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一带是老北京风情最为浓厚的地方之一,无论是水光潋滟的什刹海,还是胡同中的古宅古迹都雕刻着时光的记忆。蜿蜒交错的胡同中散落着众多名人故居,宋庆龄故居就是其中之一。在前不久结束的海棠花文化节中,宋庆龄故居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里被赋予的意义也不再只是一座宅院,而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华精髓的载体。现在虽然海棠花已全部凋零,但香如故的气息仍弥漫在院中,海棠花的精神仍时刻影响着人们。
花开花落 厚重的历史印记
宋庆龄故居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居住于此而闻名遐迩,然而这座宅院却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它伴随过清代皇朝的鼎盛,见证过清王朝的衰落,经历过社会的动荡,感受过和平的可贵。它从古代走到近现代,记录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留下了属于它们各自的印记。
关于这间宅院的第一任主人,人们熟知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权臣明珠。其实早在明朝初年,随着元代通惠河一段被圈入皇城之内、什刹三海与漕运无关之时,这间院落同一些佛寺、道观一起被建造在什刹海沿岸,当时它的归属没有记载,大致只是一间贵族宅院。说回明珠这位重臣,他曾拥有过位高权重的荣耀,也曾做过贪污受贿的行径。而其子纳兰性德,人们就更为熟悉了,这位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才子,留下了不少千古流传的佳作,至今仍广为传诵。故居中曾存在的、现遗存的许多地方都能寻到纳兰公子的足迹。乾隆年间,明珠的四世孙成安,因抵触权臣和珅而被罗织罪名,抄没家产,府邸也一度被和珅霸占为别院,只是豪华程度远不及明珠当年。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曾经权倾朝野的和珅被赐自尽,这座宅邸便成为了成亲王永瑆的王府,并按建制改建。成亲王永瑆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子,自幼聪慧过人,且酷爱书法,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小楷行笔温润,横画纤细,而竖画较粗。故居内的一些石头上题有不同风格的字,其中一块就是出自永瑆之手。这块太湖石上,刻着“岁岁平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只是这“岁”字与众不同,里面的“少”都被写成了“小”,寓意每过一年小一岁而非少一岁,越活越年轻。“岁岁平安”表达着最朴实的祝福,宋庆龄生前也经常请中外友人在此留念。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原太平湖的醇亲王府因是光绪皇帝的出生地而成为 “潜龙邸”,不能再作府邸使用。于是,慈禧太后便下令将这所宅院交给内务府,遂赐给光绪皇帝的父亲、第一代醇亲王奕譞,成为新的醇王府。1909年,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命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第二代醇亲王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因此,在宣统年间,这里又被称作“摄政王府”。这里因是皇帝溥仪的出生地再一次成为了“潜龙邸”。这座宅院由于醇亲王家先后出了两位皇帝而具有非常高的规制,现在这座花园东面就是当时王府的正宅,溥仪就是在那里出生的。西花园内的畅襟斋是载沣携全家逃亡天津又回到北京后所居住的地方,当时醇亲王府已失去往日繁华,徒留一片荒凉。1949年9月,解放军进入北平以后,载沣将醇亲王府全部卖给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选址,在这座王府花园的西侧为宋庆龄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小楼,宋庆龄也成为了这里的最后一任主人。她1963年4月搬到这里,一直到1981年5月逝世,在此工作、生活了18年。院子里的花一次次地开放、一次次地凋谢,周而复始,记载着往昔的岁月。
吟海棠春 寻觅清初第一词人的足迹
文化节上,“纳兰公子”与其妻“卢氏”吟唱了一首昆曲,哀婉的诗词,动人的曲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虽然已过去了300多年,斯人已逝,但在故居中仍能寻找到这位“人间惆怅客”的痕迹。
纳兰性德,故居第一位主人——纳兰明珠的儿子,被不少红学家认为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他虽然出生高贵,却“心向江湖”,一生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他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却用后半生去追忆过往的甜蜜,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诉说了多少无奈。他31岁辞世,尽管人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凄美的诗句供后人吟诵。
