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利军 刘宜轩
〔摘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离不开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在“五通”战略基础上合作具有深远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中亚格局演变及美国、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发展战略的影响;通道能力不足,交通网络结构失调;交易风险加大,官僚主义的不利影响;缺乏市场需求,缺乏完善的制度;多种文化力量的冲突,“中国威胁论”、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影响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多边思维处理大国关系,以多边合作处理中亚关系,深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便利化,开展文化合作,推动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寻求国际合作,打击民族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通”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4-0106-07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倡议中亚各国与中国合作来共同建设,即从中国开始沿着古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和地区,横跨亚欧大陆,建设一个以丰厚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中东局势不稳,中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则显得尤为重要。同年,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五通”战略,即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希望通过“五通”战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又快又好地建设。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认为以“五通”战略作为切入点,来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很有必要。
一、基于政治沟通和道路联通遇到的问题
政治沟通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要的保障环节,道路联通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领域,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这两个方面在中亚都遇到了问题。
(一) 基于政治沟通遇到的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继续推进和中亚五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增强彼此的政治互信,困扰中国与中亚关系的边界问题在21世纪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然而,中国在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时,政治领域面对的困难也是存在的。在政治沟通方面,不得不考虑中亚格局演变、美国在中亚“和平演变”战略、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利益的冲突等方面的因素。
1.中亚格局演变。自从中亚五国先后脱离苏联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后,领土、军事、民族问题的解决引来第三方力量的介入,拉开了中亚格局演变的序幕。总体来看,中亚格局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1994年间因苏联解体而形成权力真空期;1994年~2000年间美俄博弈,中国参与;2001年以来,从美国占优势到中美俄三足鼎立。现在的中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方势力在此博弈,除了中美俄三国外,西欧、日本等都想在中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争取本国利益。而中亚各国本身由于自身军事实力的薄弱,需要借助别国力量去应对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对政权的冲突,也促成了这一现象产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中亚各国从未公开反对各个大国提出的任何一个区域经济或者军事合作计划和项目,并且还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积极性,但仔细分析,都有所保留或有倾向性,如哈萨克斯坦更加热衷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乌兹别克斯坦则更倾向于与美国进行合作。其主要原因在于中亚国家对主权的重视、多边平衡外交战略、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边境冲突等。
2.美国在中亚“和平演变”战略布局造成的影响。在苏联被分解后,哈萨克斯坦得到了其超过7.5%的核武器力量,鉴于这有可能对美国安全构成隐患,美国积极与刚独立的中亚国家沟通,争取实现中亚地区无核化的目标,所以美国成为了较早承认中亚各国拥有各自主权的国家之一。为了引导中亚地区的五国走向民主政治,美国还在当地建立了部分非政府组织,如索罗斯基金会、自由之屋等,这些机构与一些在五国成立之初想要夺取政权的政治势力相互勾结,发展迅速。1997年北约东扩外交障碍的消除使美国更有足够的理由和精力加强对中亚事务的介入。2000年美国提出了一项“中亚边界安全倡议”,为中亚各国提供军事援助用来打击恐怖主义,从而进一步推动中亚政治民主化进程。在“9·11”发生后,美国的战略重心转为反恐战争,而中亚成为这个战略的重要支点,美国也由对中亚的远观而变成了直接介入,巩固美军在中亚的长期存在成为美国中亚战略的重要目标。同时,美国一直追求在中亚各国推行政治民主化改变,推行“和平演变”,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美国政府资助或领导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分布极广,遍布各个中亚国家,它们根据美国的政治利益需求,利用中亚五国经济发展落后,宗教民族冲突矛盾严重,政府贪污腐败等攻击当局统治,甚至引起暴力混乱,如2004年在乌克兰、2005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橙色革命”和“郁金香革命”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这种政治渗透带来的社会动乱和引起的宗教冲突不仅对我国边疆省份造成一定的混乱与冲击,还为一些反华势力挑拨我国与中亚五国关系提供便利,不利于我国与中亚五国政治上的友好交流与沟通。
