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晖(安徽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大学短跑技术教学改革探析
孙金晖
(安徽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方法,针对现代短跑技术与训练的主要技术特征,跑动动作的节省化,完整技术的个体化特点,笔者认为以蹬摆结合技术是短跑技术的重中之重,“屈蹬式”后蹬后的快速折叠前摆有利于加大摆动腿前摆速度与幅度,对提高后蹬反作用力有帮助,有利于提高短跑速度。
关键词:短跑;屈蹬式;速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跑技术逐渐改变以往传统的后蹬技术,而偏重于前摆蹬地动作的积极后扒,从而产生了新的跑进技术——前蹬技术。影响后蹬效果的因素主要以摆腿的力量、速度、幅度等,因此,合理蹬摆结合技术是提高短跑成绩的关键环节。
1.1传统后蹬技术与“屈蹬式”后蹬技术分析
后蹬技术是整个短跑运动的关键环节,调节好后蹬时各个关节的相对角度,使得支撑的反作用力能以最小能耗直接作用于运动[1]。
图1 传统后蹬和“屈蹬式”后蹬技术蹬地动作示意图
图1比较分析可得:前者在蹬地后大腿与小腿骨间的夹角接近 180°,即膝关节处于绷直状态,施力距离小;而后者在蹬地过程中的大腿与小腿骨间的夹角在150°~165°之间,膝关节处于一定的弯曲状态,提供了较大的施力距离,使伸髋肌群的作用力很好地传递到脚,完成高效的蓄能阶段,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将此能量反作用于身体,以达到高效快速运动的目的。蹬地的原动力来自于伸髋肌群的收缩作用,其最终实现是通过脚与地面的反作用力施加于整个身体。所以尽管传统后蹬式伸膝充分,大腿后摆,但脚的移动幅度有限。这种蹬伸动作很难使人体向前移动。在正常跑动过程中,由于“屈蹬式”后蹬技术的膝关节的角度变化不大,处于弯曲状态时的膝关节可以有效完成推压动作,从而提高了下肢各关节的稳定性,使得力可以充分的作用于地面。[2]
因此,支撑腿蹬离地面时,不再强调支撑腿的充分蹬伸。由此可以看出“屈蹬式”后蹬技术更有利于提高跑的直线性和向前性。两者比较可知:“屈蹬式”后蹬技术则更能体现现代短跑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1.2“屈蹬式”后蹬技术对提高短跑速度的影响
由于“屈蹬式”后蹬技术中后蹬腿膝关节屈度较大,这就导致了身体髋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膝关节的运动幅度,从而使身体重心的移动速度加快,同时重力力矩与后蹬产生的反作用力相同,这就增大了后蹬速度,缩短了后蹬支撑时间,提高了技术的效率。同时由于“屈蹬式”后蹬角度较小(约为53°左右),特别是小腿前倾大,小腿前倾与地面夹角约为31°;而传统后蹬技术蹬地角度约为 60°,小腿前倾与地面夹角约为 40°。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屈蹬式”后蹬技术由于后蹬角度小,提高了向前的水平分力,增大了向前的推动力,在技术上要求重心远离支撑点后再进行蹬伸,这样人体重心在垂直方向波动较小,小腿前倾大,后蹬角度小,增加了水平分力,提高了人体运动水平位移速度,从而有利提高跑速。
1.3合理的摆动对“屈蹬式”后蹬技术动作影响
根据生物力学特征,膝关节放松、大小腿充分折叠的后摆技术缩短了摆动腿的半径,提高摆动角速度,为快速前摆创造条件。摆动腿的前摆带动了同侧髋前送,增大了两腿之间的夹角,为增大步幅提供了有利条件。摆动腿的加速摆动对蹬地腿的惯性作用力是增大水平作用力,增强前倾效果的有效途径,摆动腿的动作幅度和加速时机是决定后蹬角大小的可控因素。因此后蹬角越小,水平分力越大,其速度也就越快,则步频也就提高。
短跑高速跑中的主要发力环节是大腿肌群在高速跑中提供了绕髋轴的快速转动,髋关节周围的肌肉是人体内最大储存能量和水平位移的关键环节。
2.1注重发展“以伸髋下扒为主”的技术
训练“伸髋下扒”动作练习时,可以采用牵引带缠在运动员摆动腿踝关节处,运动员双手扶在肋木或杠杆上,同时身体成45°左右斜面,摆动腿积极前摆和伸髋,当摆动腿前摆至水平位,小腿自然下垂,然后快速做下压扒地动作,当摆动腿前摆时,支撑腿伸直,当摆动腿摆至垂直位置时,支撑腿可以稍作屈膝动作。两腿交替进行蹬与摆“伸髋下扒”练习。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提高短跑速度的关键,加快摆动腿前摆的幅度和速度,对于增大支撑反作用力,减少支撑腿的后蹬角度、增大水平速度和减少身体重心上下波动都有积极的作用。
2.2注重发展“以髋为轴”的技术
借助器械使身体悬垂,成腾空弓步,双腿交换作前后快速摆动练习。当摆动腿离地折叠前摆时接近最高位置时,大腿积极下压,小腿随大腿快速摆落,同时大腿摆落过程中,应强调前后腿做快速“剪绞”动作,摆动腿的大小腿折叠角处于最小状态,折叠越充分,越能缩短摆动半径,减小摆动阻力,从而加快摆动速度,增大后蹬效果。此练习以加强髋关节的力量性、灵活性、柔韧性为目的,从而缩短跑动中腾空时间,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
2.3注重发展对摆动腿技术
专门性的摆动练习会促进运动员有意识的快速摆动大腿,使髋部带动大腿前摆动作提前,缩短支撑与前摆时间,提高向前的摆动速度。同时加大向前摆动幅度,带动髋部积极前送,为大腿积极主动下扒着地创造有利条件。摆动腿积极着地有利于缩短前支撑的时间,并能减小着地时的阻力,有利于身体重心迅速前移进入后蹬阶段。以两腿快速交替练习时,应合理的变换练习的速度,将最高速度和变化速度的练习结合起来,把相对固定的速度练习和变化的速度练习结合起来,避免动作速度在同一个水平上,让运动员训练时超过平时的最高速度。同时练习之间的间隙是有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强大越大,间歇时间也就越长,但是间歇练习也不宜过长,过长会导致运动员神经兴奋性下降。
(1)“屈蹬式”后蹬技术要求后蹬下肢三关节髋、踝蹬伸充分,只有膝关节不完全蹬直。
(2)“屈蹬式”后蹬技术小腿前倾角及后蹬角度小,有利于增大水平分力,减少身体重心波动,提高跑的实效性。
(3)“屈蹬式”后蹬技术的快速折叠前摆有利于加大摆动腿前摆速度与幅度,对提高后蹬反作用力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袁运平,王保成.短跑[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张辉,罗建英.对百米途中跑摆动腿摆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1,6(3):53-56.
(责任编辑:张时玮)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 112
文章编号:1672–7304(2016)01–024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院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科研项目(2015jyxm500)
作者简介:孙金晖(1982—),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的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sprint technology
SUN Jin-hui
(West Anhui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Lu'an Anhui 237000)
Abstract:Using document literatur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iming at the perfection of main features and technical structures of modern sprint technology and trainning, the saving of running motion and the individual of complete technology, the author thinks th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of pedaling and swinging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after the fast folding front swing of Bent-leg Drive Mode, it will help to increase the speed and amplitude of swing leg, help to improve the backward reaction force and the sprint speed.
Keywords:Sprint; Bent Drive Mode; Sp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