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分区历程及三级区划成果的应用

2016-07-27 08:43张玉华冯明汉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应用

张玉华,冯明汉,张 勇

(1.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湖北 武汉 430010;2.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土保持局,湖北 武汉 430010)



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分区历程及三级区划成果的应用

张玉华1,冯明汉2,张勇1

(1.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湖北 武汉 430010;2.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土保持局,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侵蚀类型为主进行过多次分区,在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流域片三级区划主要包括长江委任务片的水土保持分区,涉及4个一级区、11个二级区、36个三级区,涵盖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的大部分流域范围。根据长江流域片三级区划分成果,从水土保持功能角度,论述了各三级区主导功能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各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

1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工作历程

1.1不同时期的水土保持分区

长江流域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分区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就广泛收集资料,采取线路调查和重点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长江流域土壤侵蚀区划报告》[1]。该报告通过研究土壤侵蚀的外部形态、周围环境条件,分析土壤侵蚀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其演变过程,同时考虑各地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按照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特点、地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拟定各区水土保持措施。20世纪90年代,长江委根据水利部安排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1—2000年)》[2]。该纲要以水土流失强度为一级区,以地貌类型为二级区,提出了水土保持分区,并提出了各区的防治对策。2005年,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将长江流域划分为长江上游区、西南岩溶区和南方红壤区三个部分进行了水土保持分区[3-5]。2012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6],主要针对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进行了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

1.1.1长江流域土壤侵蚀区划水土保持分区

长江流域土壤侵蚀区划采用三级区划系统。第一级为区域,以土壤类型为主要指标,主要考虑自然景观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划分为8个区域。第二级为区,以土壤侵蚀强度为主要指标,主要考虑各侵蚀类型所占比例、水土流失面积大小,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合理与否,划分为29个区。第三级为分区,以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组合为主要指标,主要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经营管理技术,以及地形和土壤的特点等,划分为83个分区。具体分区详见表1。

表1 《长江流域土壤侵蚀区划报告》分区

注:第三级分区未列出。

1.1.2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水土保持分区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1—2000年)》以水土流失强度为一级区、以地貌类型为二级区,将长江流域划分为4个一级区、21个亚区,详见表2。

表2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1—2000年)》分区

1.1.3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水土保持分区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将长江流域划分为长江上游区、西南岩溶区和南方红壤区三个部分。长江上游区分为水力侵蚀区和冻融侵蚀区,其中: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分为四川盆地丘陵水蚀区、云贵高原山地水蚀区、横断山高原山地水蚀冻蚀重力侵蚀区、秦巴山地水蚀溶蚀区等4个区;以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主要为藏南高山深谷水蚀冻蚀冰川侵蚀区。西南岩溶区根据地势、地质岩性分布、岩溶地貌、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特征的空间分异,并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划分为岩溶高原区、高原斜坡峰丛洼地区、岩溶断陷盆地区、岩溶峡谷区、岩溶峰林平原区、岩溶槽谷区等6个区。南方红壤区以降雨量和地质地貌因素为主,划分为湘西中低山黄壤区、洞庭鄱阳两湖沿江平原区、皖南浙西赣东北丘陵山区、湘中赣中丘陵区、粤西北湘赣南部山区、赣南闽西南低山区等6个水土流失区。

1.1.4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水土保持分区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根据地貌类型和区域水土流失特征,将长江流域划分为青藏及川西高原水蚀风蚀区、横断山脉水蚀区、滇北及川西南山地水蚀区、云贵高原水蚀区、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水蚀区、秦巴山及大别山水蚀区、武陵山水蚀区、江南山地丘陵水蚀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蚀风蚀区等9个水土流失区。

1.2水土保持分区特点及作用

以上这些分区的共同特点是:①以地貌类型和土壤作为主导因素,划分区域边界;②按照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区,提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的防治措施;③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方向和途径。这些分区在不同时期对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思路、项目布局、措施体系和措施配置,以及相关的规划设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不同分区的范围和面积、岩性组成、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地面组成物质、土壤侵蚀类型、土地利用方向,提出了不同分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治理途径,形成了一套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治坡和治沟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并总结出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2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分结果