3.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的政治利益冲突。俄罗斯在外交方面始终将独联体国家作为发展的首选方位,其中中亚五国更是俄对外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在重大国际事项中独联体与俄罗斯站在了同一战线上,而且独联体国家也成为了俄罗斯南方的武装保护区及通过波斯湾以及印度洋的重要走廊 〔1 〕。普京再任总统以来,对中亚伙伴重新定位。虽然他从未明确表示,但是从其发言以及政府的立场,我们可以知道,哈萨克斯坦是俄在中亚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是“重要伙伴”,土库曼斯坦是“可以合作的伙伴”,而乌兹别克斯坦被认作是其“立场不定的伙伴”。俄不允许中亚出现反俄政权,同时大力发展区域一体化,尤其是俄、白、哈三国统一经济空间(未来是欧亚经济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俄罗斯政府通过提高投资力度和阻隔市场与外界的联系促使中亚各国不得不在俄罗斯的框架下发展,进而稳固了俄政府在中亚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中国同样将中亚各国视为亚欧一体化的桥梁,那么中俄将会为各自的利益在此区域内展开激烈竞争。所以中国要想和中亚五国政治上实现友好往来,更有力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否推动俄罗斯积极参与进来,是十分必要的,而要想实现这个战略目的,需要有大智慧。
(二)基于道路联通遇到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亚与中国口岸贸易过货量呈现递增趋势(见表1),表明双方贸易合作发展迅速,同时也说明了交通基础建设的逐渐完善。虽然中国与中亚区域各国在交通运输的基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对运输量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并且在基础建设领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实现道路联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1.基础设施仍显薄弱,通道能力不能满足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主要依靠太平洋沿岸的港口来完成,而中国与中亚各国间基本上只有公路运输,相对于海运,公路运输的成本将会增加十倍之多 〔2 〕。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中国的边境城市与哈萨克斯坦通过铁路运送的货物一般都要经过换车皮和换车轮等方法转运。但是这种做法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占用较多的土地来进行换装,还会增加购买更多装备以适应各类货物的成本。此外,当出现运输物品种类变换或者某一种商品大量囤积时,换装的设备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此时铁路运输就会发生货物滞留的现象。公路运输的问题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商口岸小规模的设施,在遇到货运高峰时过境受到影响,过关车辆时常会花费较长的时间等待通关;二是中亚地区的公路常年较少维护,造成道路路面行驶不安全,运输的效率较低。航空运输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缺乏与中亚各国通航的大型机场,并且很多航线需要通过别国的机场进行转机,直接影响了中国与中亚之间货物与人员的快速流通。
2.交通网络结构先天失调,不适应区域合作及对外发展的需要。苏联时期,中亚和周边国家由于经济高度集中,交通联系也非常紧密。而从冷战开始后,中亚地区就逐步丧失了与周围国家的交通联系,渐渐被孤立起来。中亚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要促使其开发通向出海口的运输通道。但中亚各国以往的交通网络是以贯穿南北和里海方位的通道为主,将莫斯科作为中心节点向外发射进行构造的。此外,中亚地区的交通在向东方发展时,途经中国而通往太平洋的道路在霍尔果斯及吐尔尕特两个口岸被开放前一直处于堵塞的状况,而且向南通向印度洋的交通基本不存在。很明显,现存的交通网络会对中亚各国向外输出自身的优势资源时造成阻碍,更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3.经济互补导致运输品类差异,东西向运量悬殊较大。中亚地区作为世界为数较少的资源密集地带,其油、气、炭、铁矿石和一些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在全球范围内排名靠前,例如塔吉克斯坦,拥有超过400种的矿藏资源 〔3 〕。可是受到工业发展缓慢的限制,各种资源无法通过加工来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多资源是以原材料或者通过较低级加工后的产品进行贸易,因而中亚国家的产品拥有较为可观的货运量。另一个方面,由于经历了多年工业发展,中国境内的产品加工业较为成熟,因此中国主要向中亚各国运输的商品为轻纺以及机电等工业制成品,这样对货运量的要求较低。各自的地域优势造成了两个地区间商品贸易的差异较大,货运两端输出不平衡,中亚地区输出的货运量要远大于中国输出产品的货运量,这对双方口岸的边检、换车等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贸易的效率。
4.与别国利益冲突对道路联通的不利影响。在逐步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中国开始向中亚地区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除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欢迎之外,还有相邻诸国的不安和排挤 〔4 〕。中方主导的中吉乌铁路工程被俄罗斯主持的俄哈吉塔铁路工程所替代说明了中国在中亚的发展受到了排挤,成为别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典型范例。2012年4月17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订了共同构建中吉乌铁路的合作备忘录,而同年8月3日俄罗斯的网站就有文章认为中吉乌铁路建设是中国向中亚扩张的信号,严重威胁到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固有影响力。而且这条横跨三国的铁路将会摒弃苏联时期原有的建设标准,转而采用新型的欧标建造,俄罗斯的诸多专家认为,此举将会扩大独联体国家范围内的交通网络,进而对俄罗斯的外交产生不利影响,破坏俄罗斯在中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此外,俄军方通过估算认定这条铁路将会让来自中国的军队在短短三个小时之内进入中亚,严重威胁到独联体国家甚至俄罗斯的国防安全。从俄罗斯以及中亚周边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吉乌铁路的建成将会对这些国家构成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利益的损害。