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灿然,陈恺林,刘 洋,杨 坚,陈丽妮,蔡 玲,张鹏程,汪万祥(.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湖南 益阳 400;.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05;.益阳市欧江岔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湖南 益阳 404)
湘北提引灌区双季稻“减氮增苗”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蔡灿然1,陈恺林2,刘 洋2,杨 坚2,陈丽妮1,蔡 玲3,张鹏程1,汪万祥1
(1.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湖南 益阳 413002;2.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3.益阳市欧江岔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湖南 益阳 413042)
摘 要:依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5年在湘北提引灌区开展双季优质稻“减氮增苗”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结果表明:“减氮增苗”的杂交早稻、常规早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7.9%、6.3%;“减氮增苗”的杂交晚稻、优质常规晚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6.2%、4.9%,增产效果明显,且优质常规稻在“减氮增苗”技术下的增产效果与杂交稻差异不明显。综合其他因素考虑,认为优质常规稻的“减氮增苗”应是今后重点推广的丰产增效模式。
关键词:优质稻;减氮增苗;丰产栽培;集成与示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及化肥消费国,其中水稻氮肥用量约占氮肥总消费量的24%左右,但我国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仅30%~35%[1],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氮肥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板结、面源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生态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水稻生产中,高投入高成本(高氮-高产)的生产模式比较普遍,不利于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两减”行动的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成为今后水稻生产的重点研究方向。但是,单纯减少氮肥用量将会带来一定的减产风险。研究表明,增加抛栽苗数是抛秧轻简栽培体系中调节高产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增加有效穗来构建高产群体,能有效弥补减氮所导致的产量损失[2]。因此,课题组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全国倡导“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以杂交稻为对照,选用优质常规稻,以增苗为途径,以减氮丰产为目标推行“减氮增苗”技术,并在湘北提引灌区进行了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以期为推动“两减行动”、“提质增效”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科技支撑。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示范地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以笔架山乡为中心,向兰溪、八字哨、欧江岔、牌口、泉交河镇辐射示范推广。试验地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地区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6.9℃,年无霜期272 d,年日照1 553.7 h,太阳辐射总量434.20 kJ/小时,年雨量1 432.8 mm。
1.2 推广品种
早稻以杂交稻株两优819、陵两优211、株两优211为对照,常规稻为中早39、中嘉早17、湘早籼45号;晚稻以杂交稻晶两优华占、玖两优47、玖两优黄华占为对照,常规稻为湘晚籼17号、农香18、湘晚籼12号。
1.3 田间对比试验设计
早晚稻各选6块田,其中杂交稻、常规稻各种3块田,每块田平均分开,中间做埂覆膜,一份用于减氮增苗模式,另一份用于常规模式(作对照)。
减氮增苗模式:氮素水平早稻常规稻120 kg/hm2、早稻杂交稻135 kg/hm2、晚稻常规稻135 kg/hm2、晚稻杂交稻150 kg/hm2;水稻种植密度:早稻常规稻42万蔸/hm2、早稻杂交稻37.5万蔸/hm2、晚稻常规稻39万蔸/hm2、晚稻杂交稻36万蔸/hm2。
常规模式:氮素水平早稻常规稻150 kg/hm2、早稻杂交稻165 kg/hm2、晚稻常规稻165 kg/hm2、晚稻杂交稻180 kg/hm2;种植密度早稻常规稻31.5万蔸/ hm2、早稻杂交稻27万蔸/hm2、晚稻常规稻30.0万蔸/ hm2、晚稻杂交稻 25.5万蔸/hm2。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同一般丰产田。
1.4 田间管理
1.4.1 育秧管理 育好秧苗是增苗的重要环节,早晚稻均采用软盘育秧,可以提高秧苗素质及成秧率,促进秧苗快速分蘖,从而达到有效调控抛秧密度和增加基本苗的目的。(1)种子消毒。用200倍强氯精或者咪鲜胺浸种消毒,杀灭附着在种子上的绝大部分病菌,特别是恶苗病。(2)催芽播种。为提高成秧率,有效防止烂秧,早晚稻均采用催芽播种,不播哑谷。将催芽器温度设定在32℃,注意加水,一般经18 h左右,稻谷就可破胸整齐,不会出现传统催芽方法易出现的滑壳和烧桶现象。(3)拌好种子包衣。为防止早稻烂种烂秧,以及培育晚稻多分蘖矮壮秧苗,应使用早、晚稻专用旱育保姆包衣,用量约0.15~0.2 kg/kg种子。(4)适当加大用种量,提高播种质量。常规稻用种量90~105 kg/hm2,杂交稻用种量30~45 kg/hm2,实现以苗代蘖和以苗代肥,增加主穗成穗率,308孔秧盘1 500~1 650个/hm2,同时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
