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习作问题与对策研究宗

2016-07-27 00:56周芳
教育界·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语言

周芳

【摘要】针对学生习作起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孩子怕习作、“我手”无法写“我心”,标点、错别字是拦路石等,从写作心理、写作能力和基本功三方面帮助学生走出习作的困惑,给孩子松绑、体验生活,还原生活,在习作和生活之间架起练习等策略,让孩子渐渐爱上习作。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问题策略

针对学生习作起步的现状,如何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让他们掌握应有的写作技能,形成相应的写作能力,对于他们如何认识写作、喜欢写作、享受写作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在现实习作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去思考、去破解。

第一个问题:孩子“真的”怕习作

老师常常以成人的心态,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标准来定义孩子习作的成功,辞藻华丽、中心突出、构思新颖等作为点评优秀孩子的习作的要求,甚至用获奖的、发表的“小学生优秀作文”来做孩子习作的榜样,让孩子对习作望而生畏。为了应付考试,早出成果,老师们常常拔苗助长,让低年级的写话升格为写片段,老师更加关心孩子在作文中拿多少分,使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早已惧怕习作,甚至谈“作”色变,经常把每周的练笔放到最后,甚至拖到深夜。如果教师把作文目标定在“天上”,那么三年级孩子在作文起步时就惧怕习作。

同时,有些家长为孩子的习作感染上一种恐惧。在刚接三年级的例行家访中,有位孩子的母亲说要帮孩子补作文。孩子还没开始学写作,为何已经补课?家长一脸迷茫,说怕孩子写不好作文,因为孩子平时看书少,写得短……其实家长也不知道三年级孩子的作文该写成什么样子才算好,却不小心把自己惧怕作文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感到一种恐惧。

对策:儿童习作先松绑。我们首先要了解三年级孩子的习作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第二学段的“习作”中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我们在这样的起点上再来思考我们的习作教学目标,我们的指导,我们的评价。我们不能进行人为的提前教学,文学化的拔高教学,也不能进行单一化、程式化的指导教学。在评价上更要注重激励孩子,经常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习作,体会自己的成功,学习别人怎样写。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作文上的差异。对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要注意,他们只要能写出来,哪怕一个词,一句话,都值得充分肯定,逐步提高他们对习作的信心,变得“乐于表达”。

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请别为孩子套上习作的“紧箍咒”。

第二个问题:“我手”无法写“我心”

笔者曾经在三年级学生中调查他们在习作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时,许多学生们说:“心里想说的话,笔下写不出。”许多活动,孩子在体验时感受颇深,但写下来却无法很好地进行言意的转换,常常刚刚写了个开头就结束,片段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如有位同学写《玩甩炮》:

到了晚上,我偷偷地出去玩火炮。我把双炮放在草地上,“轰”!“轰”!真响啊!我把双炮放完了!

对策:1. 激活体验,还原生活。如上文指导时,我有意识地请这位学生乘着“时光倒流器”回到当时的情景,回忆:“你怎么点导火线?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点完火后站在哪儿?马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这位同学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不断地回忆,修改了文章:

好不容易盼到天黑,我偷偷地出去玩火炮。我轻轻把双炮放在草地上,用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索,迅速地退到一旁。“嗤”的一声,导火索一会儿就烧完了,只听见“轰”!“轰”!声音震耳欲聋,我的双炮也在响声中也被炸得粉碎!

2. 在学习与生活中间建立联系。旅游是孩子喜爱的习作素材之一,但写下来就会发现孩子写得简单,只会用“美丽”“漂亮”等词空洞抽象地形容。如何帮助“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学生真正“我手写我心”呢?

我利用秋游的契机指导学生写苏州白马涧中的白马池美景。我们先一起复习《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写景的美文,让孩子们想想:“那些词句可以用来描写你看到的美景?”从而帮助孩子们把旅游中的眼中景、心中景与文中景勾连起来,发现作者描写的美景就在我们身边。这时再请他们写下来,孩子们脑中的“消极语言”变“积极语言”,写得非常轻松快乐。如一名同学所写:

我们来到了白马池。那里的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蓝色的圆镜,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连绵起伏的山倒映在湖中,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一阵风吹过,平静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几只小鸭子飞快地掠过湖面,转眼间又潜入水底,真像调皮的小男孩。小鱼在水底自由自在地嬉戏。新郎新娘也被这美景吸引了,在竹筏上幸福地拍结婚照。

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心旷神怡?

第三个问题:标点、错别字是拦路石

三年级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句子不通,错别字等现象。句子不通,源于学生还不具备充足的语感;错别字严重由于汉字中有大量的同音字,形近字,而且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运用混乱。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老师更要把问题当作我们的教育资源,当作我们工作的起点来想办法应对。

1.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修改。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因此,习作写完后一定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话说明白了没有,语句通不通。再次读给同学听,增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及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对共性问题加强指导。回家也可读给家长听,让家长多帮助。孩子只有在这种反复修改中增强语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2. 在课内外阅读中提升语言基本功。“课文是个例子。”孩子在范文的学习中不断理解语言,积淀语言,才能在自己的习作中逐步练习运用。我们在课内阅读中,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特别是在学生第一次学习时就要学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点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课堂上没有错误,他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要做到正确无误地书写,学生先要学会流利地朗读。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个词上,学生可能犯错误,我们都要充分预设,留足时空让学生比较发现、思考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领悟规律,正确运用。

当我们讲要注重语言基本功的时候,不要误解为去做大量肢解的、孤立的字词训练。我们还需从汉语言学习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特级教师高子阳先生也提出每周一本书,每一年读五十本课外书的计划。只要我们努力实施,就一定能让学生克服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问题,并且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