受此影响,次年3月,虽然中方按期完成了该铁路可行性方案的相关报告,在交付于吉方时却未被采用。而在两个月后的独联体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提出的俄哈吉塔铁路方案却得到了吉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从此中吉乌铁路计划被俄哈吉塔铁路所取代。这无疑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想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势必要面对国家利益冲突带来的博弈,想要摆脱俄罗斯等国的影响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比较困难的。我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国铁路时,应当注意西伯利亚铁路和北极航道的运输功能。尽管俄罗斯境内的这两条通道在运输上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但相比之下却拥有安全性和过关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这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道路联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与困难。
二、基于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遇到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日益深入,但贸易过程中仍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双方的贸易畅通,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一)基于贸易畅通遇到的问题
1.交易风险加大,商品结构有待优化。2000年之后,中国和中亚五国在贸易领域内的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5%,明显高于中国外贸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在部分年份内中国对哈、乌等国双边贸易的增速达到了八倍之多。2012年,中国和中亚的贸易额达到近46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较2001年增长了24倍和43倍,超出了以往水平。但是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最近几年内虽然中国仍旧在中亚各国的出口名单中排名前列,但是受到了欧洲诸国的挑战,与此同时,中亚地区却逐步成为了中国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来源区域,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提高了贸易风险,严重影响了双方在贸易方面的稳定发展。此外,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商品结构日渐呈现出非对称性的现象,双方的贸易内容主要包括资源以及一些未深加工的初级产品,缺乏富含资本和技术性质的商品,因而制约着双方的贸易往来。于是,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中,难免会发生中亚各国间的贸易竞争,甚至发生摩擦乃至冲突,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贸易畅通的实现 〔5 〕。
2.腐败的官僚主义对贸易畅通的不利影响。苏联时期纷杂的政府权力机构对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在经济活动中造成了诸多不便。前苏联的政治体之中,中央政府拥有着至高的权力,各个共和国政府受其直接管制,而独立后的中亚各国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赋予自身政府机构以真正的实权。除此之外,由于前苏联的政府结构中下级可以越级向中央直接负责,这样使得夹在中间的部分机构成为摆设,对权力的实施和下放机制造成混乱,一些政策的实行也受到阻碍。这些执行权力的不通畅都给现在的中亚与中国的贸易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这些因素造成了中亚现在的官僚主义盛行,具体表现在制度规章不完善,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同时腐败现象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贸易效率,相关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阻挠,收取各种不合理名目的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投资者在中亚投资的信心,不利于实现贸易畅通。
(二)基于货币流通遇到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的持续增强,周围诸国逐渐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人民币周边化的现象,但是受到地缘因素、市场需求以及不完善的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人民币在中亚各国间的接受程度仍然偏低,不利于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广泛流通。
1.地缘因素。由于中亚地区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除了相邻的少数几个国家外基本与外界隔绝,因此在经济实力、贸易实力和金融体制等方面与中国存有较多的差异之处,因而很难实现较为统一的贸易规定和货币选择。另外,由于一些国家在政治领域的不稳定性,经济和贸易政策不能够被持久地实施,并且容易出现缺乏规范性、透明性的政策,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贸易领域,尤其是货币结算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人民币无法在中亚地区得到有效的流通。
2.缺乏市场需求。目前来看,中亚各国与中国之间没有形成外汇兑换机制,人民币在这些国家无法自由兑换,因此在双边贸易时对结算货币的选择造成困难,人民币不被大多数的外方企业所接受,缺乏境外市场的认可,无法作为稳定的结算货币出现在即将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这样就对人民币在区域内的流通形成障碍 〔6 〕。在贸易层面,由于中亚地区向中国出口的大多数是稀缺型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又是中国企业在生产和制造时的必需品,因此在双边贸易中外方企业处于选择贸易结算货币的主导一方,而且外方企业考虑到为了能够与更多国家进行贸易,一般会选择美元作为双方贸易的结算货币,这样人民币就失去了向中亚地区流通的机会,中方企业还要承受美元在国际市场的汇兑风险。因此,在贸易方面人民币在中亚市场缺乏强烈需求。
