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良忆
夏日又至,亚热带岛屿夏季炎热潮湿,尤其是北部的盆地和山谷地带,闷热更甚于虽高温却相对干爽的南部平原,夏天遂格外难耐。我从北温带的荷兰回台北定居后,毕竟是自己的家乡,很快就适应了不同的生活,唯独夏季气候仍是一场考验,所幸还有当令的绿竹笋,它总能透过那清鲜甘美的好滋味,给酷暑添上几许沁心的凉意。
台湾的绿竹笋产季不算短,从3月直到10月,从南到北渐次进入盛产期。南部的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5月底和7月中旬;北部的盛产期则落在6月至7月中旬,8月下旬又一波。瞧,这日子配合得多好,南部笋一减产,北部笋就大出,北部笋少了,南部就多了;漫漫长夏,爱吃笋的台湾人不愁无笋可解馋。
绿竹笋做法多样,我除了尚未听过有人以油干煎笋外,其他的举凡炒(清炒或炒肉丝)、煮(排骨汤或笋丝牡蛎粥)、炸(干煸笋)、炖(红烧肉),无一不可,甚至可以仿照日式做法,抹上味噌田乐酱,进烤箱烤到香喷喷。不过,炎炎夏日最惹人食欲的,应该还是凉笋。台湾的夏天怎可不食凉笋?
母亲还在世时,夏季时分除了早餐,几乎顿顿都乐意吃凉笋。一般都蘸天然酿造的好酱油,偶尔有朋友送来自己做的“美乃滋”(蛋黄酱),就学外头的吃法,舀个一小坨放在盘边,每吃两块笋蘸酱油,就换个口味,蘸一点“美乃滋”。
也许是从小吃惯了,我一直觉得咸中带甘的酱油,比浓稠的“美乃滋”更能衬托竹笋天然的清甜。自己用好油、鲜蛋和天然酿造好醋打出的“美乃滋”倒还好,偏偏普通餐厅里用的多半是工厂大量制造的货色,味道浓浊且“人工”,不蘸也罢。我们要吃的到底是以鲜味见长的笋,而非有人工甘味的佐料,有“蔬食第一品”美称的竹笋,哪经得起如此粗暴的对待?
眼下,又是白天高温30摄氏度以上的日子。这一天早上,我趁着夏阳尚未撒泼、阳光还不算太毒辣,买笋去。菜市场外头常有两三位农妇模样的大妈,坐在街边卖笋。这些笋子来自郊区的观音山或阳明山,都是当天一清早日出前才挖出,土黄色的笋壳上还残留着泥土。
大妈问清楚我要做的是凉笋,替我挑了三只不太大且形状比较弯曲的笋子。“我给你选的这几只笋仔,做凉笋最赞。”她扬一扬手中的笋子说,“像这支,矮矮弯弯的,没有出青,最好。”这个常识我也有,绿竹笋是丛生竹,在泥土中是向上弯曲生长,笋子如果弯且短,就表示埋在土中不太深,笋肉会比较细嫩。是以,购笋时不但宜选弯如牛角者的,且忌讳笋尖颜色太绿,亦即出青,这表示笋已长出地表,进行过光合作用,味道变苦了。
大概是上市不久的关系,这三只绿竹笋并不很便宜,但是要尝鲜就得付出代价,我也就不还价了。欧巴桑大概是看我还算豪爽,一边收钱,一边又奉送一个菜市场小知识:“我的笋仔都不苦,不放心,还有一个诀窍:煮时加一点米,保证笋不苦。”这我倒是未曾听闻,待会儿就来试试。
我笑着向健谈的大妈道谢,接过今年第一袋绿竹笋,脚步轻盈地往回家的路上走。吃凉笋的季节又来了,真好!
绿竹笋做法多样,我除了尚未听过有人以油干煎笋外,其他的举凡炒(清炒或炒肉丝)、煮(排骨汤或笋丝牡蛎粥)、炸(干煸笋)、炖(红烧肉),无一不可,甚至可以仿照日式做法,抹上味噌田乐酱,进烤箱烤到香喷喷。不过,炎炎夏日最惹人食欲的,应该还是凉笋。台湾的夏天怎可不食凉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