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珍,刘 卓,闫 琰,李铁林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济南 250014;3北京延庆农经站,北京 102100;4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家庄 050043)
我国大豆供求形势及趋势预测
孙永珍1,刘卓2,闫琰3,李铁林4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济南250014;3北京延庆农经站,北京102100;4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43)
摘要:首先从供给、需求和贸易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大豆的供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从自然条件、比较效益、政策支持水平和科技投入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大豆供求失衡的原因;其次对2020年我国大豆的生产和消费趋势进行了判断,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工具对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发展大豆产业、减小供求缺口、提高大豆自给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供求;因素;预测;对策
分析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对大豆的供求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促进大豆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的植物蛋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大豆供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豆产业在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后,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在各因素的影响下,大豆产量大幅减少、消费量激增的矛盾突出。
1.1大豆供求现状
我国是大豆主产国,产量曾一度占到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现阶段大豆产业整体特征表现为播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较慢,需求量激增、消费用途多元化,进口量大、依存度高。
1.1.1供给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豆生产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具体来看,大豆的播种面积、产量和种植区域呈现以下特征。
从种植面积看,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整体在波动中下滑。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以及其他粮食作物普遍增产等原因,大豆的播种面积曾出现过短时期的迅速上升,但之后受进口冲击以及国内其他因素影响,出现了严重波动,并于2007年开始大幅下降。201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仅为685万hm2,比出现峰值的2006年减少了27.0%。
从产量看,大豆总产量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但其占农作物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从产量绝对值看,1978—2013年,大豆的总产量从756.5万t增加到1 220.0万t,仅增长61.3%,远远低于三大主粮115.2%的增长率。从单产量看,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大豆的单产量从1 059.0kg/hm2上升到了1 781kg/hm2,增速仅为1.5%。从占农作物的比重看,大豆产量占农作总产量的比重在1978年为2.5%,后来升至3.7%后开始不断下跌,2013年仅为2.0%。目前,大豆产量已经低于薯类,退为我国第五大主粮。
从播种区域看,大豆在我国农区分布广泛,各省均有种植。根据各地气候自然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和大豆品种类型等因素,可将我国大豆生产区域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北方春作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作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1]。当前,北方春作大豆区大豆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55.7%;黄淮海地区大豆播种面积持续减少,比重下降到29.7%;南方地区大豆播种面积略有下降,所占比重下降到14.6%,但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5%上下。
从成本利润看,一方面,受大豆价格上涨和生产水平提高的影响,大豆每亩收入从1990年的125.4元增加到2012年的706.8元;另一方面,受机械化程度提高、人工成本增加、土地价格升高等方面的影响,大豆平均每亩总成本从83.9元增加到578.2元。综合收入和成本两方面可以看出,大豆种植收入增加有限,但成本提升明显,净利润增加缓慢,且波动较大。
从种植习惯看,大豆的种植分为单作、间套作和轮作三种方式。其中,单作模式主要存在于东北及黄淮大豆主产区,或者春大豆和秋大豆的种植。间套作主要存在于南方大豆产区,该方式可以较好的利用生长季节和小气候条件,高效利用地力、空间和光能,避免与其他作物争地的情况,保证粮食总量的增产稳收。而轮作是目前我国大豆生产的最普遍方式,能够有效缓解重茬和迎茬问题,减轻病虫害及杂草发生、防止土壤中营养比例失调、消除根系及微生物分泌物的毒害作用,为其他作物的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
1.1.2需求方面我国大豆消费的变动情况非常特殊,出现了消费量在短期内的突然增加,呈现出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激增、消费用途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消费总量激增。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92年,我国大豆的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 000万t左右;从1993年开始,由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用油和蛋白质饲料的需求增加,我国大豆需求量突然激增,在1993—2013年的21年间,我国的大豆消费量增长了4.39倍,年均增幅达到6.4%,远高于产量的增速(年均1.6%)。因此,国内大豆消费量与生产量偏离程度越来越大,迅速增长的国内需求只能依靠进口来解决,大豆消费总量中,进口大豆占比从1978年的19.9%迅速提高到2013年的81.7%1。
1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数字。