3.缺乏完善的制度。在贸易和金融领域,无论是中国和中亚地区都未能达到拥有完善机制的程度,而双方在这两个领域内的政策制度更是承受了较大的考验。双方至今没有建立完善的双向信息流通渠道,无法在贸易层面和金融层面进行有效的交流,而人民币也无法在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畅通地流动。这样一来,人民币将极难进入中亚地区进行深度贸易和金融交易,而是仅仅通过少量现金方式进出中亚地区,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企业在中亚的经济活动。此外,由于缺乏人民币流通的官方统计,银行无法进行人民币的清算业务,人民币跨境流入和流出的数额主要通过估算来完成,这样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在中亚地区流通的政策制定机制的难度。
三、基于民心相通遇到的问题
两国之交在于民,民心相通无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面对中亚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宗教极端主义冲突,再加上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要想实现民心相通注定需要中国付出更多努力。
1.多种文化力量冲突下的中亚地缘文化影响。中亚地区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关键纽带,因此在历史上经受了两端悠久文化的长久冲击,在亚欧古老文明的发展中缓缓前行,但是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持久的传统文化 〔7 〕。总体来讲,中亚地区文化经历了四大巨变:语言上,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到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人种结构上,从欧罗巴人种逐步发展成为欧罗巴-蒙古人种;宗教信仰上,从佛教、袄教、摩尼教和景教等民族宗教到伊斯兰教;民族上,从多民族融合体到穆斯林民族。这样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中亚现在特殊的文化现象,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缺少认同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想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无疑要面对复杂环境,中亚各国由于文化背景间的差异,一体化概念的淡薄,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民族冲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增添了许多困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需要我国制定不同的文化交流战略,推进民心相通在如此复杂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谓任重而道远。
2.“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尽管中国与中亚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期的反华宣传、中国政策失误等各种因素,部分中亚国家仍然存在着反华、恐华的社会心理,部分政客竭力反对与中国交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部分强国的恐慌,唯恐影响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制约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说法的根源来自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逐步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中国复兴”以及“强国战略”等被提上台面,甚至有学者提出中国这种高速发展的道路比西方途径更为行之有效,中国将取而代之欧美国家的地位,建立霸权主义。这种说法尤其对中国周边国家影响很大,担心有一天在经济领域受到中国的统治,甚至干涉其内政和领土安全问题。因此,在有些反华势力的鼓动渲染以及一些亲美或亲俄势力的引导下,部分民众对于中国在中亚的发展是抱有一定警惕心的。在中亚,中国目前主要的任务有三:一是加强双方军事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中国边境主要是新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二是加强双方经济合作,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能源紧缺问题;三是通过经济合作,增加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更好地在国际事务中维护本国利益。在中亚的部分民众看来,军事上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威胁了自己国家的领土安全,经济上的合作在高层看来是更有助于本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就业,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可在部分民众眼中,中国企业在本国的快速发展,挤压了本土企业,使本土的生产商无法生存;加上一些文化上的冲突,中国企业在中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暴力攻击。民众对于中国在中亚发展抱有的警惕心理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提出的民心相通无疑有很大影响。
3.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影响。在中亚区域内,伊斯兰教发展至今已长达千年之久,而近些年里,在西亚、南亚等地区伊斯兰教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中亚各国受到新时期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影响,不仅新建了很多清真寺庙,还加强了教众对伊斯兰教的依赖。中亚地区的人们开始追捧伊斯兰教的教规,戴面纱、留胡蓄须、按时做礼拜的情形开始增多,就连网上关于教义的讨论也开始增加。这股思潮的发展虽然为普通百姓带来福音,但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宗教极端势力同时开始滋生,极端势力利用思潮篡改教义来蒙蔽普通教众的眼睛,诱导更多的普通人加入恶势力。另外,在中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十分猖獗,由宗教信仰引发的极端主义势力在中亚地区制造了大量的恐怖袭击活动,对境内民众不仅造成身体、财产上的损害,而且精神层面也遭受了打击 〔8 〕。