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畅
摘要:在市场经济时代,电视科教纪录片的发展面临不少问题。新媒体为科教纪录片的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只有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才能有效促进纪录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科教纪录片;娱乐性;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7-2-0037-03
科教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大众传媒参与科技传播和公众理解科学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教纪录片在当下中国的传播,主要是借助电视这一载体,以频道的形式呈现。但是,在大众文化勃兴和娱乐化的背景下,电视科教纪录片的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与此同时,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又为电视科教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机遇、带来了挑战。
一、科教纪录片电视传播面临的困境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收视率的起伏涨落往往成為决定栏目生存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国内各电视台都逐步加大了以收视率为核心的价值评估体系的考核力度,收视率和广告额成为所有栏目制片人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市场化运作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中国电视节目逐渐形成了娱乐节目、电视剧和新闻三足鼎立的局面。纪录片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播出时间被严重挤压,制约着纪录片的传播。
在强大的商业逻辑侵蚀下,电视频道播出的科教纪录片也被附上收视率这一考量指标加以衡量。频道要生存,栏目要正常运转,科教纪录片开始在播出内容上出现了“大众文化”转向。一些“阳春白雪”的知识类、文化类栏目,如《华夏文明》等相继退出荧屏,而另一些栏目如《走近科学》为了顺应大众文化的潮流,则纷纷从制作理念上改弦更张,走上了一条娱乐化的发展之路。但是,无论电视节目如何整改,都应时刻谨记中国电视媒介承担的双重使命。一个对公众负责任的媒体,绝对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还应对受众的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科教纪录片,不仅要践行娱乐功能,更应肩负起科普的重任。
二、新媒体环境对我国电视科教纪录片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介传播的科教纪录片一度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电视播映量十分有限,信息传播也仅仅是单向的传达信息,观众少有参与意识,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互联网新媒体为科教纪录片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渠道,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一)新媒体为科教纪录片的传播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一是实现了大众化传播与互动。与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是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平等和个性化的传播交流平台。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观看节目,不再受电视播出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每个个体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有利于节目更广泛的传播。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边收看节目,边通过微博、微信及社区发表对节目的看法,并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节目制作人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观众最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改进节目,让节目贴近观众,这些都是电视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
二是提供了多媒体传播平台。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愈加成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教纪录片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多平台收看节目,在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收看需求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科教纪录片的收视率。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教纪录片的现状和误区
凭借新媒体传播及时、海量存储、开放性和交互性等传播优势,科教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电视传播的局限,而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也为人们移动观影和自制影片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为科教纪录片的传播发展带来了崭新局面。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为了提高收视率,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科教纪录片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误区,面临着品质参差不齐和过度娱乐化的现实问题。
一是科教纪录片品质遭遇挑战。据《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为75800小时,其中首播量为18000小时。与2013年相比,播出总量提升了5800小时,但首播量并未增加。纪录片播出时间大多被重播节目填充起来,且主要分布于垃圾时段。由此看来,仅仅数量扩大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核心问题是质量提升。”只有纪录片的品质得到了保证,才能带来持续的有效传播。
然而,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制作门槛偏低,许多纪录片爱好者纷纷加入纪录片的创作队伍,一些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也开辟了民间纪录片栏目。但是他们所上传的作品良莠不齐,大多是使用手机、DV等非专业设备拍摄的,存在画质不清、画面抖动等问题。有些甚至利用浮夸的表现手法进行过度戏剧化处理,以吸引观众眼球,严重背离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二是科教纪录片的过度娱乐化。随着国外纪录片观念的冲击,在电视传媒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实状况下,娱乐逐渐被国内纪录片界接受,一些纪录片创作者采取“大众化”的文化策略,让科教纪录片从精英化的创作状态中走出来,关注当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开始了大众化路线的探索。不可否认的是,情节化的叙事手法确实可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然而,有些科教纪录片却在追求娱乐化的过程中,热衷于搜集奇闻轶事,一味地强调玄幻的内容,使其真实性和科学性受到强烈质疑。久而久之,观众也会丧失继续看下去的欲望,最终抛弃节目。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狂欢时代,娱乐化在网络视频内容中更为明显,商业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几乎占据了视频网站的主要篇幅,视频网站上的纪录片内容也受此波及。制造噱头的标题经常出现在网络纪录片频道上,占据视频网站纪录片播放排行榜前几名的,也往往是娱乐化、故事性较强、悬念迭起的纪录片。如果科教纪录片只是被当作娱乐的附庸品,为了娱乐而娱乐,那么纪录片自身的价值也就丧失了。
