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翀
摘要:将更多文章引入课堂,丰富学生思考,以多元和差异为前提,寻求阅读共识,是当前语文教学由单一课文授课向群文联读阅读转变的有效途径。创世神话是初中学生需要接触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以七年级下课文《夸父逐日》的课内外联读为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联读教学,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群策群力,寻求共识,探讨神话背后的涵义。
关键词:联读;神话;阅读视野;共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84-02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选入了《山海经·夸父逐日》、《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两则文言文。该单元的主题是"探险",实际上课文主题应和"神话"更为契合。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然而遗憾的是,翻阅了人教版的六册课本,没有一个单元的课文主题与神话有关。所以当初在准备这堂课时,将神话的特点和意义作为学习的重点进行了分析,教学过程节选如下:
同学们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夸父作为莽夫和英雄的两面,当一个英雄在你面前倒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惋惜)
多么让人惋惜和崇敬啊,比起凯旋归来的英雄,失败的英雄更让人敬仰。
既然这样,为什么在常人眼里夸父会做自不量力、异想天开的事呢?(因为故事与现实有距离,是想象的。)
特点1:神话是人们运用大胆想象和夸张创造出的传奇故事。
其实,《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确实有真实存在的痕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材料。
同学们得到了哪些认识?神话与历史有什么关系?(神话基于生活,来源于历史,寄予了人类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
那么,逐日的夸父族知道太阳绕地球公转的科学常识吗?(不知道,他们以为太阳在跑,所以逐日,其实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神话也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解释。)
从过程来看,教学立足原文,归纳了夸父逐日的消极和积极意义,分析了神话与现实的差距,加入练笔,总结神话意义。表面上面面俱到,但有种牵学生走的感觉,怎样能改进得更好一些呢?
实际上神话是适合作为群文联读主题在课堂中展开的。关于群文阅读,有以下两则看法:"仅仅在课堂上围绕几篇课文进行相对封闭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把更多的文章引入课堂,将课文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相联结,不但能实实在在地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任务,也更加丰富了课文的学习,更大限度地在学校时间内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后达到共识的过程。"第二则看法将多文本的主题阅读提升到多文本组合后对同一议题的多元理解上,议题不再是"单向的、确定的",可以有多方面开放性的理解,限制了教师作为主体灌输思想的可能性。该看法同时还提到了群文阅读实质是由个人建构到集体建构的一种转变,个人智慧的不同张力"构成了集体共同创新的动力"。"群文阅读中的共识存在于主体之间,以多元和差异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多元、差异的倾听、理解、协商以及妥协的过程而达到一种对理解或者知识的共同认可"。笔者以为该看法脱离了形式上的框架,将以往"主题先行"的教学课堂转变为一次师生共同交流、迸发灵感的过程,使课堂"主题后行"甚至形成为没有唯一主题的"多元化共识",仿佛向学生宣示:真理不再掌握在老师手中,蕴含在阅读和寻找的过程中。无论从单一层面还是多元层面理解,群文阅读对于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一种突破。
《短文两篇》的两则文言文,类型上归属于神话,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有如下尝试:
《山海经·大荒北经》略
《列子·汤问》第三部分略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地理知识的志怪古籍,夸父逐日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想象。然而《列子》是一部思想著作,诸子百家中的列子与夸父又有何关联呢?我们究竟要怎样看待夸父?
出示资料如下:列子,本名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重点是列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原本作为补充材料展示的时候,笔者并未想要强调这则引文,而现在联系群文的定义"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后达到共识的过程",笔者发现,实际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列子》引文第一句"不量力"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古人对夸父的看法经历了一次转变,由敬佩他到以为他自不量力,夸父在列子中成为了反面材料,告诉了世人天地万物自有客观存在的必要,是不容挑战和改变的。夸父究竟是英雄还是莽夫,实质反映出我们对天地宇宙的看待方式。我们怎样看待夸父?答案不是唯一的。
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可以象征为追求光明,那么可以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来对比阅读,发现两人的相同点——甘为人类献身的英雄。接着,笔者还引用了一段漫威电影《雷神》中的开场片段,反映了挪威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流传的雷神神话。设计问题如下:
假如神话里的霜人不真实存在,他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恶劣天气。)
为什么会有雷神呢?现实世界打雷之后会有什么变化?(有雨水,气候转暖,劳动生产得到了保障。)
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太阳要落下。为什么不希望太阳落下?(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和美好。)
桃林是夸父的化身吗?《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日月星辰移向西南,水潦尘埃归向东南是共工造成的吗?(不是,是地势地貌造成的。)
但是先民们知道这些道理吗?
由此可以让学生发现神话的定义,神话是人类在无法解释天地万物时,对世界的探索和解释。
然而,对于夸父,还可以有另一种角度的解读,尹荣方《夸父逐日——一曲智慧的凯歌》
告诉了我们先民记录的夸父这一形象还可能是有现实原型的,可能是一次测量日影、制定历法的活动记录,这又可以更进一步启发学生对于神话的理解。
综上所述,课内外联读或者说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活动,对于扩宽学生知识面,限制教师的一言堂灌输,体现课堂的"多元化共识"是有促进作用的,也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跳出固有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 尹荣方.夸父逐日——一曲智慧的凯歌,新民晚报,2014(1.12),B7
[2] 董芬芬.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甘肃社会科学,2006(6),96-98
[3]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0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