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建
摘要:数学的教学要注重生活化。作为教师,要生活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融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35-0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已经有很多老师都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应有的兴趣,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等等。 因此,改变教学观念,让日常教学更好融入生活实际,显得十分重要。
1.活用教材,再现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要善于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根据学生经常会去高明镇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际,用课件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民币"。这时我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中既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如:我在教学"5"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有关数量是"5"的事例:如:我家有5口人,手有5个手指头,路上有5个小朋友……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要学生分工合作测量身高、以及课桌、窗户、门的长度,体会1米与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联系实际,优化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下册 "前后"的主题图(乘车)、 "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购物、存钱)、 "认识钟表"的主题图(上课)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灵活利用而不能抛弃教材。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组合。
比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 …… 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 ……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从而想学好数学的情感。
3.开展活动,拓展课堂
在"元角分的认识"学习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华就找隔壁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华的30个1角硬币,而给了小华3张1元钱,小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华拿 30 个 1 角硬币换3 张1 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 ","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需要的只不过是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
又如,学习"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3个黄球、1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教学了"认识时间"后,布置学生:(1)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2)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种富有生活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作业,有效地充实、延伸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 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赵吉成、吴善丽,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教育的思考,《教育学文摘》,2014年8月
作者简介:
汪蕾(1991-),女,安徽黄山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