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激发

2016-07-25 23:31韩丽敏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韩丽敏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激发,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还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努力吃透课文,仔细挖掘每篇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4-01

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激发,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其次,教师还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努力吃透课文,仔细挖掘每篇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课要灵活机动,积极探索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一、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情感具有传染性,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上课时,我们绝不能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次,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拘束,那么,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二、备课要吃透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新课标》反复强调,教学课文时一定要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功能,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师只有在备课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被深深感染。此外,在教学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课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只有在认真备课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严格依托文本,准确渲染一种情境,或愉快,或悲哀……有效地引领学生顺着这种情境去深入地学习课文,让教师的情、学生的情、作者的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

三、上课要灵活机动,善于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鲜活、灵动的学习平台,绝不能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语文知识。只有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1、运用语言激发感情。首先是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声音。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进一步满怀感情地范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达成情感的契合。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其次是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运用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2、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情感。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课中某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运用于语文教学,使得课文描写的形象变成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形象,就能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在情感的体验上得到很好的满足。尤其是某些特色课文,比如童话故事,可以运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而发:有的音量适度,快慢适中,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有的又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通过朗读,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情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催化剂,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