故居南边有一座名为“南楼”的二层小楼,其外墙是采用传统的“磨砖对缝”工艺砌成的,从表面看没有任何粘接物,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建筑技术,所挂匾额上的“南楼”二字为醇亲王载沣的弟弟载洵所书。据说,当年纳兰公子经常邀请一些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楼前有一棵明开夜合树,传是纳兰性德亲手栽种的。明开夜合树,俗称卫矛,初夏开小白花,昼开夜闭,故称明开夜合花。南楼前此树原有七棵,现在只保留下了这一棵。而纳兰留下的描写夜合花的五律“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消忿,旋移近小楹。”亦成为了他的人生绝唱。
故居东面长廊中有一座恩波亭,是成亲王永瑆为谢皇恩而修建的。嘉庆皇帝将这里赐给永瑆后,按王府建制进行改建,并破例允准成亲王府引玉河水入园。玉河水自玉泉山引水入城,经过六海,即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进入皇宫,为皇宫专用水源,禁止任何人使用。此园便成了清朝北京城内除皇家宫苑外,唯一引玉河水入园的王府花园。皇恩浩荡,永瑆自然感激涕零,恩波亭也就此修建。那这又与纳兰性德又有何关系呢?原来恩波亭所在的位置为昔日明珠府邸花园“渌水院”中“渌水亭”的遗址。除了南楼外,渌水亭也是纳兰经常和朋友吟诗唱和的地方,他也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独处沉思的时光。他写过的一本《渌水亭杂识》,其书名就是以此亭命名。他的一首《天仙子》,词题就标明“渌水亭秋夜”:“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读到此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忧伤的词人独立在秋夜的渌水亭,清冷的月光倒映在池塘中,凉风拂过,池水荡漾起鱼鳞般的涟漪。公子对此良宵清景,心头泛起如水波般的绵延不绝的愁绪,这样的哀愁,陪伴他从月升的深夜一直到月落的黎明。如今渌水亭已被恩波亭所取代,只是不知这里曾经陪伴过这位伤心词人度过过多少不眠之夜。
一首《海棠春》:“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 蔷薇影暗空凝伫,任碧飐轻衫萦住。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吟诵出纳兰多少孤寂,院中海棠花瓣随风飘落,即使300多年的光阴已过,仍不能掩盖一代风流才子在此留下的气息。
西府海棠 领略国之瑰宝魅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多次计划为宋庆龄在北京修建住宅,可都被她谢绝了,直到196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决定借醇亲王府花园,以接续的方式再建一座二层小楼,作为宋庆龄的住所。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外观采用了中国式的飞檐斗拱,保留了原有的古典园林特色,又借鉴了西方建筑风格,其内部结构和设施也都是西洋式的。宋庆龄早年在美国读书,深谙西方文化,同时她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两者巧妙融合的地方居住,再合适不过了。
主楼东侧的院子中,有两株西府海棠,它们是清代醇亲王府中的古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四品是指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一般的海棠花并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花很香,而且颜色鲜艳,是海棠中的上品,皇家园林中往往用它作以点缀。西府海棠的花期大约是一周,每年4月上旬到中旬开花,起初花蕾是粉红色的,随着花蕾慢慢绽放,花色逐渐变浅,最后花朵成纯白色,微风吹拂,花瓣片片飘落,下起花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唯美而梦幻。到了秋天,海棠树结满金黄色的果实,但吃起来有些酸涩,故主要用于观赏。宋庆龄生前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经常请一些领导人、外国友人、好朋友来院内赏花。待果实成熟之时,宋庆龄便用它制作成海棠酱,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
主楼保持了宋庆龄生前的原状陈列,走进这里仿佛可以看到1963年4月至1981年5月这18年间,宋庆龄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真实场景。小客厅是宋庆龄生前会见看望她的领导人、国内外友人,并与他们亲切交谈的地方。屋子的东墙正中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西墙正中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这些都是宋庆龄亲自选定的。每到孙中山的纪念日,宋庆龄总会在其画像前摆放鲜花,表达对孙中山的思念。孙中山画像前南侧的沙发是宋庆龄会见客人时的专座,她每次都会坐在那个位置,把迎门的正座留给客人,表示对来宾的尊重和礼貌。
扶梯而上,二层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一架已经停摆的老式挂钟。它原先是挂在卧室内的,由于它打点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宋庆龄为了能让工作人员听到,就特意把它迁到室外。1981年5月29日晚8时18分,随着宋庆龄的离世,这座钟的指针也被停留在了那一刻。