三是科教纪录片的娱乐性要有“度”。频道为了生存,为了收视率,增加科教纪录片的娱乐元素,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本无可厚非。但是,如若以科学之名,行娱乐之实,就有违科教纪录片的“科教”之初衷与本意了。为了收视率而忽视一切,最终也会丧失收视率乃至一切。科教纪录片应努力做到“外圆内方”。“外圆”即娱乐元素进入纪录片的制作和表达之中,使观众更加容易接受。用讲故事的形式,采用设置悬念等叙事手法,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化形态呈现节目。“内方”即要确保节目的科学性内涵和品质,出于频道生存发展的压力,科教纪录片必须娱乐化,但是也不能过分看重观众的口味,要做到科学健康的娱乐化。符合观众口味只是过程,传播自然、科学和历史知识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只有“内方”不利于科教纪录片的广泛传播,如若仅有“外圆”抑或过度重视“外圆”而忽略“内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泛娱乐化,那么就本末倒置了。电视应该是娱乐的,也必须是娱乐的,但是这种娱乐更应该是“以心理愉悦为过程与目的的展示人的能力的活動方式”。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科教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纪录片摆脱了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窘境。但新媒体环境下科教纪录片的传播也面临着品质参差不齐和过度娱乐化等现实问题,需要正确对待。
(一)娱乐化倾向下,科教纪录片的科学性不能缺失
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娱乐文化。电视虽然难以让人思考、难以培养人们对知识的分析批评能力,但是却能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这种缺憾和补偿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的大众达成了某种默契,最终让电视义无反顾地走上大众化和娱乐化之路。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集中表现就是突出的娱乐性特征。科教纪录片不是科技专业的教学片,它是大众文化产品,具有大众传播属性。为了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无论是何种题材或选题,科教纪录片大多会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在电视观众眼前。但是,没有精神和内容支撑的娱乐,单纯的“为娱乐而娱乐”,是不会有真正生命力的。
科教纪录片不仅具有一般纪录片的真实性,还具有其独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教纪录片的题中之义。用科教纪录片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社会功能不能因为新媒体的环境就被忽略。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该处理好科教纪录片科学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博弈,在秉持科学性的本质属性的同时,融入娱乐化的表达元素,从而真正实现科教纪录片的有效传播,顺利完成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目标。
(二)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创新科教纪录片的语言形态
新媒体环境下,科教纪录片的创作应该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用全新的方式展现纪录片的纪实之美,实现从单一的语言形态向多元化纪实风格的转化,增强科教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如2013年5月,央视和国家博物馆联合制作的3D纪录片《国脉》,立体地展示了四羊方尊、开国大典油画等数件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叙述了国家博物馆自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为受众带来了新的观看体验。
(三)丰富科教纪录片的作品形式,适应新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
在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时代,为了满足观众碎片化、个性化的阅读习惯,科教纪录片的创作应该在内容与结构上尽量做到简练,可以尝试简短的分集短片。《故宫100》就采用每集6分钟共100集的形式播出,每集呈现一个故宫建筑,短小而精悍,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的观影模式。
(四)中外合拍纪录片走向世界
与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科教纪录片产业相比,中国科教纪录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有差距也说明发展的空间同样广阔。可喜的是,自2011年开播以来,央视纪录频道平均每年投入近1000万美元用于国际联合摄制项目。五年来,央视纪录频道以版权购买、联合摄制等多种方式,分别多次与英国BBC、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地理、法国国家电视集团等机构合作,陆续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国际合作项目,有不少中外合拍的纪录片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得到了好评。2013年由央视纪录频道与英国BBC共同投资并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讲述了一个有关创新、工程和幻想的神奇故事。2015年3月底,由中国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两大巨头联手重磅打造的纪录片《运行中国》陆续在探索频道电视网的亚太主频道、南亚频道、澳新频道播出,随后又通过网络和央视纪录频道同观众见面,引起广泛关注。中外合拍片,是中国的科教纪录片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在学习国外纪录片制作从选题到拍摄、后期制作以及运营的独到经验的过程中,中国的科教纪录片以及创作者们都在不断成长。
四、结语
在电视娱乐化、庸俗化潮流中,科教纪录片聚焦时代变化,记录真实社会,有助于公众通过电视媒介了解客观世界、提高科学素养。科教纪录片不仅仅传播科学,更是以人为核心的呈现。科教纪录片关注人本身,关注人在地球上、社会上是如何存在的,注重人思想价值的体现,并且充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强调采用适当的方式讲故事,从人的视野来呈现兼具科学性、趣味性的能够真正直达人心的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高品质的作品仍然是科教纪录片的立足之本。只有把握好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确保娱乐化倾向下科教纪录片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促进纪录片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芮跃峰.我国科教类频道的发展理念探究[J].理论界,2011(6).
[3]胡智锋.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今传媒,2006(2).
[4]魏斌.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与发展——从央视科教频道说起[J].现代传播,2009(5).
[5]李雪梅.试论过度娱乐化与电视的文化责任[J].当代电视,2013(11).
[6]魏峰.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J].现代传播,2013(9).
[7]张娜.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传播生态刍议[J].中国电视,2015(11).
[8]张成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传播[J].电视研究,2013(9).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