1.4.2 分段施肥、前氮后移增肥效 针对不同地力搭配不同的基肥、蘖肥、穗肥比例。研究表明,基础地力越高,等氮条件下的肥料利用率越低[3]。因此,高产田的施肥量可以适当减施10%左右,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且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的基肥︰蘖肥︰穗肥可分别按4︰3︰3、5︰3︰2、6︰3︰1的比例进行。基肥一般施水稻专用复合肥(N︰P2O5︰K2O=15︰15 ︰15);追肥宜早施轻施,以减少无效分蘖发生;孕穗二期至三期是施穗肥的最佳时期,但应根据叶片退色情况而定,早退多施、晚退少施、不退不施,以促进后发分蘖成穗和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依据土壤肥力、田间叶片褪色情况、天气等综合因素,来确定穗肥的具体施用时期和施用量。
1.4.3 间歇灌溉增粒重 返青期间,田面保持1.5~2.0 cm水层,促进生根;分蘖初期至分蘖盛期田面水层应不低于2 cm;最高苗期应及时断水,晒田控孽,使叶色由深转淡,白根露泥,脚踩田面不现印为宜,一般晒田7~10 d;拔节至抽穗扬花期,采用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每间隔4~6 d灌一次水,视天气及田间具体情况而定,田间水层为5~6 cm;抽穗扬花期,田面水层不低于2 cm;灌浆期至成熟期,灌跑马水,以增强根系活力,延缓植株衰老,延长光合有效期,增加千粒重。
1.4.4 病虫草害统防统治 分蘖末期至孕穗期施康宽150 g/hm2、70%吡蚜酮120 g/hm2及井冈霉素水剂600 mL/hm2,对水450 kg综合防治二化螟、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稻飞虱爆发年份,加施5%井冈霉素水剂10.5 L/hm2,均匀兑沙300 kg在稻飞虱爆发田块选择晴朗无露水天气追防一次。早晚稻分蘖初期施用12%抛禾好1 000 g/ hm2与追肥尿素均匀混合混撒,以除掉田间鸭舌草等杂草;抛秧20 d后,用5%稻杰悬浮剂600 mL/hm2+10%千金乳油600 mL/hm2防除残留稗草、千金子等杂草。
2.1 减氮增苗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各示范乡镇根据种植水稻品种的不同类型和不同乡镇土壤肥力分布情况分别确定示范的施氮量和基本苗,早稻施氮量从常规的150~165 kg/hm2减少到120~135 kg/hm2,依次减氮18.2%~20%,晚稻施氮量从165~180 kg/hm2减少到135~150 kg/hm2,依次减氮16.7%~18.2%;早稻基本苗数从常规的112.5万~135万苗/hm2增加到165万~202.5万苗/hm2,依次增苗46.7%~50%,晚稻基本苗数从常规的90万~105万苗/hm2增加到112.5万~142.5万苗/hm2,依次增苗25.0%~35.7%。
由表1可知,与常规模式相比,“减氮增苗”模式的有效穗均呈增加趋势,早稻常规稻增加了28.5万~48万穗/hm2,晚稻常规稻增加了34.5万~43.5万穗/hm2,早稻杂交稻增加了31.5万~45.0万穗/hm2,晚稻杂交稻增加了27.0万~33.0万穗/hm2;总的来看,早稻有效穗平均增加了37.5万穗/hm2,晚稻有效穗平均增加了34.5万穗/hm2。除中嘉早17外,其他品种在“减氮增苗”模式下每穗粒数减少了0.8~13.0粒,平均减少了5.6%,以中早39的每穗粒数减少最多,减少了13.0粒,以湘晚籼17号减少最少,只减少了0.5粒。各品种的结实率有增有减。由此可知,“减氮增苗”主要对有效穗和每穗粒数产生影响。
表1 早晚稻“减氮增苗”的经济性状与产量表现
2.2 减氮增苗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从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来看,早稻“减氮增苗”模式下株两优819、陵两优211、株两优211、中早39和湘早籼45号分别增产6.8%、8.1%、8.9%、7.5%、5.5%和5.7%,以株两优211增产幅度较大;晚稻“减氮增苗”模式下晶两优华占、玖两优47、玖两优黄华占、湘晚籼17号、农香18和湘晚籼12号分别增产7.7%、5.8%、4.8%、5.6%、3.9%和5.3%,以晶两优华占增产幅度较大。
由表2可知,“减氮增苗”模式的产量较常规模式平均增产6.3%。其中,早稻增产7.10%,晚稻增产5.55%,表明早稻的增产效果较晚稻更显著;而“减氮增苗”模式下杂交稻和常规稻分别平均增产7.05% 和5.60%,说明杂交稻比常规稻的增产效果更明显。
示范结果表明:“减氮增苗”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构建更合理的高产群体来确保高产丰产,与常规模式相比,早稻、晚稻平均有效穗分别增加了37.5万和34.5万穗/hm2,各品种平均增产6.4%,其中早稻、晚稻分别增产7.10%和5.55%,杂交稻、常规稻分别增产7.05%和5.60%,说明早稻的增产效果较晚稻更显著,杂交稻的增产效果比常规稻更明显,但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减氮增苗”技术有利于实现水稻单产的进一步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增加基本、提高有效穗,是减少化肥用量、确保水稻丰产稳产的直接有效途径。“减氮增苗”是一种通过增加基本苗来弥补减氮造成的产量损失的丰产轻减栽培技术。前人在密度与氮肥用量互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以氮肥用量和密度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如“强化栽培”、“三定栽培”[4-5],但均是以高产或超高产为主攻目标,减氮效果并不明显,而且面源污染、土壤酸化等问题比较突出,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在丰产稳产基础上显著减少氮肥用量,已成为推动“两减”行动的一大攻关难题。“减氮增苗”即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项节氮丰产栽培技术。同时前期研究表明,“减氮增苗”有利于减少稻飞虱、卷叶螟、稻曲病等病虫害发生[6-7],且常规稻的病虫害发生较杂交稻要轻。综合考虑稻米品质、稻米价格、提质增效等方面,笔者认为优质常规稻的“减氮增苗”应是今后重点推广的丰产增效模式。
