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感悟实践

2016-07-28 22:08陶宏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感悟实践文本

陶宏春

[摘 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想象、比较、表演等形式揣摩、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精巧,并抓住重要的“点”展开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 感悟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14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要紧扣文本展开阅读教学。

一、走进文本,揣摩感悟

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文本语言的美及其运用之妙,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研读中充分感悟文本的内涵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在想象中感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进入语言的形象中观察、倾听、触摸、领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读到“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这一句,因“轰动”一词比较抽象,学生一时很难体会到。我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有的学生这样描述:中国人自己造铁路的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小巷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有的学生说:这一重大消息一传开,村里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喜笑颜开,老人竖起大拇指、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认识后,我再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担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当看到这轰动全国的场面时,他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以活化的场面、形象为铺垫,促进了学生与文中人物的深层沟通。他们对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了然于胸。

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文本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二)在表演中感悟

角色扮演,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入文本情境,促进学生揣摩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在学习3-6自然段时,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引导学生品读,初步了解伯诺德夫人、杰克的勇敢、沉着,杰奎琳的可爱、聪明机灵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唤醒学生的情感;接着,请一组学生上来表演这一过程,其他学生观看、评价。通过对人物动作、表情、语言的表演和评价,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面对敌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以及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对德军的凶狠也有了充分的体悟。

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当了文中角色,忘记了课堂,忘记了学习,感悟了文本,习得了语言。这样,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他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三)在比较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我出示句子:“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拿)过罐子就要动口。”“山坡上闪(走)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将“夺”“闪”分别换成“拿”“走”,让学生体会,并说说用哪个词好,好在哪里。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夺”能表现猪八戒的迫不及待和嘴馋的样子;“闪”是一个非常敏捷、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是不能做出这种动作的。这样写,说明她与常人不同,暗示她是妖精变的。这样让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具体而深入地了解词语对当时情境的准确表达。同时,学生还能明白,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的情境,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学生有了对语言的敏感,再去理解文本、感受语言信息材料,就会水到渠成。

二、依托文本,言语实践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言语实践。因此,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抓住重要的“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一)在文本的动情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找准了动情点,可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一旦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并产生共鸣时,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最后一段:“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聂将军的救命之恩。”文中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学生在阅读了前面内容之后,已经对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仁大义深刻感悟,也能充分感受到美穗子的感激之情。此时,教师问学生:“如果你就是当年在战场上被救的美穗子,你会怎么感谢聂将军呢?”让学生写一写谢恩的场面。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就写。有的这样写道:

一见到聂将军,美穗子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聂将军,我终于见到您了!”聂将军笑着问:“请问你是……”“我就是当年在您精心照顾下成长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啊!现在,我有了幸福的家庭,这是我的丈夫,这些是我的孩子!” “聂将军,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这次我是专门来感谢您对我的救命之恩的!”美穗子眼含热泪,激动万分。聂将军笑了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美穗子让孩子们齐声喊:“爷爷好!”

有的写道:

“聂将军,谢谢您,40年前,要不是您救出了我,精心照顾我,送我回国,我哪有今天啊!您真是一个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啊!”说着,美穗子向聂将军鞠了一躬。

此时,巧妙地引导学生练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活化课文内容、内化文本语言。课堂上找准动情点,激活学生的言语情感练笔,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表达真情实感。

(二)在文本的空白点

许多文本常常在一些地方留下空白,这就给读者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补白,诱发、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通过想象补白,既能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又能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深厚的感情;然后问学生:当彭德怀看到大黑骡子倒下,摘下军帽时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写道:“大黑骡子呀!你为我们革命事业做了太多太多,我怎么舍得杀你呢?可是,为了战士们能够走出草地,继续革命,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呀!你为战士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红军战士永远不会忘记你,一定会取得革命的胜利。想着想着,彭德怀流下了热泪……”

一旦有了真实的感悟和思考,生动的言语就会自然地倾吐出来。在补白过程中,学生走进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这样的言语实践,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效果。

(三)在文本的语言点

教师解读文本时,要依据教材,站在文学的高度,关注语言的风格、特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文章。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语言,充分领悟其语言风格;还要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有这样的描写“……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句子,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自然、率真,感受这样的语言所表现出的作者童年的自由和快乐。然后,我说:“在童年生活中,你们也曾有过自己玩耍时自由自在的快乐吧!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把自己玩耍时的快乐写出来。”有个学生这样写:“今天玩蹦蹦床的人就我一个。这回,我可开心了,要玩什么,就玩什么。我一个人蹦,太爽了!我想怎么蹦就怎么蹦,一会躺着,一会打滚……”我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学生领悟了语言的风格,试着运用语言,在运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精巧,并抓住重要的“点”,加强语言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感悟实践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