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2016-07-27 08:40熊康宁王恒松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1期
关键词:喀斯特水土保持进展

颜 萍,熊康宁,王恒松,李 晋,刘 洋

(1.贵州师范大学 喀斯特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1;2.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颜萍1,2,熊康宁1,2,王恒松1,2,李晋1,2,刘洋1,2

(1.贵州师范大学 喀斯特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1;2.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通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文献研究,发现自2000年起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的相关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从基础理论、技术措施、模式构建、试验示范和监测评价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主要标志性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表和地下“二元”结构,应重点突破喀斯特水土保持关键技术适应性研究,建立喀斯特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综合性试验示范和监测系统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大面积的石漠化体现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4]。学者们在研究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时发现,该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较小,却导致了极其严重的石漠化[5]。喀斯特地区长期受强烈的碳酸盐岩化学溶蚀产生了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土壤流失进而导致土质退化[6]。基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本研究计划收集整理国内外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础理论、技术措施、模式构建、试验示范和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对标志性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提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料参考。

1文献获取与论证

以中国知网CNKI信息资源总库、维普期刊数据库、Ei Compendex数据库、EBSCO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Weily数据库等检索平台为基础,在各个数据库中通过检索项(主题或关键词),以喀斯特、岩溶、石漠化等作为检索词进行初次检索,在此结果基础上再以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土壤侵蚀作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31日18:00,检索范围是1914—2014年国内外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相关文献资料。共检索到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97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6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15篇、中国科技项目创新成果13项、中国专利19项、中国重要会议论文37篇、中国重要报纸文献15篇、中国行业标准2项。在中国知网外文文献检索栏、外刊资源服务系统、Springer Link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和Weily数据库中通过检索关键词——karst soil erosion、karst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limestone soil erosion等,共获取外文期刊论文134篇,主要研究地区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和美国爱德华兹高原喀斯特地区[7-12]。

1.1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1)发现,1980—2000年每年只有零星的一两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外文期刊中最早的一篇是Drew在1983年发表的《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in a Karst area: The Burren, western Ireland》[11]。自2000年开始,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科技项目创新成果、专利、重要会议论文、重要报纸文献、标准、外文期刊论文等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迅速增加,表明近15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期刊论文。2013—2014年相关专利数量呈迅速增长趋势,仅2014年有关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获批专利就有12项。

图1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1.2 文献内容和学科分布情况

将国内外有关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文献的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监测评价、治理措施和其他(图2)。以基础理论的居多,有211篇,占研究文献总数的35%;水土流失关键技术的文献154篇,占26%;监测评价的文献112篇,占19%。涉及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农艺学、农业基础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自然地理学与测绘学、地质学等,其中:环境科学学科的文献最多,有99篇;农艺学学科的文献次之,有68篇(图3)。可见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和农业、地理、环境等学科关系紧密。

图2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文献内容分布(单位:篇)

图3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s研究文献学科分布(单位:篇)

1.3文献数量和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从国内外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文献数量在科研院所分布情况(图4、5)可以发现,发表论文最多的是贵州师范大学(91篇),其次是贵州大学(41篇)、西南大学(37篇)等,我国的有关研究机构以贵州的科研院校为主;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分布比较分散,但总体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的科研机构,如俄罗斯科学院(3篇)、哥伦比亚大学(2篇)、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2篇)、科罗拉多州立大学(2篇)等。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与喀斯特地区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研究机构的文献数量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图4 中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文献数量在科研院所分布情况

图5 国外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文献数量在科研院所分布情况

2研究阶段划分

从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可以看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文献的发布时间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但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笔者综合收集的资料文献,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划分为4个阶段(表1):20世纪20—50年代为探索阶段、60—70年代为起步阶段、80—90年代为增长阶段,2000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

3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3.1基础理论

(1)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机理。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机制和机理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重点,由于研究成果较为分散,需要全面地展开对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工作[23]。赵中秋等[24]结合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地质地理背景,从生物、化学、物理等角度对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张信宝等[22]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侵蚀是地表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土下化学溶蚀、地下流失、蠕移、人为加速侵蚀等多种方式叠加的混合侵蚀。曾凌云[25]以贵州红枫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降雨、地形和土壤等数据对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与分析,估算流域潜在土壤侵蚀量。

