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琪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明清东乡县志视域下的诗歌作品研究
王欣琪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东乡县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是人文鼎盛的才子之乡。县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将对明嘉靖、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编纂的《东乡县志》所收录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从选择标准、地域特色、审美特色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东乡;县志;诗歌;明清;
王欣琪.明清东乡县志视域下的诗歌作品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1):9-13.
Wang Xin-qi.The research of poems of Dongxiang county anna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1):9-13.
东乡县位于江西省东部,隶属抚州市,东与余江、南与临川、西与进贤、北与余干、东南与金溪接壤。纵观历史,东乡建县于明正德七年(1512),分抚州府临川县的东境,并割金溪和饶州府的安仁、余干及南昌府的进贤等县部分领地,合而设置东乡县。历史上,东乡曾涌现出明代首科状元吴伯宗、晚明“四大才子”之首艾南英、清代西江派诗人吴嵩梁等名人。
现已知最早编纂的东乡县志始于明嘉靖三年(1524)[1],由当时的知县秦镒主修,饶文璧编纂。进入清朝之后,曾五次编纂《东乡县志》,分别为康熙四年(1665)、康熙五十六年(1717)、嘉庆(暂未收集到具体信息)、道光三年(1823)以及同治八年(1869)。康熙四年本(沈士秀修,梁奇纂)[2]和同治八年本(李士芬修,胡业恒纂)[3]都藏于江西省图书馆。据中国赣网地方志记载,康熙五十六年本卷四(含文学部分)散佚,嘉庆本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碚图书馆,道光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由于条件有限,笔者只有幸见到了明嘉靖三年本、清康熙四年本和同治八年本。以下将对这三本县志的诗歌收录情况进行简要剖析。
1明清东乡县志诗歌作品整体概况
总体而言,明嘉靖版县志(以下简称嘉靖县志)的诗歌内容较少,共收录23首,21位诗人。相比而言,清康熙版县志(以下简称康熙县志)内容丰富得多,共收录诗歌117首,45位诗人。清同治版县志(以下简称同治县志)共收录诗歌61首,33位诗人。诗歌类型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三部县志诗歌收录类型统计表
根据诗歌内容可总结出三部县志选择诗歌作品的标准。
一是重点收录具有东乡地域风情的诗歌。尤其是嘉靖县志,十八首诗(占总数的80%)为写景抒情,且景物具有地方特色。其中罗首寺、长林、午风亭是诗人们提及最多的景点,分别有四首、三首、三首作了具体描写。康熙县志的地域风情内容更为开阔,除了自然山水景物的描绘,还有很多东乡本地桥梁、公馆、亭台的题诗(例如《题迎春桥》《题白玕公馆》《题周乐亭》等),同治县志中还出现了一首咏东乡特产的《吴兰雪自东乡饷芋感怀》。此外,同治县志特意将每一位东乡本地的诗人标注“邑人”二字,以示区别。由此结合修志的目的即在于记录风土人情、发扬人文精神,这种现象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二是政治因素。“地方志历来是包含着浓厚政治意图的文本,并且被视为表现官员政绩的文本,任内修志是表现官员一方政绩的最佳形式”[4]。这一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的政治地位以及影响力。在康熙县志中,有二十一位诗人明确标明了所任官职,几乎占到了诗人总数的一半,在这些诗人中既有身为东乡人在外地做官的,也有外乡人在东乡做官的。诗歌内容除了对风景民俗的描写,还有不少是官场同事之间的赠诗、题诗等,如同治县志中王统的《南征凯歌赠统制陈都宪》、吴嵩梁的《赠邑侯朱颖艭明府》。其二是诗歌内容上向记录、传播传统儒家观念方向靠拢。孝妇、烈女题材的诗作在嘉靖、康熙县志中就已经出现,在同治县志中尤为明显,共有十首作品表现的是这一题材。作为官府主导的文化作品,县志的思想理念自然要与上层建筑及社会主流文化相符,由此可见政治因素对于县志的编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是作品的文学性和编纂者个人的喜好。虽然地方志诗歌选择受到前两条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其收录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位县志的编纂者也同时是诗文的写作者,而县志中也都收录有编纂者的诗文,虽算不上文学大家,但能在这片文人辈出的地方主导县志的修撰一定有其独到的文学审美眼光。例如嘉靖和康熙县志都收录了南宋抗金儒将赵葵的《过小浆市》:
