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7-28 10:48:05胡国军王夏冰黄朝阳罗玉元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培养模式

胡国军 冯 方 王夏冰 黄朝阳 罗玉元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69)

独立学院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胡国军冯方王夏冰黄朝阳罗玉元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2069)

摘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生源、教学软硬件设施和学生就业取向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机械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以 “实用、适用、够用”的基本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 “双证书”制度,实施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互动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错位发展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围绕全程培育具备“一种意识、两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战略,通过研究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和规律,探索以行业岗位为背景,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构建具有特色、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独立学院现阶段发展特点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多年努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初显。

一、“2+1+1”机械大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大类基础与拓宽专业方向相结合

(二)基于工学结合,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新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将创新、创业教学融入教学计划中,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突出专业方向特色与课程整体优化相结合

新模式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组建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测控技术三大课程群,设置专业方向,突出特色,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1.基于 “基础够、口径宽、重实践、讲实效”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为了使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优化,根据“最终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明确各课程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将主要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串联形成主干课程,如机制工艺及工装设备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现代制造系统综合训练、机电控制综合训练等实践应用课程,并进行优化和综合。将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连接形成课程群,如机械设计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和测控技术课程群等,若干个课程群构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据此,本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骨架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工程应用;两根支柱——机、电;三块基石——数理、计算机、外语;四个课群——设计、制造、测控、实践;五种能力——基本、专业、迁移、发展、创新;六项素质——政治、工程、

技术、人文、道德、身心。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MPDPC策略如图3所示,不同的电压矢量产生不同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变化,因此,存在多种方式去选择合适的开关状态去控制有功和无功功率。采样三相电网电压和电流,分别在8个矢量的作用下计算出下一周期的功率预测值,将预测值代入式(9),根据误差最小化原则,选取最优矢量。p*由直流电压外环PI调节器的输出与直流电压的乘积给定,q*通常设为0,以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运行。

具体措施:(1)知识结构围绕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环节,强调基础知识适用和够用。(2)能力体系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3)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2.树立以行业为背景,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观,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影响,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基础理论知识过重,实践环节偏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受传统学科体系的约束,忽视了课程与工作要求之间的联系;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四是人才培养总学时不断减少,但随着新知识不断出现,专业课程不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因此,建立以行业为背景、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倡 “学为所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重视课程之间的功能区分和内在联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 “实用、适用、够用”的基本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3.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构建新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搭建整体优化的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根据 “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提高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学要求和 “基于最终目标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实践能力,重构新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4.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建立 “平台+模块+实训”的培养方案

为适应地方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的 “人才流动加速,专业方向快变”的求职观念和求职模式。同时坚持与公办本科院校错位发展,根据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落实 “平台+模块+实训”的培养方案。

该培养模式的实施,达到了综合化和柔性化的时代特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受到 “专业大类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具有较强的后劲和迁移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需求的不同,选择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面;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以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为主渠道,发展个性和特长;同时,通过零距离的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择业的竞争能力。

二、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基于 “贴近工程实际”的人才培养理念,工学结合,构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校内机电实验教学中心、绍兴市公共实训中心和校外合作实习单位的教学资源,将专业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实验实习相融合、理论课堂与工作现场相结合,形成 “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将专业教学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数控操作、产品装配等实训环节安排在绍兴市公共实训中心的生产岗位上,由生产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组织制图、测绘、工艺编制等实训教学。

图1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总图

建立 “教学实习与考证考级”相结合的高效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就业前,大多数学生都取得了中高级职业技能岗位操作证;积极推行 “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二)形成了 “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机制

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并实施了 “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的互动模式: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活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以学科竞赛推动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改革提升竞赛成绩,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三者互为促进,形成 “教”与 “学”立体化的培养机制,实现普遍提高与个性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近四年,机械大类学生承担了省、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者”杯课外创新项目共计20多项;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36项;学生参与科研和研究设计性实验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学生公开专利42项。

(三)重视教育改革与研究

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来实现,因此适当的知识体系必须以具体的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为载体,以实现人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一直创造条件引导全体教师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积极鼓励集成、整合和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并通过课程与教材建设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教师以培养具有一种意识两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不断将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的成果体现到课程建设中、融入各教学环节中,不断促进应用型本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近五年,结合本校现有教学资源,大力建设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现已完成并出版了浙江省本科应用型规划教材 《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和绍兴市重点建设教材 《工程制图》《UGNX8数控编程基本功特训》等系列化的教材。建有 《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模具技术》等6门市级精品课程。

重视教学改革和研究,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市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项,其中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

三、实践效果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机械类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切实达到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一)“2+1+1”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出于本科人才培养的 “错位发展”

多数地方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但如何实现 “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为培育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本科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深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我们实施了2年机械类大类基础教育+1年专业基础教育+1年专业方向技能教学,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模式构建了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测控技术三大课程群,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

为实现从 “通才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 “实用、适用、够用”的基本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组建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测控技术三大课程群,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整合、课时减少,但内容不减,大大提高了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模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推进实践环节工学结合,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

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享社会公共资源将实践教学与工程相结合。实现建立 “教学实习与考证考级”相结合的高效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四年来,深受机械类学生欢迎、与绍兴市大学生公共实训基地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产业实习,实习效果受到学校和政府部门的认可,目前已有包括绍兴文理学院在内的不少学校和专业跟进。

(四)新模式实现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

基于立足应用、面向区域、贴近行业的培养思路,新模式推进过程中大力开展行业人才进课堂、工程案例进课程设计、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挂钩等措施,切实提高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过去几年,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改革,在目前浙江省积极推进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些做法值得省内同类院校工科专业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蒋爱军,韩卫东.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

[2]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 [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6.

[3]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5-17.

[4]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 [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7-59.

[5]王琨,李硕,孙立鹏,等.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4):134.

[6]周静,王朗玲,刘文钊,等.民办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 [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3-4.

[7]卫彦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7.

[8]张燕燕,张发厅,康红伟.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5):191-193.

[9]陈列.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 [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121-122.

(责任编辑王海雷)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6) 10-0006-04

doi:10. 16169/ j. issn. 1008-293x. j. 2016. 10. 002

收稿日期:2015-11-06

作者简介:胡国军 (1967-),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in Independent Colleg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u GuojunFeng FangWang XiabingHuang ZhaoyangLuo Yuyuan
(Yuanpei College,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69)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uitable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teach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student employment orientation,which dislocates that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proposes a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e.the“2+1+1”training idea that colleges enroll students first and then classify them into different major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oice in two years,based on general education,fundament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individual talents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Accordingly,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is optimized grounded upon the“basic principle of practicality,applicability and adequacy”so as to build a correspond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The paper finally comes up with a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on mechanism by promoting a“double-certificate”system of job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and academic certificates,and organizing disciplinary competitions and teaching reform interaction.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application-oriented;training mode;development of dislocation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31:44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32:08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7:03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3:37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0:06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