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贝尔麻痹急性期干预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6-07-30 04:10庞博李晶姜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30093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急性期

庞博,李晶,姜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 30093)

针刺对贝尔麻痹急性期干预效果的临床观察

庞博1,李晶2,姜涛1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 300193)

目的观察贝尔麻痹急性期针刺干预对临床疗效及预后有何影响。方法将发病3 d内的62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针刺干预组(观察组)32例和西药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就诊当天即行针刺干预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发病7 d(急性期)后再行针刺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症状体征积分、神经电图ENoG值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且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在治疗第14天和第28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分级和ENoG值在第28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尔麻痹急性期针刺的介入,并不加重发病7d(急性期)后的病情;相同病变时期内针刺介入越早,对提高临床疗效越有优势。

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急性期;针刺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intervening Bell’s palsy in acute stage and its effect on the prognosis.M ethodSixty-two Bell’spalsy patientswith an onset in 3 dwere random ized into two groups:an acupuncturegroup (observationgroup)of 32cases anda Westernmedicationgroup(control group)of 30cases.Inadditiontothe conventionalmedications,patients in theobservation group started to receiveacupuncture on the day of visiting,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started to receive acupuncture 7 d after the onset(after the acute stage).The symptom sign score,electroneurogram (ENoG),and House-Brackmann(H-B)scorewereevaluated before intervention,at treatment day 7,treatment day 14,and treatment day 28,and the clinicalefficacieswerealso compared.ResultThe symptom sign scoreand facialnerve functionwere improved in both groups;therewere significant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symptom sign scoreat treatmentday 14 and 28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re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H-B score and ENoG value at treatment day 28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6%in the observation group,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0.0%in the control group, suggesting that there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ar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 in acute stage wont aggravate the disease condition of Bell’s palsy 7d after the onset;with the same onsettime,theearly intervention ofacupuncturebenefits theenhancementof clinicalefficacy.

[Key w ords]Facialparalysis;Bell’spalsy;Acute stage;Acupuncture

贝尔麻痹(Bel l's paraly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最为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占所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60%~75%,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痪,可出现静态时额纹、眼裂、鼻唇沟、口角不对称,以及动态时颦额、皱眉、闭目、耸鼻、呲牙、噘嘴等面部表情表达障碍,属中医学“歪嘴风”“口僻”等范畴[1-4]。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本病的针灸干预及疗效目前已为临床普遍认可。然而,在急性期使用针刺能否提高其疗效以及是否会加重炎症的水肿上一直存在着争议[5-10]。笔者通过对贝尔麻痹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干预与非针刺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病例均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对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通过查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针刺干预组(以下称观察组)32例、西药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比较,c2=0.047,P=0.829>0.05;两组患者年龄比较,t=0.293,P=0.770>0.05;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t=0.189,P=0.851>0.05。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贝尔麻痹诊断标准[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2版)中贝尔麻痹的诊断标准[12]。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之间;③初诊病程在3 d内;④House-Brakmann分级为Ⅱ级或以上者;⑤知情同意接受本试验者。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中枢性面神经麻痹;③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属其他类型者,如化脓性中耳炎、亨特综合征、面神经肿瘤等;④治疗依从性差者;⑤有其他严重疾病,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者。

2 治疗方法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13]有关贝尔麻痹的相关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91105),每日2次,每次30mg;口服阿昔洛韦(国药准字H10900094),每日5次,每次0.2 g。其中醋酸泼尼松片服用5 d后改为每次20 mg,继服2 d,2 d后改为每次10 mg,继服2 d后停服,阿昔洛韦服至起病10 d即停服。

2.1观察组

就诊当天始即行针刺干预。主穴取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颧髎、合谷(对侧)、足三里、太冲;露睛加鱼腰,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流泪加迎香透四白,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使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25 mm×40 mm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以患者有胀或酸痛感为度,留针30min,留针过程中不行针。

