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从“完成”到“养成”

2016-07-27 13:39陶蓉
教育界·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样式课文语文

陶蓉

【摘要】语文老师帮助学生养成语文预习的习惯,并且以预习为支点来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低年级,老师可以借助《预习儿歌》,帮助学生初步体验预习;到中高年级,预习清单可以督促孩子“完成”预习,然后更进一步,借助预习样式“养成”预习习惯,提升预习能力。在从“完成”到“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并且通过反馈不断强化预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语文预习体验预习样式反馈

预习,是学生在正式学习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并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方法等全方位的准备过程。预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方式之一,它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获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奠基。早在2008年,我校就开展了对预习的研究。

周一贯老师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言语的天赋,每个生命都具有最深沉的母语情结,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习得”条件,再加上汉字具有“意合性”,课文大多通俗易懂,学生可以习得十之八九。因此,语文的课前预习,有其可行性。周一贯老师还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从一个方面正说明了学生“习得”的缺失。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语文预习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有其必要性。

三个步骤

一、 预习儿歌——初步体验

低年级学生天性愉悦欢快,与生俱来地对事物或问题充满兴趣,好奇、好问、好学,善于观察、模仿、思考;低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常见小脸通红、小手林立。可以说,人之初,性好学,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顺应儿童天性,我们从兴趣入手,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养成预习习惯。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利用课内时间,指导学生按照《预习儿歌》的要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预习。几次悉心指导之后,就放手让学生回家自主预习。

课后生字认一认,文中生字圈一圈。

自然段落标一标,课文大声读一读。

相关资料查一查,疑问之处画一画。

二、 预习清单——督促“完成”

到了中年级,学生对预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初步具有了预习的意识,并且学到了一些最基本的预习方法。然而,学生的预习还远远没有达到自主、自觉、自动。这时,我们觉得借助“外力”来帮助学生“完成”,尤其重要。我们主要借助预习清单,将学生的预习活动分解成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易检验的细小步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我们利用集体备课等活动时间,系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每课的预习清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预习。

下面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预习清单:

《北大荒的秋天》预习清单

一、 我学字词

1. 认真读田字格里和绿线里的生字,读3遍。

2. 我能读准(注上拼音):

()()()()

转眼间锦缎摇铃山岭

3. 我发现这几个字容易写错。

二、 我爱朗读

1. 标好自然段序号。

2. 我认真读了遍课文,能够读正确、读流利了。

三、 我会思考

1. 课文写了北大荒的、和。

2. 我发现第四自然段是结构,围绕“”写了、和。

3. 我找到了文中的比喻句(至少2句)。

(1)

把比作。

(2)

把比作。

(3)

把比作。

四、 我要模仿

1. 课文中出现了“名+颜色”的词语,如橘黄、、、。我还能再写几个:。

2. 第四自然段那样的句子,我也会写(选做):

的玉米露出了满口的大黄牙,就像在;的稻谷低下了头,正;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五、 我还知道(选做)

北大荒在哪里?那里还有哪些物产?

不难看出,预习清单的形式比较活泼生动,内容的设置,紧紧围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全部知识:字词读写的重、难点,课文的朗读,典型词句的积累和应用,篇章结构、构段方式的把握,以课文为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的预习清单,倾注了老师不少的心血;这样的预习清单,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维活动。学生在预习清单的引领下,扎实、有效地开展预习活动,虽然目标更多地指向“完成”,但是我们认为,“完成”是“养成”的初级阶段,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步迈向“养成”的必由之路。

三、 预习样式——引领“养成”

经过一个学期强化训练,学生预习的习惯逐渐巩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为此,我们开始引领学生逐步从“完成”过渡到“养成”。我们仔细翻阅、研究之前设计的预习清单,进行必要的讨论和反思、整合和创新,遵循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设计出了各年段的预习样式。

下面是中年级的语文预习样式:

中年级语文预习样式

预习时间:年月日

预习内容:

一、 生字新词学一学:

1. 我能读准文后生字,并能用钢笔正确描红;

2. 我能采用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文中词意。

二、 放开声音读一读:

我读了()遍课文,(家长、同学)评价我:

A. 很流利且有感情B. 很流利C. 比较流利D. 不流利

三、 静下心来想一想:

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 提起笔来画一画:

我画出了()句,并能在旁边写一写体会。

(温馨提示:可以是描写特别优美、深有感触或有特色的句子等)

五、 心中疑问提一提:

(温馨提示:可以从课题、关键词句、课文内容、表达方式、标点符号等方面质疑,在文中做好记号。)

六、 相关资料理一理(根据条件选做):

(温馨提示:可以通过翻阅书本、上网搜索、询问家长、联系生活等,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本链接等。)

七、 自主天地露一手(根据特长选做):

(温馨提示:可以画一画、讲一讲、唱一唱、演一演、写一写等)

高年级语文预习基本样式与中年级相似,只是根据不同的年段目标,第三、四题有所不同:

三、 静下心来想一想: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来展开的?尝试列个提纲。

2. 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3.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地方吗?

