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 斌
浅谈如何创作通俗易懂新闻作品
◇ 赖斌
摘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具有真实、客观、简明扼要的特点。新闻以大众为传播对象,因此新闻作品必须做到通俗易懂。
关键词:深入采访语言平实知识丰富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具有真实、客观、简明扼要的特点。新闻以大众为传播对象,因此新闻作品必须做到通俗易懂。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通俗易懂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深入周详的采访,才能掌握大量的事实资料,对新闻事实的起因和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能把新闻事实写得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只有通过深入周详的采访,全面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把握新闻事实的因果转化过程,才能游刃有余地确定新闻视角,简单明了地创作新闻作品,清楚明白地呈现新闻事实,让受众易解易记,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日常生活语言就是平实生动的语言。善于不善于使用日常生活语言表达新闻事件,决定着新闻作品在受众那里是否“喜闻乐见”。我国著名新闻人邹韬奋办报刊,一直就主张“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他在1936年办《生活日报》的时候就说过,“本报的文字要力求大众化,要尽可能用口语文来写新闻。”“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才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新闻人平常应重视向群众语言学习,使用人们熟悉和习惯使用的词语和句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很强的词语如:新闻标题“明天我们喝什么”、“赶圩到来阿哩哩”、“水费今起按实际用水量收取”等。前两者的“明天我们喝什么?”整个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所用的语言句子;“阿哩哩”本来就是山歌的象声词,用在这里一看就知道与山歌有关,不但生动而且形象;后者“实际用水量”表示的这个月实际用水多少,是个比较好理解和常见的专业术语。提倡语言平实生动,要避免新闻语言的低俗和俚俗化。低俗一般是指言语的粗俗,像一些粗言烂语的“他妈的”“王八蛋”等,黄色的描写词语,极度夸张的言语等;俚俗则表现在一些方言、土话上,如"贼好看"、"咋呢"、“山佬”、“土佬”、“一哥”、“一娘”等等一类的词语,虽然地方特色浓厚,但是不被广泛普遍使用,容易造成词义不清楚,意思不明白。所以在新闻写作中这些词语都不适宜出现,要遵守新闻语言的规范使用。
新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新闻报道中,其社会涵盖面广,大到国际国内,小到社区家里,因此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由特殊的要求,一般需要具备丰富的“杂家”知识,什么都知道一点,并保持有一定的好奇心,这样能够在采访中很快与采访对象达成共识,拉近距离,较快找到采访的突破口,让采访变得容易接受。如何才能积累丰富知识?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博览群书、行万里路,是获得丰富知识别的最佳途径。只有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后盾,才可以在选题角度、内容挑选、见解分析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见人所不见,或旧题翻新等等,从而把新闻作品创作的风生水起。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但当养成平常随时翻阅,随手记录的习惯,对接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留下一些印象,就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按“记得的内容”进行查找,查找起资料来也相对容易了。只有不断地把汲取新知识,增强理解力,开阔大视野,才能把新闻作品打造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精品。
(广西北流市对外宣传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