2.2对照组

急性期7 d过后(发病第8天)行针刺干预。取穴、手法同观察组。

2.3疗程

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6次,星期日休息。14 d 为1个疗程,观察期为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H-B面神经功能分级

参照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 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14],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分级。

3.1.2Portmann简易评分

按Por 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记录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两组患者患侧包括皱眉、闭目、动鼻翼、微笑、吹哨、鼓腮6项自主运动与健侧对比评分,满分20分。

3.1.3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

由专人进行面神经电图检查,用盘形皮肤表面电极记录。先同步记录健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复合动作电位(CAP)最大波幅值,然后在同等条件下同步记录患侧值。最后计算ENoG值[1-(患侧振幅/健侧振幅) ×100%]。每位患者每次均在相同方法和条件下测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进行。

3.1.4临床疗效

对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3.2疗效标准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5]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痊愈:面部外观、运动功能恢复正常,H-B分级为Ⅰ级。

显效:仔细观察才能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分级为Ⅱ级。

有效: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H-B分级为Ⅲ级。

无效:上额不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H-B分级为Ⅳ级及以上。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面神经功能H-B分级、治愈率用卡方检验,症状体征积分和面神经电图采用t检验。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明显优于对照组(70.0%),两组经卡方检验,c2=4.22,P=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针刺介入时间越早,临床总有效率越好。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H-B分级结果经卡方检验,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提高面神经功能。两组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此时段提高面神经功能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提高面神经功能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例)

3.4.3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症状体征积分经t检验,两组各时点症状体征积分与前一时点相比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该时段改善面瘫症状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优势;第14天和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面瘫症状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s,分)

表4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同组第7天比较2)P<0.05;与同组第14天比较3)P<0.05;与对照组比较4)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第7天  第14天  第28天观察组 32 10.47±1.07 13.75±1.021)15.91±1.141)2)17.50±0.761)2)3)4)对照组 30 10.67±1.21 11.97±1.221)13.33±1.391)2)15.50±1.171)2)3)

3.4.4两组面神经电图比较

由表5可见,两组ENoG值通过t检验,两组各时点ENoG值与前一时点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ENoG值,即均能改善神经变性程度。两组治疗前ENo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介入对相应时点ENoG值的客观变化规律没有显著影响;第28天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神经变性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5两组面神经电图比较 (±s,%)

表5两组面神经电图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同组第7天比较2)P<0.05;与同组第14天比较3)P<0.05;与对照组比较4)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第7天  第14天  第28天观察组 32 75.52±2.14 61.74±2.671)49.90±3.191)2)33.25±2.951)2)3)4)对照组 30 75.67±2.13 68.18±3.391)60.44±3.081)2)42.95±3.821)2)3)

4 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面瘫是由于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面神经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继而引起组织水肿。临床观察发现其病情在1星期内通常是不稳定的,且有自然加重的趋势,故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面瘫的急性期[5],主要表现为患者面部进行性麻痹,肌肉板滞,前额皱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泪液外溢,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饮水漏水,患侧夹饭或耳后及面部疼痛[16-18]。西医多不主张在此期采用针刺疗法,认为在急性期针刺会增加面神经及其附近组织的炎性水肿,从而加重病情,同时干扰或破坏面神经原有的固定生长程序而影响其功能恢复不利于治疗[19-20]。

中医学认为,面瘫在急性期是由于感受风寒之邪,邪气客于肌表所致,病邪尚浅正气尚未耗损。此时针治,“迎而夺之”,可以使邪气外泄,达到疏通经络、解表达邪、调和阴阳的治疗疾病目的[21-3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早期治疗亦是遵循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为缩短疗程创造契机。有研究表明,面神经炎急性期,针刺通过对血管调节,具有较好的抗炎、增进渗出吸收、解除血管痉挛、促进神经供血、减轻神经因缺血缺氧而处于低迷状态或提高神经自主功能作用[32-35]。故两者之间一直存在争议。