其次,人均消费量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豆人均占有量从1993年开始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均大豆占有量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在8kg左右波动。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生产量和进口量的扩大,居民的大豆消费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大豆人均占有量从1978年的7.9kg持续增加到2013年的56.0kg。最后,加工消费是成为最主要消费。目前,国内的大豆消费主要有食用消费、加工消费、饲料消费、种用消费等其他等消费形式。虽然改革开放之初大豆消费中食用消费和加工消费量几乎相同,但随着大豆加工业(主要是榨油业)的发展,我国用于加工的大豆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加工消费中的榨油和食用是大豆的主要消费形式,二者占总消费量的比重约为80%~90%,饲料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3年达到5 497万t。我国用于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占全国大豆消费量的比重较小,约占1%。我国大豆人均食用消费总量增加不大,1978—2012年,人均大豆食用消费量分别从4.1kg/(人·年)增加到 4.2kg/(人·年)。由此来看,满足大豆消费重点是满足其加工消费需求。
1.1.3贸易方面从大豆贸易量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豆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并于1987年达到出口的峰值(143.7万t)。之后,大豆出口量逐渐减少,并于1995年结束大豆出口顺差的历史。从1996年开始,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发生转折,大豆进口贸易迅猛发展,进口规模迅速扩大,进口量在我国粮食进口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38.9%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82.4%。目前,大豆是我国进口用汇最多的农产品,2012年大豆进口额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1.1%。从占世界大豆贸易地位看,2000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1 000万t,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之后,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23.1%扩大到2012年的63.4%。整体来看,我国大豆的生产水平不高,但需求增长迅速,供求处于失衡状态,消费量远远大于生产量,进口依存度较高。
1.2影响我国大豆供求的因素
1.2.1影响生产的因素我国大豆生产规模的变化受自然环境、粮食供给形势、国际贸易、政策导向、市场价格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粮食供给形势、国际贸易状况和政策导向是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两个最重要因素。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当粮食供给紧张时,政策更倾向于引导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粮食作物就会大量挤占大豆的播种面积;而粮食供给相对宽松时,大豆的播种面积就会回升。在我国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大豆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且货源充足、价格平稳,加上我国优先保证高产禾谷类作物生产的政策导向,大豆生产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相对恶化,播种面积迅速萎缩。另外,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重迎茬种植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而大豆间套作能够集约利用土地,在不与其他作物争地的情况下,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1.2.2影响消费的因素我国大豆消费受消费偏好、加工需求、国际市场情况的影响较为明显。从消费偏好看,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带动了蛋白质类食物的需求,抬高了大豆的需求量。从加工需求看,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企业投资扩张的倾向较为明显,目前的行业整体加工能力过剩导致了“被动需求”的增加;另外,饲料工业对植物蛋白的需求也极大地影响了大豆的需求量。从国际市场看,大豆需求量还受国际市场其他油料作物供给状况的影响,当国际市场棕榈油、菜籽油供应短缺、价格上升,或国内油菜、花生产量下降时,对大豆油的需求就会增加。
1.2.3影响贸易的因素我国大豆贸易受到国内需求、生产资源、贸易政策的影响较大。国内需求方面,当国内生产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时,大豆的进口量就会明显增加。生产资源方面,大豆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我国土地资源不足是影响我国的大豆进口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政策看,我国对大豆贸易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关税政策和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但低关税政策实质上是推动了我国的大豆进口,而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大豆进口的影响也并不明显。
2大豆供求失衡的问题
我国的大豆生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播种面积和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单产增长较为缓慢、产业发展速度慢、市场竞争力较差、进口依存度迅速上升,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大豆产业受自然、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制约,缺乏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物质基础。
2.1自然条件差
受种植效益影响,我国大豆大多种植在耕地质量较差或光热条件不足的地区和季节,优质地块和适宜的季节大多被用来种植玉米、水稻等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大豆种植较为集中的东北北部高寒地区,无霜期短,冷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可替代作物少,轮作制度不规范,大豆土传病害较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在黄淮海流域,大豆多在冬小麦收获后种植,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且常受旱涝影响。在南方地区,大豆是间套体系中的次要作物,生长环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大豆较低的单产水平。
2.2比较效益较低
从收益来看,种植大豆收益要远低于外出打工收益。即使大豆种植亩效益最高的2008年,其收益也仅为2 400~2 550元/hm2左右[2]。即使比较种植业内部各作物的收益,大豆也明显低于许多经济作物,甚至低于三大主粮作物。2004—2013年,我国大豆平均收益为 1 905元/hm2,明显低于水稻的3 900元/hm2和玉米的 2 655元/hm2。大豆种植收益持续偏低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进而导致近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降。
2.3政策支持水平低