表2 减氮增苗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等.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 中国农业科学,2002,(9):1095-1103.
[2] 李 超,陈恺林,刘 洋,等. 增苗节氮对早稻抛秧群体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7):774-781.
[3] 张洪程,吴桂成,戴其根,等. 水稻氮肥精确后移及其机制[J]. 作物学报,2011,(10):1837-1851.
[4] 龙 旭,马 均,许凤英,等. 水稻强化栽培的适宜秧龄和栽植密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3):368-373.
[5] 蒋 鹏,黄 敏,Ibrahim M,等. “三定”栽培对双季超级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1,(12):2194-2207.
[6] 李 超,陈恺林,刘 洋,等. 不同氮素水平对晚稻拟环纹豹蛛及稻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14,(20):37-40,44.
[7] 杨 坚,陈恺林,李 超,等. 减氮增苗对抛秧晚稻稻曲病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3):284-290.
(责任编辑:成 平)
中图分类号:S51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6-0009-04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6.004
收稿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11)
作者简介:蔡灿然(1964-),男,湖南益阳市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水稻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陈恺林
Integ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Reduc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Increasing Seedling” on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Lifting Irrigation Area in
Northern Hunan
CAI Can-ran1,CHEN Kai-lin2,LIU Yang2,YANG Jian2,CHEN Li-ni1,CAI Lin3,ZHANG Peng-cheng1,WANG Wan-xiang1
(1. Heshan District Agriculture Bureau, Yiyang 413002, PRC; 2. Hunan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3. Oujiangch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Station, Yiyang 413042, PRC)
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grain bump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in 2015, the integ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reduc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increasing seedling” on high quality double cropping rice was lunched in northern Hunan lifting irrigation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duc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increasing seedling” early hybrid rice and early conventional rice average yield respectively increased by 7.9% and 6.3% than conventional mode; late hybrid rice and late conventional rice average yield obviously increase of 6.2%, 4.9% respectively than in normal mode, the yield increasing effect of high quality conventional rice and hybrid rice under the technology of “reduc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increasing seedling” had no signifcant difference. Considering other factors, it is considered that “reduc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increasing seedling” of high quality conventional rice should be the key to promote the high yield and effciency model in the future.
Key words:high quality rice; reduc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increasing seedling; high yield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and demon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