过小浆市
人生南北与东西,几度云山几度溪。
我亦欲归归未得,子规从此不须啼[1]。
赵葵是衡山人,曾任江西宣抚使,节制调遣过抚州的官军民兵,深受民众爱戴。两代县志的人物志中都没有提及赵葵,只在诗歌部分收录他的诗作。既有对其诗文学性的欣赏,也可能与编纂者个人喜好有关。
2明清东乡县志诗中文化名家的诗歌
嘉靖、康熙东乡县志收录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诗作:《金峰晚坐有怀》《归临川再宿金峰》《騼塘》。金峰和騼塘都是东乡特有的地域风景,有趣的是两首关于金峰的诗,写作时间相隔十年,从中可以窥探出王安石的人生态度[5]。
金峰晚坐有怀
数群归鸟望中明,重叠青山晚更清。
松叶唤风陪客语,夕阳过雨着蜩鸣。
己思在己不穷事,况有怀人无限情。
便欲吟诗涤尘胃,不知新月上高城。
归临川再宿金峰
十年再宿金峰下,身世飘然岂自知。
山谷有灵还笑我,纷纷南北欲何为。
活跃于政治改革运动的王安石,也有着对质朴生活的向往[6],继承了儒家道统观的王安石在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并没有改变豁达超脱的心境[7],反而更加开阔辽远。这种人生态度上承江西先贤陶渊明处世的澹然不争,熏染出江西文人独特的文节俱高的品格特征[8],也对后世东乡文人产生重要影响。同治县志中除《金峰晚坐有怀》外,还收录了《自白土村入北寺》[3]和《九井》[3],精神层面的整体风貌与以上几首作品无异。
进入明代,状元吴伯宗是不能忽视的人物,然而嘉靖县志中却没有收录其诗歌。吴伯宗的诗歌大多为应制诗,多以平正雍容的笔法颂圣颂世,擅长用典和渲染[8]。康熙县志人物志记载:“岁秋伯宗举江西乡试第一,明年廷试状元及第,召见奉天殿应制赋诗十首。”[2]可见其应制诗起源。康熙县志共收录其诗歌十三首,有十二首为应制诗。作为台阁体的先声,吴伯宗的诗歌典雅平正,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例如《南京应制》。
南京应制
龙虎山河御气通,遥瞻帝阙五云中。
英雄尽入江东籍,将帅多收蓟北功。
礼乐日跻三代盛,梯航岁贡万方同。
都将盛德熙文治,殊俗全还太古风[2]。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一首非应制诗《奉安使南闻角》。
奉安使南闻角
海水盈盈漏转筹,霜风吹角到谯楼。
梦残明月三更睡,心逐闲云万里秋。
玉帛几回賔上国,诗书半老客南州。
平生事业浑如昨,无奈青灯照白头[2]。
此诗一改应制诗壮阔的歌颂基调,饱含着仕途受挫后无奈和愤懑的真实感受,也许只有非应制诗才能体现出诗人自我的内心体验。同治县志中收录的吴伯宗诗歌正是这两首。也许从后人角度看来,惟此二首能代表这位才子的高度,一首诗技高超,一首感情真挚。
继吴伯宗之后,戏曲名家汤显祖的老师徐良傅也是文化大家,其诗歌多为山水诗、状物诗[9]。嘉靖县志编纂时,徐良傅才十九岁,故没有收录其诗歌。康熙县志收录了五首,四则《龙山杂言》颇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风情。
其一
虹石桥边村巷,龙珠山里人家。
莫谓仟源易认,春来处处桃花。
其二
牧竖倒骑牛背,长歌度陇寻坡。
笑问先生归去,门前五柳如何。
意境清新自然,语言平实质朴,实为杂言山水诗佳作。同治县志除《龙山杂言》还收录了一首《危氏重贞堂》[3],文辞平平,并无特色。
晚明“四大才子”之一的艾南英,虽以文章著称,诗作并不见长,但其在时文方面的成就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后人,同治县志中有三首诗都提及了这位文人,称“文情谁匹艾东乡”(《将之临川别东乡士民》)[3],“犹幸天佣今未远,文章节气旧规存”(《东汝竹枝词》,艾南英,号天佣子)[3]。对了解艾南英带给后世的影响有一定帮助。
清朝东乡出现了被誉为“诗佛”的吴嵩梁,可谓才华横溢,诗名远扬海外。由于年代差异,只有同治县志收录了其四首诗歌,分别为《题苏齐话别图送章完素明府赴任东乡》《赠邑侯朱颖艭明府》《庭中老桂先祖子云公手植》《题李生湛然眠琴绿荫图》[3]。缘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两首诗歌都是题于图上。又因为其身处仕途,前两首诗歌内容主要为抒发政见。再选入一首个人情感抒发的诗作,四首选诗展示了这位才子的多面性。在政治上,他谴责酷吏强征“初为狐兔凭,后且虎狼噬”、“教养匪专司,苍生命谁寄”(《赠邑侯朱颖艭明府》)[3],为百姓境况担忧不已。还向赴任家乡的同僚详细介绍“年丰苦难给,岁歉当何如”的“地瘠民贫”,叮嘱其要“善养民力纾,善教士气新”(《题苏齐话别图送章完素明府赴任东乡》)[3],对民众的爱护之情溢于言表。在写景抒情上,《题李生湛然眠琴绿荫图》也将中国传统山水诗人作品中的诗画相融境界展示得活灵活现。
题李生湛然眠琴绿荫图
一院清阴散午凉,绿云如水泻琴床。
雨余桐月凌秋出,弦外松风入梦长。
谁画遥情寄林壑,吾诗细意谱宫商。
寒闺指法粗能会,也觉梅花有暗香[3]。
3明清东乡县志诗歌作品的地域特色