在大豆产业发展目标、贸易保护、收储政策、技术途径、扶持政策等方面,我国目前现有政策还不足以支持大豆产业的发展。第一,缺乏符合前瞻性的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导致大豆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第二,缺乏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造成国际大豆市场的价格变化直接传导至国内市场,影响国内大豆的供求形势。第三,大豆生产的补贴政策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在东北地区实行的大豆良种补贴每hm2仅150元,无法刺激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第四,政府对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未实现,难以适应大规模加工和销售企业的要求。
2.4科技投入不足
从科研投入看,与其他作物相比,我国大豆科研投入明显低于其他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大豆科研队伍人数偏少、学科不够齐全、研发力量偏弱;同时,我国在大豆科研领域与国外机构合作较少,未能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从生产方式看,目前我国大豆产业仍然依赖大量人工和物质投入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大豆生产成本高、产量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差、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3大豆产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在分析影响我国大豆产业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后,对大豆未来的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能够更清楚了掌握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我国大豆的供求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1亿t。
3.1发展趋势预测
口粮自给是我国种植业发展的最核心任务,因此,可供扩大大豆生产的空间有限。但是,目前来看,随着育种、栽培及其他生物等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推广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豆单产提高存在一定潜力,大豆总产量实现稳中略升是可能的。
从播种面积看,受三大主粮供求紧平衡和粮食安全核心目标的影响以及农户基于比较效益的理性选择,东北、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而南方地区随着间、套作发展和季节性空闲田的利用,大豆播种面积存在扩大的可能。整体来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约在720万hm2左右。
从单产看,虽然,目前我国大豆小面积最高单产已到6 000kg/hm2以上,但其受到气候、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将单产大面积提高到这一水平存在困难。预计我国大豆短时间难以内出现单产的大幅增加。整体来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约为2 100kg/hm2左右。
从需求看,快速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加,推动了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大豆契合了中国食用油消费结构变化和动物蛋白需求增加的双重需求,中国大豆需求增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基于此,预计2020年全国大豆的消费量将会达到12 000万t。
3.2供求预测
3.2.1供给预测我国农产品的生产预测当前从总体上看,针对粮食产量的预测模型大致分为三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中,使用最多的为时间序列模型、包括ARIMA模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及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预测模型等。
现有模型对农产品产量预测时,大部分选择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直接预测。由于影响大豆产量的基本可以归纳为单产和面积两类,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分别对大豆的单产和面积进行预测,最后将其相乘得到最后的预测结果。
对于大豆单产和面积的预测的样本空间选择为1978—2013年,共36个样本点。对变量进行了相关的ADF检验和辅助的平稳性检验,证明变量的数据属性符合建模要求。对单产和面积进行建模、预测和检验,结果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相差的偏差非常小,预测结果可信。从附表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有一定增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达到1 519.8万t。
附表 我国大豆单产、面积、产量、消费量预测(2016—2020年)
3.2.2消费预测我国大豆消费受到各个层次的众多因素影响,如价格、偏好、政策、国际市场情况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蕴含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明显的灰色特征,因此,本文采用灰色模型来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大豆消费情况。对于大豆消费预测的样本空间选择为1978—2012年,共35个样本点。利用软件生成大豆消费的一次累加序列和紧邻均值序列,并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构建后得到预测结果(附表)。根据灰色预测结果,我国的大豆消费量会呈现出平缓的上升趋势,不会出现突然地明显上升,但是,2018年消费量仍可能会超过1亿t,在2020年达到1 1745.7万t。
3.3均衡分析
从生产来看,科研水平的上升可能将会带动单产有一定水平的提高,但是很难有较大的增幅;同时,由于大豆并非我国核心的口粮作物,播种面积也很难有明显的增加。因此,我国大豆生产难以出现大幅度的增产,大豆生产的增加可能会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或是延续波动的趋势。从消费来看,由于在2014—2020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大豆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不会减缓。因此,大豆的供求缺口可能会扩大至10 225.0万t,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4对策
针对大豆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大豆未来的供求趋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大豆产业发展水平。
(1)改善大豆生产的自然条件。针对大豆产区生产条件较差,机械化程度低,大豆单产受到影响的情况,应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规模化商品大豆生产基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培肥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排灌、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加对大型农机具购置的补贴,扶持农户购买大型、先进、实用的大豆农机装备,改善农田农业机械通行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以节省劳力、缩短农时、节约成本、提高技术到位率;改善交通条件,建设储运设施,降低大豆由农户到附近交易市场的运输成本[4];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增加科技服务设施的投入,如重大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预测预报设施和重大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建设,确保大豆生产安全。