表1 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研究阶段划分

(2)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的特殊性。Drew、Bell等[11,26]通过地衣、孢粉、考古等研究报道了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存在向地下空间流失的现象。Geissen等[8]针对墨西哥地表-地下漏失情况,运用分类树预测落水洞发生和岩溶管道的高危险区域,但不能预测不同形式下地表土壤侵蚀程度。杨成华[27]认为在地下水位埋藏深的喀斯特地区,降水通过漏斗、落水洞、洼地等迅速进入地下,导致地下水土流失。王恒松等[28]从岩性、土壤、地下水系统、气候、植被等方面探讨了喀斯特地下水土流失的机理。唐益群等[29]以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贵州省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取证和室内试验分析,重点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地下漏失的过程及其机理。

(3)喀斯特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研究。1965年,Wischmeier和Smith对美国30个州近3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用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长、坡度、覆盖和管理、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乘积形式量化了土壤侵蚀量,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作为预测面蚀和沟蚀引起的年平均土壤流失量的方法[30-31]。龙明忠[32]以贵州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例,探讨WEPP软件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模数研究领域的适用性。

3.2技术措施

(1)GIS与RS技术在喀斯特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运用GIS与RS技术在喀斯特地区开展了多方面的水土流失研究。Kheir等[33]以地中海岩溶地区为例,借助RS和GIS技术评价该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状况。赵海兵等[34]运用GIS和USLE模型实现了对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的估算。1999年,De Jong等[35]在欧洲典型喀斯特地中海区域运用RS技术对区域尺度上的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研究。张明阳等[36]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GIS和RS技术对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

(2)喀斯特地区典型水土保持技术。①人工恢复植被技术。采取天然更新与人工造林相结合,通过“裁针、留灌、补阔”方式形成复层混交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37]。②水土保持混交林营建技术。在广西喀斯特山区采用任豆+车桑子混交造林模式营建技术,上层的任豆是生产经济用材,下层的车桑子有水土保持功能[38]。③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技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石漠化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植物篱、坡面梯化、排水沟等措施,多措并举,综合防控[39]。

3.3模式构建

(1)以地表水系为中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小流域的特点、水土流失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式,建设符合山区特点的农、林、牧复合农业生产体系,与江河治理相衔接。治理模式可归纳为“一个规划、两个体系建设”,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防护体系和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40-41]。

(2)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系统中水、土环境要素缺损,生态环境恶化,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石漠化、喀斯特旱涝、地表塌陷等一系列环境灾害,要发挥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改良土壤的保水能力[42],比如贵州花江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建成后,形成了“坡改梯—小水利—经济作物—科技兴农”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38]。

(3)生态移民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治理模式主要是将喀斯特生存环境恶劣或地质灾害频发区的农民集体迁出[38]。以广西环江县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区为例,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院、广西山区开发中心和环江县政府联合组建股份制扶贫企业,形成“科技单位+公司+基地+农户”的科技扶贫和异地开发模式[43]。贵州荔波县通过生态移民,减少和控制人畜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有效遏制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扩展。

3.4试验示范

在推进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采取抓典型、做示范、创样板的方式,以点带面,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镇宁典型喀斯特水土流失治理开发试验示范。通过探索生态恢复、更新、改造和重建的新方法,按照“新喀斯特观”和“杂种优势”理论,采用药—粮—油作物间作套种技术,开辟了13.33 hm2石灰岩荒山作为微生态环境试验示范点,从而有效开发利用荒山地、控制水土流失,并获得经济效益。

(2)“顶坛模式”——石漠化治理试验示范。1992年贞丰县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种粮稳农,种植花椒致富”的治理思路,在顶坛片区发展花椒生产,形成“顶坛花椒”品牌。治理后,该片区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森林覆盖率达70%[38]。

(3)生态经济治理试验示范。广西平果县建立4条以任豆、竹子、剑麻为主的石山造林绿化示范带,开展“任豆+剑麻”“任豆+畜牧业”生态经济治理试验示范,使试验点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喀斯特地区开展大规模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典范和经验借鉴[44]。

3.5监测评价

(1)喀斯特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的方法和指标。梅再美等[45]以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示范区为例,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提出了生态监测方法和指标;张芳挺等[46]以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为例,探讨和评价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水土保持效益;吴鹏等[47]以杠寨小流域为例,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并构建其水土保持效益指标体系。

(2)结合水分能量平衡进行喀斯特水土流失监测。杨胜天等[48]总结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提出水土流失监测应着眼于水分能量平衡角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喀斯特地区水分能量野外观测初步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3)利用GIS技术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进行定量评价。许月卿等[49]在GIS技术支撑下,应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贵州省猫跳河流域2002年现实土壤侵蚀量和潜在土壤侵蚀量。杨琴[50]利用USLE建立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数据库,进行RS监测,建立适合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模型,并对研究区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评价。杨广斌等[5]将喀斯特地区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数据网格化,对土壤侵蚀现状和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了定量评价。

