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路站】
张自忠路以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命名,站内有5块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青铜浮雕。它们呈现出战士们吹起冲锋号,举起大刀,端起枪杆,英勇顽强,冲锋陷阵,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场面。此站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换乘3号线地铁,想必会有更多的乘客欣赏到那让人热血沸腾的青铜浮雕。
平安大街上一道精彩的风景——张自忠路
1张自忠路站A口。
2张自忠路站C口。
3张自忠路站D口。
4站内巨幅青铜浮雕。
5张自忠地铁站内。
6张自忠路。
张自忠路是平安大街其中一段,原名铁狮子胡同,1956年为纪念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而得名。出地铁张自忠路站A口就行走在了张自忠路的北侧,这一侧路也是平安大街上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分。步行100米就可以看见一座面阔五间的王府大门,马路的对面为王府的照壁。照壁高大宽阔,与门口两座霸气的石狮子遥相呼应,透着王府的威严。这里就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这里最初是九贝子府,即康熙第九子胤禟的府邸,后改为雍正第五子弘昼的和亲王府。民国之后是北洋政府的海军部所在,1924年第二次直系大战之后改为段祺瑞执政府。院内现在还保留着执政府时期的大部分建筑,这组建筑的整体样式取材于英国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此类建筑是当时世界上比较时髦的建筑风格,为反映中国文化的元素,外墙砖雕装饰图案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题材,如“寿”字、“万”字、卷草等,更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2006年段祺瑞执政府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段祺瑞执政府大门的西侧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三·一八惨案发生地”。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帝国主义的霸权行为,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北京数千群众前往执政府请愿,遭到段祺瑞执政府卫队的血腥屠杀,酿成"三一八"惨案,当场打死47人,其中有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人,打伤200多人,李大钊、陈乔年等也被打伤。鲁迅知道惨案情况后极为震怒,他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当天深夜就写下了著名散文《无花的蔷薇》,后来又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中》等流传至今的战斗檄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曾多次被列入中学生教材,发生地也被北京市教委指定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往西就是欧阳予倩故居,门上部是圆拱形的中西合璧式券门,两边靠街的窗户大而且低,有砖砌的突出的窗楣显得非常雅致。迎面是一座小楼,有带柱廊的前门,门上有三角形山花,哥特式尖顶是浓郁的欧式风格。在这座小楼中,曾住过诗人田间、表演艺术家金山、戏剧教育家沙可夫等民国时期的社会名流。楼后就是新中国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欧阳予倩的故居。欧阳予倩是新中国戏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话剧21部,戏曲27部,改编作品超过50部。欧阳予倩先生从香港回京,一直到1962年去世这段时间一直居住在这里。
欧阳予倩故居的西侧就是和敬公主府。和敬公主是乾隆皇帝的第三个女儿,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与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合亲,乾隆皇帝把这里赐予他们为府邸。北洋政府时期这里曾改为陆军部,现存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完整,可以看出清中期建筑风格。
从公主府继续向西经过中剪子巷就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的行辕了。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他就是在这里逝世的。这里起初是明崇祯皇帝妃子田氏的娘家,因门口有两尊铁狮子,所以这条街得名铁狮子胡同,之后清朝辟为王府,民国初年曾是在巴黎和会上舌战列强的外交家顾维钧先生的住所。该宅为三进院落,房屋为硬山合瓦清水脊顶,四周绕以回廊,西北部是花园。其室为内外套间,陈设简朴。在外间西墙上镶嵌着一块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方还悬有孙中山遗像。遗像右边镜框内为临终遗嘱,左边镜框中为《致苏联书》,邻近墙条案上摆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一切均照其生前样子陈列。一条张自忠路记录了多少历史的瞬间!这只是老北京众多胡同的缩影,5号线的沿途这样有故事的街道和胡同还很多。
百年小学祭忠魂——文天祥祠与顺天府学
张自忠路往北第一条胡同就是府学胡同,之所以得名府学胡同是因为明代的顺天府学就坐落在胡同的西端。走进府学胡同西口,路北的棂星门马上让人联想到离它不远的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如果说国子监是元、明、清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那这里就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最高学府。棂星门的后面就是大成门,这与孔庙的格局相似,大成门前也有孔子的塑像,塑像之后是大成殿,只是规格都比孔庙小一些。棂星门东侧就是顺天府学的正门了,这个大门的规格与比国子监集贤门略小。而现在出入于顺天府学的不是北京的举子,而是府学胡同小学高年级部的学生。光绪二十五年这是就已经改成了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学之一,后又曾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北京市三区中心小学”等名称,现为“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在顺天府学大门的东侧有一组与小学分离开的建筑,那就是文天祥祠。这里原来是囚禁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土牢,明洪武九年(1367年)建成文天祥祠。宣德四年(1429年),万历八年(1580年),清嘉庆五年(1 800年),道光七年(1827年)以至民国均有修葺,现在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走进文天祥祠的大门,右侧墙壁上刻着文天祥著名的《正气歌》,这是他在此入狱期间所著。左侧墙边为记载这里历史的石碑,记述了文天祥祠从建成到现在的重要历史时刻。院正中立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石碑,画像上方刻着文天祥的自赞“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达了他取义成仁的人生气节。绕过画像石碑是一个穿心厅,文丞相的半身雕像正在中央,他那刚毅的眼神像指南针一样向前望着远处南方宋朝的方向。雕像的三面有木板包围,左右的木板上分别为中、英文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中间木板的背面则记载了他一生的简要年谱。穿心厅四周的玻璃展柜内和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展示着与他有关的历史资料与文学著作。
过了穿心厅就到了后院,一棵沧桑的枣树映入眼帘,此树为当年文天祥所植,树枝向南长期自然倾斜,现在只能靠立柱来支撑。为什么如此严重倾斜?相传此树得文天祥所感,是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写照。阳光从树杈间穿过,仿佛是文丞相凝视南方的目光。在树后就是文天祥祠的主殿了,康熙年间顺天府尹钱晋锡所书的“万古纲常”匾额挂于檐下,殿内是文天祥坐像,他身着宋朝丞相装,双手持笏,端然稳坐,神态安祥。大殿屋顶悬挂着古今名人题写的匾额以赞扬他的忠肝义胆。塑像两旁为修建与重修碑刻。西侧墙上的“教忠坊”三字的石刻匾额格外引人注目,明初为了纪念文天祥的忠君爱国,顺天府把文天祥祠所在街道(原柴市街道,现交道口街道)改为教忠坊,这个匾额原镶嵌在胡同东口的牌坊之上。这里虽然参观者不多,但所有的人都抱着同样的崇敬之情,参观时无人说笑也无人闲谈,大家都被那一颗爱国的心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