四、 提起笔来写一写:

我做了()处批注。

(温馨提示:可以围绕描写特别优美、深有感触、体现写作特色的句段等)

如果说之前的预习清单,指导学生步步坚实地“完成”预习,那么,现在的预习样式,则是一种粗线条弹性化的框架设计,引领学生放开手脚自主预习,最终实现“养成”的目的:习得良好的预习方法,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养成预习习惯。所以说,“完成”是一个在“外力”作用下的“量变”的过程;“养成”则是我们所追求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最高目标。

我们设计的预习样式具有以下特点:

1. 以生为本,教给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预习,需要哪些具体的方法?在预习样式中都有较具体、可操作的指导。这样,能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有利于结合学生的既有经验和调配其内部的资源,来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学生获得方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注重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反复练习,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方法的强化,使学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景出现时熟练使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预习方法的交流总结,取其合理因素,创生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预习方法,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陶行知先生指出:“总的教育过程应为:① 以学生行动为主体,在教师之知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行与知之不断联锁的过程;② 以学生行动为主体,同时以学生自身之知为领导所发展之行与知不断联锁的过程;③ 教育目的之一便是从第一种过程慢慢地发展到第二种过程。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以预习样式为支点,注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日积月累式的指导。一方面继续上好指导课,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平时的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例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路探讨”法(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同时,我们借鉴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组建学生“自主预习共同体”,经常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预习,既分享预习所得,更分享预习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难易适度,体现层次。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把学生埋在题海里,对预习失去兴趣,也要避免增加家长、老师的负担,因此我们慎重考虑,选择应当完成并且大部分学生有一定能力完成的任务,安排到预习样式中。

成功的真正含义是各自尽展潜能,人人创造最好的自我。从使用的对象上来看,预习样式的使用者是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它只是对学生自学起着导向作用,它是学生预习新课自学能力的不完全检验。因此,预习样式中的第六、七题,是选做题,可以量力而行,或根据课文特点选做。

3. 形式丰富,手脑联盟。我们努力加强预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预习样式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元、趣味,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同时,在内容设置时,我们努力创设实践环节,能闻的则让学生嗅之,能摸的则让学生触之,能做的则让学生动之,能画的则让学生绘之,真正让学生“手脑联盟”,全面提高学生种种自主学习能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人人准备一本预习本,为每一个学生印发预习样式,让学生贴在预习本的第一页。每次的预习作业,就让学生在预习样式的指导下完成。预习本是预习样式的配套用本和必要补充,主要用来记录老师布置的一两道思考题,或者是粘贴、摘录一些相关资料等。在具体的使用中,预习本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

首先,凸显文本特点。

针对每篇课文的文本特点不同,教师还会为预习样式中的第三题“静下心来想一想”设计一两道思考题。学生可以把思考题记录在预习本上。

【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

(1) 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指的是。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请用直线画出文中概括讲明原因的句子。

(2) 课文除了描写艄公,还描写了、、等。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1)切中课文的重难点,将总领新课的教学,意在让学生的关注点与新课教学的重难点“谋而合”,激起学生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题(2)切中文本的写作特色,课前就引起学生的初步思考,为写作方法的习得做铺垫。

其次,尊重学生差异。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预习,教师一般会提前1-2天布置预习任务。学生不必字字落实于笔头,记录在预习本上,只要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即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与品格,都存在着必然的个体差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我们鼓励学优生在完成基本预习任务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预习题,运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学优生可以将自己富有个性的预习亮点记录在预习本上。同时,一些有难度的预习题,我们允许学生出错,也允许个别待优生“开天窗”。这些富有个性的“深究题”“出错题”和“天窗题”,正是教师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两点思考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因此,在预习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牢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时用心,处处用心,努力保持并不断延续学生对预习的兴趣。预习儿歌朗朗上口,预习清单异彩纷呈,预习样式求同存异,从内容到形式,尽量避免重复和单调,机械和乏味。预习的方法,更是变化多端,除了传统的读一读、写一写、圈一圈、画一画,更有唱一唱、演一演、折一折、找一找、上网查一查、采访、询问、观察记录等等。家长、小伙伴和老师对学生预习工作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也是不错的“保鲜剂”。

二、 反馈是不断的强化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是个螺旋上升又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学生完成预习后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学生的预习热情必将会失去。所以,教师必须充分重视预习反馈环节,不断强化预习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预习能力的提升。

(一) 人人评价,多元评价

教师,是学生预习的主要评价者,全面评价学生的预习工作,但绝对不是唯一评价者。我们提倡家长在孩子的预习过程中作出评价,重在评价预习的态度,因为学生大部分预习工作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组内(“自主预习共同体”)同学重在评价同伴的预习方法和预习成果。人人评价,多元评价,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珍惜学生预习获得的个性体验,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 展示成果,以学定教

只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儿童,尊重、赞赏他们,帮助、引导他们,儿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新课之前的早读课,或者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为他们创设分享预习成果的舞台,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教师把学生预习中的所得、所思、所疑,纳入课堂教学,以学定教,这是对学生预习成果最大的尊重。这样,课堂教学和课前预习势必形成良性循环。

预习儿歌,带给学生兴致盎然的预习之初体验;预习清单,督促和帮助学生“完成”预习;预习样式和预习本,引领学生自主“养成”。预习三部曲,不仅展示了一种循序渐进的预习培养形式,更唱响了一种预习培养理念:语文预习,以兴趣为抓手,以“完成”为手段,以“养成”为目的,以反馈为强化,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的机会,给每个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真心实意地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把学会预习作为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来培养,并且以预习为支点来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东敏.课堂: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10).

[4] 朱连云.新课堂实验:预学展示,助学评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1(1).·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样式课文语文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