4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展望

各国的土壤侵蚀和泥沙状况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围绕土壤侵蚀和泥沙的基本理论、河流生态、新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印度、埃及、伊朗等主要围绕本国存在的亟待解决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工程泥沙问题开展研究。中国则偏重基础理论、通用数学模型研究,并出现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基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复杂性,对土壤侵蚀的基础性研究和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报,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中国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方向[51-53]。

4.1深入开展喀斯特地下水土流失机理研究

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表和地下“二元”结构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土壤侵蚀系统[54],导致地下水土流失地域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水土流失过程的不均衡性、水土流失危害的多样性和潜在性等问题[28],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将环境因子和地质因子相结合[55],开展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土流失机理研究与技术示范,并结合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土流失的相关理论与成果,形成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理论体系[14]。

4.2加强喀斯特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

由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的技术模型、评估方法较其他地区落后,因此急需建立适合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试验观测技术、土壤侵蚀过程研究的核示踪技术,加强喀斯特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结合“3S”、三维激光扫描和几何摄影测量等技术,运用卫星雷达数据调查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开展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评价、驱动力分析、模型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形成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56]。

4.3建立喀斯特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根据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和立地条件,应结合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总结和大力研发水土保持治理技术,并进行优化、组装、配套,构建水土保持治理技术集成体系,形成水土保持效益、产业效益和惠及民生显著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与生态衍生产业技术集成[57],建设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示范样板和关键技术的中试与示范推广基地[43]。

4.4加强喀斯特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综合性研究

结合石漠化的综合防治,以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合理利用为原则,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研发适用于喀斯特不同地貌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水土保持生物与工程技术,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性试验与示范[40,58-59]。

4.5构建喀斯特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评价体系

针对喀斯特地区缺乏关于水土保持监测方法的系统研究,微观和宏观监测之间如何有效地进行关联分析目前还是一个空白的现状,应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地面监测资料,系统分析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动态变化。加强水土流失典型调查和监测,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方法,建立适合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提高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信息管理水平,建设数据库,开发预测预报模型,实现该区水土保持系统性的动态监测管理,从而构建喀斯特水土保持系统监测评价体系[60-62]。

[参考文献]

[1] 李晋,熊康宁,李晓娜.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特殊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227-233.

[2] 张信宝,王世杰,曹建华,等.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J].中国岩溶,2010,29(3):274-279.

[3] 熊康宁,李晋,龙明忠.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J].地理学报,2012,67(7):878-888.

[4] Xiong Y J,Qin G Y,Mo D K.et al.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cause in karst areas: a case study in Yongshun County, Hunan Province,China[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7(7):1481-1488.

[5] 杨光斌,王济,蔡雄飞,等.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评价及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197-198.

[6]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87-96.

[7] Febles J M,Tolón A,Vega M B. Edaphic indicators for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in karst regions province of Havana, Cuba[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09,20(5):522-534.

[8] Geissen V,Kampichler C,Lopez-de Llergo-jearez J J,et a1.Superficial and subterranean soil erosion in Tabasco, tropical Mexico: Development of a decision tree modeling approach[J].Geoderma,2007,139(3-4):277-287.

[9] Ingo Feeser,Michael O’Connel.Fresh insights into long-term changes in flora, vegetation,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karstic environment of the Burren, western Ireland[J].Journal of Ecology,2009,97(5):1083-1100.

[10] Ingo Feeser,Michael O’connel.Late Holocene land-us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in an upland karst region based on pollen and coprophilous fungal spore analyses: an example from the Burren, western Ireland[J].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2010,19(5-6):409-426.

[11] Drew D P.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in a karst area:The Burren, western Ireland[J].Journal of Hydrology,1983,61(1-3):113-124.

[12] Bennett H H.Some comparisons of the properties of humid-tropical and humid-temperature American soi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d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J].Soil Science,1926,21(5):349-375.

[13] Ayres Q C.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J].Soil Science,1937,43(5):391.

[14] Haward L C.The nature and controlling variables of the water erosion proces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37,1(C):487-494.

[15] Legrand H E.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of karst regions[J].Science,1973,197:859-864.

[16] 齐矗华.岩溶(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其发育规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79(增刊1):6-11.

[17] 杨明德.论贵州岩溶水赋存的地貌规律性[J].中国岩溶,1982,1(2):81-91.

[18] 玛·斯维婷,包浩生.从世界展望中国喀斯特研究[J].中国岩溶,1990,9(2):342-352.

[19] 袁道先.论岩溶环境系统[J].中国岩溶,1988,7(3):179-186.

[20] 熊康宁,黎平,周忠发,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0-150.