(2)提高大豆生产的比较收益率。针对大豆比较收益较低,农户种植意愿不高的情况,首先应扩大大豆良种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弥补效益差距,同时全面启动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通过合理的收益比率来提高豆农生产积极性。其次,在重视大豆生产的同时,应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大豆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大豆加工企业流转土地、承包农场,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国产大豆自产、自收、加工一体化运作,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大豆产品。最后,应改变大豆产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引导主产区建立大豆产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土地集中种植、统收统管、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方式扩大大豆生产规模,提高大豆及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3)加强大豆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我国目前部分大豆产业相关政策缺位,我国应从顶层设计、贸易保护、生产补贴、行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全面引导和鼓励我国大豆产业的振兴。首先,应制定全面、客观、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改变大豆生产边缘化的情况。其次,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避免国内大豆市场过度融入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再次,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刺激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最后,应加强大豆生产、消费、加工等信息搜集、发布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农户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引导大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4)提高大豆产业科技支撑能力。针对大豆科研投入不足、生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应增加对大豆科研的投入,稳定和壮大研究队伍,改善科研条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攻关。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大豆科研队伍建设,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特色明显的大豆科研体系[5],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开发、示范基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从专家到农户的便捷通道,完善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网络,加快科技成果推广速度[6]。◇
参考文献
[1]杨光明,等.中国大豆产业技术需求分析[J].大豆科学,2014,33(3):411-421.
[2] 徐雪高,等.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3:35-36.
[3] 司伟,等.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中国大豆需求增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2):43-48.
[4] 周新安.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1:4-8.
[5] 李勤志.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6.
[6] 韩天富,等.关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途径的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7:11-13.
(责任编辑李燕妮)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021414)。
作者简介:孙永珍(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数量经济。
通讯作者:李铁林(197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Current Status and Tendency Predictions of Chinese Soybean Supply and Demand
SUN Yong-zhen1,LIU Zhuo2,YAN Yan3,LI Tie-lin4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 of Finance,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3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station of Yanqing,Beijing 102100,China;4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Chinese soybean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upply,demand and trade,investigated the causes of the disequilibrium of soybean supply and deman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natural condition,comparative benefit,the level of policy support,and the investment of technology,conceived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soybea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2020,and applyed econometrics tools to predict the prospect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Finally,the paper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soybean industry,reduce the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and increase the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soybean.
Keywords:supply and demand;factor;prediction;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