中亚地区的宗教恶势力与基地组织等恐怖势力的特点不同,其活动方式更为简单、更为传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恐怖组织拥有更为严密的组织结构,所实施的恐怖活动较为周密、人员较为服从命令,因此活动的成功率较高,而且活动造成的损失也越发严重;其次是这些恐怖组织积极与外界贩毒机构联系,在同一利益的驱动下形成统一的资金链,使得活动资金来源充足;最后是恐怖组织视国家暴力机关于不顾,藐视国家安全部分的权势,直接向军警等国防和安全部门发动大规模的袭击。依照这三个主要特点,中亚地区的恐怖组织主要影响到中亚国家的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国家的经济活动造成阻碍,影响地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速度。频发的恐怖袭击使中亚各国政府不得不拿出相当可观的资金来防卫国家安全,用于国际经济发展的资金相对减少,从而延缓了经济发展和复苏的速度。二是挑起地区国家间的矛盾纠纷。由于部分恐怖组织在一些国家进行相互流窜,引起这些国家相互的猜疑和误解,对各国的反恐联盟造成打击,同时对于中国边境安全也造成了威胁。一些疆独分子正是以中亚为根据地,不断威胁着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民众对疆独分子的痛恨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中亚的感观,为双方间的民心相通造成一定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一)以多边思维处理大国关系。综合来讲,俄美中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在中亚展开竞争,其中一方可能在短期内因为某个问题在中亚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但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受到另外两方的制衡,所以为了稳定中亚局势,更好地维护中国在当地的政治利益,推动与中亚五国的政治沟通,中国需要通过多边方式处理大国关系。首先,同美俄两国要做好沟通协商关系,明确彼此在中亚的相关利益,避免出现因为对局势的错判而导致某一方采取行动后侵犯了另外两方的核心利益,从而导致局势紧张。其次,在对美俄交流中要抓住双方的共同利益,谋求共同发展,中俄目前是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许多国际问题上也持有相近的立场,且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双方彼此建立了政治互信,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俄视中亚为后花园,不愿意看到中亚各国在政治上倾向任何其他国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其底线,在不影响中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中亚的政治交流;中美之间目前是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相对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中美之间既存在分歧与竞争,也存在交流与合作,因此中国在与美国交流中要把握求同存异的原则,譬如在一些反恐行动上,双方可以展开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展开协作。总之,要平衡各方在中亚的影响,追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从而更好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得到国际社会政治上的认同。
(二)以多边合作处理中亚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到中亚五国等数个国家,如果单单凭借一己之力去解决或者通过某个国家去消除往往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要加强与中亚五国的共同协作,减少摩擦,这样更有利于中亚五国互相建立政治互信。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既明确了合作范围又加深了双方合作的深度,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去协调各方的行动。中国应当合理利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合作机制,加深与组织内部的中亚国家的联系,寻求共同的利益目标,勾勒出深度合作下各方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中国不仅要在经贸、金融方面与中亚各国加强合作,还要在国防、反恐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援,这样才能多角度、深层次地与中亚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打下牢固基础。
(三)深化经济合作领域。目前中国与中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能源进口方面,诚然,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能源需要缺口很大,然而中国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和中亚进行能源贸易,更重要的是深化经济合作领域,要考虑到对当地的影响,切身融入到当地的福利体系中,让中亚人民能体会到中国企业对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作为全球经济较为落后的资源性大国,中亚各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发展速度以及完善金融市场等要求,因此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中国应当为中亚五国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经济水平。而且作为全球经济增速第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完全可以将自身发展的经验传授于中亚各国,为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路线。此外,中国可以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向中亚国家提供西方鞭长莫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建设,尤其是现今热门的中国高铁技术,在航空领域增建机场、增开航线,以帮助中亚地区实现人员和货物的快速流动;在农业领域推广高科技的农产品种植技术,例如超级稻的种植,提高单位面积内的产量,减少中亚地区的饥民数量,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在工业方面,加强中国企业和中亚各国企业的商业联系,增加双方合作的企业项目,提高中亚地区的加工业水平,摆脱单一依靠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完成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予人帮助之时,中国企业也能从中得到实惠,企业将得到新的发展契机,继续在中亚地区拓展自己的业务,同时将自己的品牌打入中亚这个新兴市场,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因此,深度的经济合作对中国和中亚各国来说是双赢的,而且能够促进双方在其他领域内,包括反恐等领域的深入合作。