县志诗歌作品中的地域特色首先体现在对当地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描写,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构成地理景观与人文理想和谐统一的特色。例如,嘉靖县志中提及最多的景点是罗首寺,山水部分记载:“螺首峰在县东南十里,山首尖圆如螺故名,府志云罗首山,苍翠倚空,即此山北有罗首寺。”[1]同治县志记载:“罗首山为金峰分支,过大、小崭至此,复开嶂,在县东十里。临川志称:‘金山发于东乡县罗首山,汝水以东。诸山所祖也。罗府志亦称东乡山镇曰罗首。其望曰积烟(岭)、曰桃花(岭)、曰大富、曰雄岚,而不及金峰庾岭,是盖未知二山。’固县脉之主尔。”[3]由此可见罗首山是东乡境内的主要山脉,风景秀丽,因而成为众多诗人的描写对象。曾任江西太守的秦夔(后人称其为江西方伯)的《游罗首寺》是嘉靖县志中较为突出的一首。
游罗首寺
五马嘶寒立晚风,觧骖来趂饭时钟。
香飘物外三千界,门掩云间第一峰。
石鼎烹茶烧槲叶,夜堂听法下天龙。
相过莫话浮生事,白发山僧万事慵[1]。
一句平易朴实的“门掩云间第一峰”写出了罗首峰白云缭绕的仙境美景,寺中山僧的烹茶、闲话的隐逸生活也成为诗人向往的对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超脱隐逸的意境。其侄秦鎰曾和诗《和游罗首寺》。
和游罗首寺
偷闲来访佛家风,山寺空濛雨翳钟。
簷卜瓶中囙结果,芙蓉天外出层峰。
静观造化庄生马,谩说虚无老子龙。
容我醉眠三四日,人生万事便心慵[1]。
后两联中蕴含的豁达心态比秦夔更开阔,甚有李太白之风。文人们对罗首寺诗的喜爱和其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在后世得到传承。康熙县志中收录的明代知县诸大伦的《过罗首寺》也对凡俗人生进行了探讨:
过罗首寺
金台银阙拥维摩,善地空门悟法多。
一戒自能超彼岸,千沙不必指恒河。
风清雾彩飞楼观,地静天香绕薛萝。
欲向山僧求解脱,无由停策竟如何[2]。
由此可见,罗首峰和罗首寺在文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座自然景观,其所蕴含的还有东乡文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生追求,通过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这种现象除罗首寺外,午风亭、长林等景物也非常突出,在此不再赘述。东乡文人善于从自然景观中探寻人生哲学,不仅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地域特征,还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形成独有的区域文化。
此外,随着县志编纂经验的积累和地域特色意象的不断开拓,同治县志中崭露出了与山水风景不同的另一种地域特色,那就是民俗风物。前文已经提到蒋知让的《吴兰雪自东乡饷芋感怀》就是对东乡特产的描写,而艾性天的《木棉布歌》、艾畅的《闵灾》《送虫曲》则是考察东乡民俗风情的宝贵资料。
送蛐
尔虫何来食民榖,顷尽连仓不论斛。
民散谩语风飒然,几榻蠕蠕纷满屋。
野菜初荚秧初齐,万口一扫春无绿。
里民惊畏虫有神,禳送纷纷百不足。
巫觋笙歌乱祠庙,鱼龙灯火照山谷。
东家春角端阳黍,西家夏浇腊八粥。
鬼崇请状若近见,天人修悖谁前卜。
村愚作计诚可哂,尔虫有知去宜速。
我闻家榖天所珍,敢有暴殄应天戮。
昨苦夏旱榖不登,现愁米价高于玉。
富家甔石贫所仰,贫家升斗眼前蓄。
不见国家议赈议贷方为遑,可怜饥男饥女风雨道旁哭[3]。
诗前有小序“丁亥春夏交,有虫为厉。村民神之,谓建醮张灯可禳也,又揣虫去期。于月之初五角黍作端阳,十五制饼作中秋,三十宰牲饮福作度岁,予见村民皇皇可怪也,作送虫曲。”说明写作原因,诗歌主体一方面可以略窥当时虫害灾难带来的后果,以及村民迷信神灵驱虫的盛大场面;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生活的痛心,对国家无所作为的失望。无论是从风俗人情方面还是从史料研究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4明清东乡县志诗歌作品的审美特色
上一节提到东乡文人从自然人文景观中延伸出来的超脱旷达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这一现象也成为三部县志诗歌作品中普遍的审美特色。东乡文人们乐于回归家乡的自然景色,融入自然风光,感悟人生真谛。例如康熙县志中知府张纯的《游桃花峰》及御史曾子修的《桃园牧唱》。
游桃花峰
风流得与桃花会,云影交辉竹叶尊。
翼翼稻田皆作锦,幽幽茅屋自成村。
举头渐觉九天近,倾耳浑无万井喧。
安得此中结连社,与君终日话松根[2]。
桃园牧唱
郊原风景异寻常,称尔来斯草正芳。
十里松风传笛响,两崖花露湿衣香。
狂歌白石心偏悦,饱看青山兴愈长。
冷咲红尘车马客,半生奔走为谁忙[2]。