[21]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2,79.

[22] 张信宝,王世杰,贺秀斌,等.碳酸盐岩风化壳中的土壤蠕滑与岩溶坡地的土壤地下漏失[J].地球与环境,2007,35(3):202-206.

[23]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87-96.

[24] 赵中秋,后立胜,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J].地学前缘,2006,13(3):185-189.

[25] 曾凌云.基于RUSL模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以贵州红枫湖流域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8:1-13.

[26] Bell M,Limbrey S.Archaeological aspects of woodland ecology[J].Bar International Series,1982,29(5):115-127.

[27] 杨成华.岩溶区的水文特点与水土保持[J].贵州林业科技,1988(3):126-130.

[28] 王恒松,熊康宁,刘云.喀斯特区地下水土流失机理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8):11-14.

[29] 唐益群,张晓晖,周洁,等.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地下漏失的机理研究——以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J].中国岩溶,2010,29(2):121-127.

[30] Wischmeier W H,Smith D D.Predicting Rainfall-Erosion Losses from Cropl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 Guide for Selection of Practice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M].Washington D C: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e Handbook No.282,1965:1-47.

[31] Wischmeier W H.Punched cards record runoff and soil-loss data[J].Agriculture Engineering,1955,36:664-666.

[32] 龙明忠.WEPP模型(坡面版)在贵州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模拟的适用性评价[J].中国岩溶,2014,33(2):201-207.

[33] Kheir R B,Abdallah C,Khawlie M.Assessing soil erosion in Mediterranean karst landscapes of Lebanon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J].Engineering Geology,2008,99(3-4):239-254.

[34] 赵海兵,安裕伦,夏品华,等.基于GIS的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估算——以贵阳麦西河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11,18(5):99-103.

[35] De Jong S M,Paracchini M L,Bertolo F,et al.Regional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using the distributed model SEM MED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J].Catena,1999,37(3-4):291-308.

[36] 张明阳,王克林,陈洪松.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以广西环江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3):124-131.

[37] 杨成英,吴虹.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动态监测研究[J].中国岩溶,2009,28(2):206-211.

[38]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20-122.

[39] 侯远瑞,黄大勇,郝海坤,等.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典型造林模式及营建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2010,39(4):211-213.

[40] 罗为群,蒋忠诚,欧阳然,等.典型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技术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3(1):37-41,69.

[41] 高贵龙,邓自民,熊康宁,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59-165.

[42] 陈天强,许荣芬.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J].农业与技术,2013,33(4):233-234.

[43]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西南岩溶区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5-135.

[44] 莫剑锋,陆志星,黄永辉,等.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成效及经验剖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4,41(2):206-210.

[45] 梅再美,熊康宁.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以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示范区为例[J].中国岩溶,2003,22(2):55-62.

[46] 张芳挺,熊康宁,陈浒,等.喀斯特高原山地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水土保持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88-92.

[47] 吴鹏,朱军,崔迎春,等.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杠寨小流域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10):95-101,106.

[48] 杨胜天,王冰,王玉娟.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1):62-66.

[49] 许月卿,邵晓梅.基于GIS和RUSLE的土壤侵蚀量计算——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4):67-71.

[50] 杨琴.基于USLE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40-43.

[51] 刘孝盈,于琪洋,杨爱民,等.前沿研究:典型国家土壤侵蚀与泥沙淤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155-160.

[52] 王礼先.我国水土保持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水利,2006(12):16-18,24.

[53] 王礼先,张有实,李锐,等.关于我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1):1-6.

[54] 杨明德.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2-16.

[55] 魏兴萍.岩溶槽谷区水土流失特征及机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5-6.

[56] 笪志祥,汪绍盛,方天纵.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现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1(2):24-26.

[57] 肖华,熊康宁,张浩,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330-334.

[58] 蒋忠诚,罗为群,邓艳,等.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J].地球学报,2014,35(5):535-542.

[59] Jiang Z C,Lian Y Q,Qin X Q.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 west China: Impacts, causes, and restoration[J].Earth-Science Reviews,2014,132:1-12.

[60] 赵院.对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3(2):45-48.

[61] 郭索彦,李智广.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19-24.

[62] 何永彬,张信宝,文安邦.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J].生态环境,2009,18(6):2393-2398.

(责任编辑李杨杨)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11BAC09B01);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4]6007号);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研创2014(24)]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1-0054-06

[作者简介]颜萍(1989—),女,四川乐山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和石漠化治理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熊康宁(1958—),男,贵州威宁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主要从事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世界遗产和石漠化治理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31

[关键词]喀斯特;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喀斯特水土保持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