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蔡英文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台湾所谓“自主造舰”计划又一次被推上了前台。根据这项在未来20年投入8000亿新台币(合240亿美元)的计划,台湾海军将实现所谓主战舰艇的自主建造,包括“新型两栖船坞运输舰”、“多功能人员运输舰”、“高效能舰艇后续量产案”、“潜舰国造案”、“两栖直升机船坞运输舰”、“新一代飞弹巡防舰”、“新型救难舰”、“快速布雷艇”、“新型海洋测量舰”、“新一代主战舰”、“新式港勤拖船”和“陆战队特战装备”等12个规划案。其中,又以所谓建造4-6艘排水量6000~8000吨级的“神盾”舰最为令人瞩目。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
从20多年前“成功级”最后一艘“田单”舰的“小神盾”规划至今,台湾海军已经不知道几次提出拥有“宙斯盾”战舰。而这一次的“自主造舰”看起来是台军距离“宙斯盾”舰最近的一次。不过纵观台湾几十年来的舰艇工业史,很显然这一次的造舰之路还将会是困难重重。
台湾的军用造船工业早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就已经初步发展起来。然而在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台湾却几乎迅速地把自主造舰的事情忘个一干二净——美国在台湾驻军,并给台军送来了大批军事援助,一时间台军的舰艇多到用不完,不仅不用琢磨自造,连送来的美援里,舰况不好的舰艇也阔气地直接报废处理。
好景不长,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台军开始面临舰艇数量不足的困境。由于美国限制台军两栖舰艇的数量,不给台军提供新的登陆舰,而台军装备的大中型登陆舰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不堪使用。台湾不得已对这些老船实施了所谓“新美”计划,保留舰上机器设备,重建船壳以延长寿命。上世纪70年代引进美制阳字号驱逐舰后,也曾实行所谓“复阳”计划,对这些舰艇的结构进行更新。虽然这些更新在规模上堪比重建,台军也在这一时期自建了一些小型登陆艇,但台军依然没有自行设计的能力和经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阳字号驱逐舰进行改进时,台湾才在“武进”系列的改造中初步实践了舰面武器的设计安排。
不过到了80年代,台湾在美国指导下建造的“成功”级护卫舰,又回到了美国一手包办设计的状态,只有船体建造由台湾完成。即便如此,舰上的几乎所有主要武器和电子设备依然全套引进自国外,台湾没有自制能力。
“成功”级之后十多年,台湾在自造水面舰艇上除了失败的“锦江”级导弹艇和更失败的“光华六号”导弹艇外,就是“沱江”级的设计建造。虽然排水量只有500多吨,但这已经是台湾自己研制的最大吨位的作战舰艇了。
台湾自行设计建造的舰艇一向问题多多。2015年的阅舰式中,排水量200多吨的“光华六号”导弹艇在二级海况以下的平静海面上航行就发生了严重的横摇和埋首,适航性令人咋舌;“锦江”级则因为设计动力选择失误导致“快艇”的航速跟不上其主力的护卫舰;“沱江”舰则不仅在试航中发生问题,其介乎于导弹艇和护卫舰之间不伦不类的定位也印证着台湾造船整体舰艇设计思维的匮乏。
如今准备上马的排水量6000~8000吨的“神盾”舰不仅结构空前复杂,在设计上也缺乏国外型号参考。从目前台湾公布的所谓初步设想中就可见一斑:高耸狭窄的桅杆上设置的四面相控阵雷达不仅表明他们在控制舰艇重心和稳定性上一贯的低劣表现,还表明他们从未有过布置多面相控阵雷达和散热系统的经验;在舰桥内密布的垂直发射系统和反舰导弹除了进一步恶化稳定性外,还挤占了本来就有限的舰内空间。加上舰上几乎所有武器还要仰赖引进,最后的研制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自主造舰”是台湾海军长期宣称的基本口号,然而可惜的是,时至今天,我们看到台湾所谓自行生产背后隐藏的潜台词,依然是“引进美援”四个大字。(作者系《观察者》网军事频道总监)
从这一点上看,最近的这股“双航母”热情,更像是媒体刻意炒作的概念,而不是美国海军真心想做出的改变。毕竟“里根”号来亚太是刚刚完成保养,而“斯坦尼斯”号已经在南中国海执行了几个月的任务了,距离其回国时间为时不远。而两舰最终形成的编队,更多则只是让杂志报道更诱人的摆拍。(作者系《观察者》网军事频道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