面为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大殿正中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木制牌位,左右两侧是“四配(四配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十二哲(十二哲即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牌位。向上观瞧,还有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宣统的“中和位育”及黎元洪的“道恰大同”等几块匾额,都显示了当时统治阶层对国家教育的重视。在大成殿前广场御道西侧还有两处具有传奇色彩的景观。一处是位于御制四子赞碑东侧的砚水湖,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研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另一处是大成殿下的触奸柏,此树为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据今有700多年。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刮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大成殿前广场的西厢房现在还在进行“大哉孔子”展览,讲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和外国文化中所产生的影响。广场的西侧倒座房里是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向参观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官员体制,和官员们爱国敬廉的立身之道。孔庙内还会不定时举行各种类似的展出,让游客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从大成殿西侧绕到背后有一个雅致的小院,院内有孔子的半身塑像,墙壁上还有72贤人的画像与介绍。往里走还有一层院落那就是崇圣祠了,那里供奉着孔子的前五代先祖木金父、祈父、防步、伯夏、叔梁纥的牌位。在4至10月期间每天这里都有古代乐舞和祭孔仪式表演。先是身着古装的青年男女,伴着诗经的旋律翩翩起舞,让观者在和谐的音乐中体会中华文化之美,之后是身着祭祀服装的众男青年在主祭司的带领下对孔子行礼祭拜,有的观众也受到他们感染起身一起向孔子行祭拜之礼。15分钟的表演虽然不长,但是对人心灵的启迪是深远的。崇圣祠往西就是乾隆石经(十三经)的展馆,此石经为当年的书法大家蒋衡花12年时间抄写,乾隆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监督动工刻石而成。此石经由经碑共计189座,碑身正背两面全部阴刻正楷,刻录了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部石经共计63万字左右,堪称石刻中的万里长城,让观者震撼。

从石经展室一直往南就可以到达国子监,当然这只是一个捷径,游客一般参观国子监都是从南面正门进入。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它坐落于孔庙的右侧,合于“左庙右学” 的古制。国子监的大门为集贤门,有广集天下之贤能之意。集贤门正对着的就是太学门,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意思。太学门前广场和大成殿前广场一样经常举行儒家文化的纪念活动,特别是中学生们的成人礼。成人礼通过成人者加礼、向父母行跪拜大礼、诵读《孝经》、《大学》等经典名篇,佩戴铭志牌等环节,让学生在明确自己社会责任的同时,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过了太学门可以看见一座三间四柱顶部有皇家专用的黄琉璃瓦的琉璃牌坊,它正背面均有乾隆皇帝的题词,正面为“圜桥教泽”, 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为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它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也是北京唯一一座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穿过牌坊在绿树掩映之下可以看到一个正方型重檐攒尖金顶建筑,那就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它坐落于一个圆形水池之中,有天圆地方之意。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从东汉之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它作为国家最高的尊儒、典礼场所,故也称为“天子之学”。北京国子监的辟雍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此类建筑。它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按照古书中记载的周代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四边长均为五丈三尺;四面各开一门,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环绕,池周围有汉白玉雕栏围护,池上架有石桥,通向辟雍的四个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的旧制。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的九龙斗匾为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辟雍”。殿内正当中为皇帝的宝座,抬头观瞧,正北方为乾隆御笔“雅涵于乐”匾额,南边为道光御笔“涵泳圣涯”匾额,东边为咸丰御笔“万流仰镜”匾额。辟雍看上去既富丽堂皇,又不失儒雅之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作为中国古代科举教育的展室或旅游纪念品商店向大家开放。

辟雍的北面就是彝伦堂,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为此名,辟雍兴建之前它一直是皇帝讲学的地方,辟雍建成之后它就成为了国子监内的藏书处。1949年首都图书馆成立,彝伦堂被改建为阅览室,六堂成为书库,随着首都图书馆新馆的落成并投入使用,2003首都图书馆迁出。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此院落内是敬一亭的所有,它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设有祭酒厢房、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此次采访正遇见几名身着汉服的小朋友在敬一亭前嬉戏,此情此景让观者心生感慨,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猜你喜欢
国子监孔庙
参观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记忆之场:孔庙的传播特征及其纪念碑性
几处孔庙争暖树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新时期教育发展视野下的明代学校德育管窥
海南孔庙遗存情况及其保护利用
全国孔庙知多少
中国古代大学: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