(四)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便利化。通过颁布政策和建立制度为中国-中亚区域的经贸发展提供便利,可以有效促进共同发展。有效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能够创造出符合中国和中亚地区特点的新型发展机制,例如开发上合组织线上电商平台,推动区域内产品贸易新局面的形成,通过加快商品流动和减少商品成本来提高中小企业的销售水平。在贸易结算方面积极推进上合组织区域内跨境本币结算,将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扩至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区域内增设人民币清算行,保证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完全自由兑换。同时在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中亚区域为中心的关税同盟,通过降低并逐步取消关税来提高双边贸易的发展,最终形成区域型自由贸易区。在金融发展方面,中亚各国政府已经从金融危机中深刻意识到健全自身金融体系的重要性,而在区域内摆脱以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建立本币为中心的货币制度将有效降低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中国应当携手中亚各国深化金融体系尤其是货币体系的改革来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总之,中国应当有效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完成与中亚各国在经济层面的对接,不仅可以帮助中亚地区提高经济整体水平,还能创造出区域性的深度合作机制,并且在此机制下完成区域性的经济跨越,使区域整体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9 〕。
(五)开展文化合作,推动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现阶段,文化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畅通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可以通过举办中亚文化节等方式实现中亚文化的推广,并利用因特网开设文化网站等方式加强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另外可以在对方设立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之类的语言文化合作机构,通过语言、习俗、传统中医的介绍实现文化的传播。同时中国可以鼓励在中亚的中资企业增加文化投入,加强文化产业在中亚国家之间的发展,推广本国文化,以此来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增强双方的文化认同感,这样能够促进双方民众互相认同,有利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建设。
(六)寻求国际合作,打击民族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中亚地区受到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民族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为了应对这些威胁,中亚各国积极与国际组织以及多个国家合作来铲除这些危害根源。恐怖主义并不是某一个国家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应该通过国际间的通力合作以清除对国家、对人民的威胁。联合国每年都会向恶势力强盛的区域派遣维和部队来保证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诸国都对世界上恐怖主义猖獗的地区采取了安全行动。中国也不例外,先后向非洲、西亚等地区派出维和部队来响应全球人民对和平的呼唤,而对于中亚地区,与之相邻的新疆存在着威胁中国人民安全的东突组织,东突分子经常利用新疆广阔的边疆向中亚地区流窜,并且与中亚地区的恐怖组织武装合作,对中国和中亚两地居民都造成威胁,而因为国土边界主权的原因,中国和中亚各国政府以及军方无法根除这些毒瘤。因此,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下,中国和中亚各国应当携手应对来自民族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推动反恐行动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利用合作的军事演习来培养反恐默契,打压恐怖组织的嚣张气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一个更好更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MAMBETALIEVA ASEL.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Central Asia: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D〕.山东大学,2012.
〔2〕阿密娜.Chinas Relations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D〕.浙江大学,2013.
〔3〕Farkhod K.RAHIMOV,Yunus M. MAMADJONOV.Mineral Resource Potential of Tajikistan: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5(2).
〔4〕Mustafina Assem.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在中亚:安全和经济一体化〔D〕.浙江大学,2015.
〔5〕保建云.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6〕朱永福.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区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李 超,曾向红.试析文化因素对中亚一体化的影响〔J〕.俄罗斯研究,2014(2).
〔8〕Xu Tao.An Assessment of Future Patterns of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J〕.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7(6).
〔9〕郑志来.“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