再到同治县志中饶向荣的《谿南六咏》(六首分别为《庵山樵唱》《湖背农歌》《柳堤垂钓》《古寺鸣钟》《石岭晚霞》《清溪朝日》)。牧唱、农耕、桃花、春郊,单从诗歌题目就透露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也描绘了身处东乡美好的田园生活。这种理想的生活图景和人生态度是三部县志编纂者们认同并期待的,可以说这也是东乡人民普遍的愿望。这种愿望“来源于抚州山川秀美的地理环境,来源于牧歌式丰衣足食的自然经济,来源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人文背景”[9]。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人生哲学并不是逃避社会现实、与世隔绝的隐匿思想,而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强调宁静的内心和淡泊的态度。这种人生观念既有“陶渊明老庄式安宁恬静的人生哲学”[10],又有“王安石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11],由此而形成了东乡独到的地域文化。
5结语
东乡作为才子之乡,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县志记录和承载的是古代东乡文人内在精神的展现。在县志视域下研究诗歌作品,既能基本还原文学作品的区域性特征,又能阐释人文精神的历史继承性。
古代东乡文人早已随风逝去,但其代表的内在风骨却传承至今。本文提及的三部县志的编纂时隔百年,但其诗歌作品的收录标准、审美特色都体现着相似的地域特色。研究县志是今人看古人写古人,那穿越层层历史呈现在眼前的仍然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
[参考文献]
[1]秦镒,饶文璧.东乡县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234-241.
[2]沈士修,梁奇.东乡县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33-581.
[3]李士芬,胡业恒纂.东乡县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299-1365.
[4]尹慧琼.清同治、光绪年间江西地方志纂修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5]孙俊,章军华.王安石家族四时礼仪文献的发现与整理[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
[6]魏丕植.读王安石[J].黄河之声,2012(8):11-12.
[7]焦宝.王安石的经学观和他的词[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
[8]李精耕,蒋慧卿.试论吴伯宗诗文的主体风格及其成因[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94-99.
[9]王钦华.明代抚州府作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10]张瑞君.庄子思想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68-72.
[11]罗玲.论王安石的人生观[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5-10-23
作者简介:王欣琪(1993—),女,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6)01-0009-05
The Research of Poems of Dongxiang County Anna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WANG Xin-qi
(CollegeofChineseandLaw,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Dongxiang county, which belongs to Fuzhou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is the hometown of many gifted scholars and full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human society. County annals, as the basic carrier of Chinese conventional culture, owns significant research value. This article shows th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poems in Dongxiang county annals, respectively in Jiajing period of Ming dynasty, Kangxi and Tongzhi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nd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choosing standards, regional feature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Dongxiang; county annals; poems;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