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区划又称为长江委任务片水土保持区划,涵盖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的大部分流域范围。在全国水土保持一、二级区划框架之上,参考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成果,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区域差异性和区内相似性,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出发,提出水土保持功能的概念,进行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分,以便指导各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区划共划分为4个一级区、11个二级区、36个三级区,共涉及13个省(区、市)779个县(市、区),总面积306.00万km2,详见表3。

3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分成果的应用

本次三级区划分围绕水土保持功能进行,既考虑了自然因素,又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三级功能分区为下一步水土保持规划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在今后的水土保持规划中应用好分区成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分析有关社会经济指标,并根据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水土保持目标;二是水土保持功能分区是在自然综合区划基础上的提高,规划中要与时俱进,体现尊重自然重视生态的自我修复理念、维护优良水质的人水和谐理念、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的绿色化理念等;三是要优化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制定的措施不仅要针对土壤流失、水分损失、泥沙淤积,而且要考虑水质维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四是要重视监督管理、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等非工程措施的作用,由原来哪个地方流失就治理哪个地方的对位治理思路,转变为改变水土流失产生原因实现防治目的的条件治理思路。

表3 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三级区划成果

本次三级区主导功能是在对各区主要指标和权重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指标值大小排序确定的。各区主导功能反映了该区的主要特征,对水土流失防治途径、技术体系和措施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主导功能的防治需求。为便于下一步的水土保持规划编制,下面根据各区的主导功能对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三级区进行归类,分析其主要特征,并提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3.1水源涵养主导功能区

水源涵养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秦岭南麓水源涵养保土区、鄂渝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湘西北山地低山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3个区。主要特征是位于江河湖泊的源头、供水水库上游地区,以及国家已划定的水源涵养区,林草覆盖率高,人口密度小。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丘陵地带加强集中连片坡耕地的治理,配套建设蓄、引、灌、排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加强坡面径流集蓄利用。

3.2土壤保持主导功能区

土壤保持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幕阜山九岭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湘中低山丘陵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湘西南山地保土生态维护区、赣南山地土壤保持区、陇南山地保土减灾区、大巴山山地保土生态维护区、川渝平行岭谷山地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四川盆地北中部山地丘陵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四川盆地南部中低丘土壤保持区、川西南高山峡谷保土减灾区、滇东高原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滇西南中低山保土减灾区、秦岭南麓水源涵养保土区、鄂渝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湘西北山地低山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丹江口水库周边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18个区。主要特征是均为以粮食生产、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植为主的山地丘陵农业生产区,土壤资源宝贵,耕垦指数高,种植业产值比例大,15°以上土地面积比例大,土壤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保持土壤,完善坡面水系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合理推广等高带状耕作、间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增加地面覆盖,改良土壤;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加强埂坎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生产力。

3.3蓄水保水主导功能区

蓄水保水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滇北中低山蓄水拦沙区1个区。主要特征是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季节性缺水严重,降水量小,旱地面积比例大,地面起伏高差大。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加强雨水和坡面径流的集蓄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蓄、引、灌、排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发挥光热资源优势,进行立体农业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

3.4防风固沙主导功能区

防风固沙主导功能区仅涉及藏西南高原山地生态维护防沙区1个区。主要特征是位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全年大风日数多达200 d,植被盖度低,风力侵蚀强,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保护现有草场,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采取封育保护、轮封轮牧、限载限牧和建设人工草场等措施,预防草原退化和沙化,维护生态环境;对退化和沙化土地,采取沙障、草方格、固沙造林(草)等措施,发挥水土保持设施阻滞风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和沙带扩张;注重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治沙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3.5生态维护主导功能区