宋庆龄的卧室兼办公室是她晚年日常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她病重期间,医务人员就是在这里抢救她的,也就是在这间屋子的床上,宋庆龄离开了人世。这个房间里摆放着很多看似不协调的家具,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是由国管局配置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宋庆龄从上海的家中搬来的。宋庆龄的生活非常简朴,这些家具和办公用品经过多年的使用大都比较陈旧了。宋庆龄的床头柜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照片,那是孙中山先生1920年为福建泉州培元学校题写的“共进大同”四个字,由于没有墨迹,培元学校就把牌匾拍成照片送给了宋庆龄。“共进大同”是孙中山的奋斗目标,亦是宋庆龄的座右铭。旁边是小厨房,宋庆龄曾使用里面的厨具做过饭。她做得一手好菜,京葱牛肉、烧豆腐等都是她的拿手菜。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书房内藏有书籍和杂志3000余册。宋庆龄还经常用小桌上放置的那台老式英文打字机直接打出文章和信函,以致手指上都磨出了老茧。
主楼外有一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槐。它的西面很高,像个凤头;东面枝垂匍地,像是凤尾,整体看上去像是一只欲展翅飞翔的凤凰。当年宋庆龄经常在楼上欣赏它的美态,并且给它取名为“凤凰国槐”。据说这棵古槐曾遭遇过雷劈,“涅槃重生”后,长成了凤凰的形状。凤凰国槐前有一片被称作“南湖”的水域,水面上浮游着几只怡然自得的绿头鸭,据说它们来也是谜,去也是谜。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它们不知从何处游来到此地,在湖上安营扎寨,而当天气转凉之时,它们又不知飞往何地,消失在这片即将结冰的湖面上。不过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这几只可爱的小家伙倒是给这片如镜的水面增添了勃勃生机。
故居的西侧有一个展厅,里面是宋庆龄文物、生平展。展览以时间为轴,从“求学立志”“风雨同舟”“继承遗志”“团结抗战”“迎接曙光”“杰出领袖”“心系人民”“和平使者”“缔造未来”“国之瑰宝”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配合着展出的照片、文物,全方位展现了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宋庆龄好似院中盛开的海棠花,散发着花朵的芳香,绽放着国之瑰宝的魅力。
含苞待放 希望照耀大地
宋庆龄毕生致力于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她多次组织和参加了许多国际性的保卫世界和平会议的工作,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她做出了不懈努力。由于宋庆龄在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1951年,她荣获1950年度“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主楼外有几间鸽子房,那是宋庆龄饲养鸽子的地方,工作之余,她经常来喂它们。宋庆龄喜欢鸽子,因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她养鸽子,也是为了纪念同样喜爱鸽子的孙中山先生。
故居内随处可见一些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披印有“时代小先生”的红色绶带,热情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时代小先生,是宋庆龄故居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继承和发展宋庆龄的“为中国培养未来领袖”理念,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培训、校外实践、国际交流等的活动,孩子们在参与中成长,在活动中学习。宋庆龄一直关怀少年儿童的成长,她把培养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看作是“缔造未来”的伟大事业。为了祖国的未来,她竭尽全力,默默耕耘,是全国少年儿童最慈爱的祖母。小先生们亦亲切地称呼宋庆龄为“宋庆龄奶奶”,他们也纷纷表示课余时间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增长了自己的勇气,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增进了团队间的友谊。这些孩子宛如含苞待放的花朵,盛开之时必是绚丽而夺目的,他们是未来的希望,现在虽小,却茁壮成长。
天气渐渐转热,来到宋庆龄故居已看不到绽放的海棠花,可故居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供人们欣赏,有许多穿越百年的故事供人们聆听。下一个花季,再次相约这里,也许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部分照片由宋庆龄故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