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任建伟 王向阳 王宇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间接血管重建术对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58例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给予间接血管重建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失, 值得推广。
【关键词】 间接血管重建术;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 发病率高, 而侧支循环是否丰富与功能情况及脑组织缺血的范围、程度等相关[1]。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及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改善患者侧支循环功能对于此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2]。在本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分别给予间接血管重建术和常规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年龄37~70岁, 平均年龄(56.30±8.22)岁。观察组男11例, 女9例;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56.90±8.1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头颅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 了解其脑血管情况, 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给予常规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患者常规扩容、扩血管以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同时, 完善术前准备, 一般在发病1~3 d内手术治疗。间接血管重建术具体方法如下:术前在体表标记颞浅动脉, 做切口时避开上述标记处, 然后常规消毒后逐层切开皮肤和肌肉组织, 游离出带筋膜的颞浅动脉和颞肌, 并且保留颞浅动脉顶支, 然后沿颞外线切开颞肌, 根据患者相应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种类、病情以铣开合适大小的骨窗, 沿脑膜中动脉边缘将硬膜剪开, 再切开无血管硬脑膜, 缝合颞浅动脉周围的筋膜和颞浅动脉顶支, 切开硬脑膜边缘, 在顶侧游离硬膜缘将颞肌固定, 并根据实际情况打开脑沟、侧裂等处蛛网膜, 使颞浅动脉和颞肌通过切开的硬脑膜和脑组织贴敷, 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相应的病情选择保留或去除骨瓣。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中度脑梗死需要保留骨瓣者应将颅骨放置于颞肌外, 并且咬除颅骨与颞肌根部接触处间隙以避免阻碍颞浅动脉血液运转;而对于大面积脑梗死需减压者则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最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等措施。分别在治疗后14 d、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对比。
1. 3 评价指标 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意识水平、面瘫、言语、构音、视功能、感觉以及上-下肢-手肌力、肢体共济失调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3];同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延迟愈合, 1例大面积脑梗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2/19);对照组出现3例言语一过性好转又加重, 2例病情加重发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39),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良好的血管状况是维持脑组织血流正常运转的重要结构, 在主要供血动脉情况不佳时, 侧支循环代偿可对脑缺血具有保护屏障作用, 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影响脑缺血或脑梗死的范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主要因素如下:①侧支血管的数量和开放速度;②侧支循环动脉功能水平的高低;③出现责任动脉闭塞的快慢, 血管直径的大小;④脑组织代谢和耐受储备;⑤患者自身病情。而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 对于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有效建立脑动脉侧支循环, 以帮助保证持续脑灌注[4]。
侧支循环代偿可降低缺血性疾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血管重建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外科手段, 主要有直接血管重建、间接血管重建以及联合式血管重建。直接血管重建主要有颅内外血管搭桥等, 操作技术要求、难度程度要高于间接血管重建。间接血管重建相对操作容易, 手术风险低, 可有效建立颅内-外侧支循环, 对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显著, 更容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后早期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差别不大, 但后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此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有明确效果。与王万卿等[5]研究结果类似。其主要原因为间接血管重建术对患者创伤小, 操作较为简单, 能够建立多条侧支供血血管, 改善临床症状;如果出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占位效应明显, 早期去骨瓣加压能降低颅内压, 有效恢复缺血脑组织血供, 降低病死率。
综上所述, 对于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提高神经功能, 改善预后, 操作相对简单, 手术风险较小,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永巍, 洪波, 杨志刚, 等.平板CT脑血容量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处理中的应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9):392-395.
[2] 王媛, 贾建平, 孙永馨. CT血管造影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0(2):99-103.
[3] 孙文, 刘新峰.神经影像学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血运重建治疗中的作用.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11):860-866.
[4] 陈响亮, 孙文, 殷勤, 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11):853-859.
[5] 王万卿, 任增玺, 李万军, 等.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6):26-27.
[收稿日期: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