本研究观察针刺早期介入对贝尔麻痹患者症状体征、面神经电图和面神经功能分级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明显优于对照组(70.0%)。说明贝尔麻痹急性期针刺干预对提高疗效有意义,针刺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两组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第7天和第14天无显著性差异,而第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提高面神经功能的程度优于对照组。二者在第7天和第14天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由相关数据可看出,在相同观测时点观察组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早期介入对神经功能早期改善有一定意义。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7天无显著性差异,而第14天和第28天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观察组在该时段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同时由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观测时点,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介入时间越早,对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越好。两组神经电图ENoG值比较,第7天和第14天无显著性差异,而第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神经变性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ENoG值是描述患侧面神经变性程度的指标,故其值越小,说明面神经变性程度越小。而由各组数据可见,相同观测时点,观察组ENoG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早期介入对神经变性的恢复有促进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贝尔麻痹急性期针刺的介入,并不加重发病后7 d(急性期)内的症状体征和神经功能分级,提示针灸并不损伤面神经而加重病情;相同病变时期内针刺介入越早,对提高临床疗效越有优势。故笔者认为,贝尔麻痹早期针刺介入并不造成面神经损伤而加重急性期症状和病程进展。通过正确的针刺方法可以刺激面神经主要分支的走行部位,可以起到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这正与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相符,通过适当针刺刺激而鼓舞正气,以激发和提高人体内在的修复机能与抗病能力,从而促进机体向愈而提高临床疗效。

总之,针刺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方法用于贝尔麻痹的早期干预,且此法具有安全有效、副反应小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1]迟放鲁.面神经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6-227.

[2]王晓娟.面瘫治疗心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22): 78.

[3]梁进娟,姚湘玲,饶芳.150例贝尔麻痹患者中医证型及体质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6):46-48.

[4]温贵则,宋重阳.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贝尔麻痹的作用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5):399-400.

[5]潘江,章薇,陈武善,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60-63.

[6]胡洁玲.远端取穴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2):1134.

[7]王萍.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60-61.

[8]桑久华,孙丽艳.电针浅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15-716.

[9]陈静.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留针的时效关系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11):125-126.

[10]周荣双,范美丽.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10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3023-3024.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3-231.

[12]方思羽,张苏明.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85.

[1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194.

[14]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 Otolaryn-gol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15]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2009,29(S1):71-73.

[16]王乐荣,张永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2,30(12):138-140.

[17]栗丽娜,黎波,熊俊.针刺对照激素治疗贝尔麻痹急性期疗效比较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9):97-99.

[18]林敏.针刺加TDP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5):410-411.

[19]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82.

[20]陈璐,李素荷,曾侠一.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医杂志,2012,53(22):1921-1926.

[21]孙恒聪.辨证分型结合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5):1175-1176.

[22]王鸿雁.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18):2664.

[23]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

[24]郭飞,卢振产,邱彦昭,等.针药结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48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4):40-42.

[25]彭艳.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43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11-1213.

[26]韩燕,陶文剑,田青乐.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 376-377.

[27]戴珍.电针配合翳风穴刺血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60例[J].中医研究,2012,25(8):53-54.

[28]徐鸿涛.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3):182.

[29]李南华,阙庆辉.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近况[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3):285-286.

[30]谢志平,张志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75例[J].陕西中医, 2009,(7):878-879.

[31]高洁,李家康.针刺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2):47-48.

[32]刘立安,朱在波,戚其华,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10,30(12):989-992.

[33]王乐荣,张永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2,30(12):138-140.

[34]白茹,马铁明.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48-150.

[35]易荣.应重视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in Intervening Bell’s Palsy in Acute Stage

PANG Bo1,LI Jing2,JIANG Tao1. 1.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2.Institute of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irstAffiliated HospitalofTianjin University ofChinese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2.0165

1005-0957(2016)02-0165-04

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13082)

庞博(1990-),女,2013级硕士生

2015-05-20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急性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