生态维护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浙皖低山丘陵生态维护水质维护区、滇西北中高山生态维护区、滇西中低山宽谷生态维护区、滇南中低山宽谷生态维护区、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三江黄河源山地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羌塘藏北高原生态维护区、藏西南高原山地生态维护防沙区、川西高原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藏东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藏东南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藏南高原山地生态维护区、幕阜山九岭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湘西南山地保土生态维护区、大巴山山地保土生态维护区、龙门山峨眉山山地减灾生态维护区16个区。主要特征是位于河流的源头和上游地区,森林、草原、湿地面积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林草覆盖率高,人口密度小,各类保护区面积比例大。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以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为重点,加强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禁止陡坡开垦,实施生态移民,提高林草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构建生态屏障,促进旅游业和特色种植业发展。

3.6防灾减灾主导功能区

防灾减灾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龙门山峨眉山山地减灾生态维护区、陇南山地保土减灾区、川西南高山峡谷保土减灾区、滇西南中低山保土减灾区4个区。主要特征是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灾害频发,灾害易发危险区面积比例大。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加强上游植被保护,实施封禁治理,保护优良生态和旅游资源;加强滑坡、泥石流预警和群测群防工作,开展生态移民,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程度;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设淤地坝、拦沙坝等工程,蓄洪排清,对松散山体和危害大的部分泥石流沟道开展治理,发挥水土保持设施的防灾减灾作用。

3.7农田防护主导功能区

农田防护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江汉平原及周边丘陵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洞庭湖丘陵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西藏高原中部高山河谷农田防护区4个区。主要特征是位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区,多为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大。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加强农田防护,完善农田灌排渠系,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土地生产力退化;建设农田防护林,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高原区还需要加强农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沟道治理工程;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湖区森林植被,提高湿地、湖垸等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完整的综合生态空间体系。

3.8水质维护主导功能区

水质维护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丹江口水库周边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洞庭湖丘陵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浙皖低山丘陵生态维护水质维护区、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4个区。主要特征是农田面积比例大,人口密度大,面源污染严重。该区大多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也是主要城市和城镇的饮用水水源地,特定的功能定位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以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为主,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预防保护,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加强封育管护,提高林草覆盖率;开展以坡改梯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坡面截排水系统,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注重沟道治理,减少进入湖库的泥沙;配套建设植物过滤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

3.9拦沙减沙主导功能区

拦沙减沙主导功能区仅涉及滇北中低山蓄水拦沙区1个区。主要特征是河流输沙量大,土壤侵蚀模数近1万t/(km2·a)。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加强沟道治理,修建谷坊、拦沙坝,减少进入江河、水库、湖泊的泥沙;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配套小型水利工程,抢救土地资源;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在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等频发地区,河滩地植树造林,降低洪水对沿岸冲刷侵蚀,河沟两岸修筑拦沙和护坡工程,预防和减轻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10人居环境维护主导功能区

人居环境维护主导功能区主要涉及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江汉平原及周边丘陵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湘中低山丘陵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川渝平行岭谷山地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四川盆地北中部山地丘陵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滇东高原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6个区。主要特征是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生活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密集分布,城市化水平高。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和河湖沟渠边岸保护,开展溪沟整治,通过生态清淤、生态驳岸、生态绿化、橡胶坝等措施,控制面源污染,提高生态自我维持能力,维护河流湿地健康生命,提高城市和经济发达区域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同时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农田保护,发展特色种植业,提高土地生产力。

4结语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工作在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本次三级区划是长江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有效地指导水土保持规划[7]。本文将长江流域片各三级区主导功能进行分类,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主要特征,指出主导功能是规划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从水土流失防治途径上提出了工作重点,供今后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参考。

[参考文献]

[1]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长江流域土壤侵蚀区划报告[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6(4):34.

[2]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1—2000年)[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1992:16.

[3]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9-40.

[4]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西南岩溶区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4-150.

[5]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南方红壤区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0-74.

[6]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2:139-141.

[7]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的通知(办水保〔2012〕512号[Z].北京:水利部办公厅,2012:1.

(责任编辑徐素霞)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1-0006-05

[作者简介]张玉华(1966—),男,湖北天门市人,高级工程师,学士,长期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15

[关键词]水土保持;三级区划;规划;应用;长江流域片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规划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