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登扎西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媒体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多媒体计算机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山区;数学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29-01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电视机、游戏机具有浓厚兴趣,百看不厌、百玩不厌。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是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我们想,如能把学生对电视机、游戏机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那该有多好啊!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动态的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答的后面,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启迪和能力的提高。据此,2006年,我校配备了电脑和远程教育接收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小学数学教学就能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显示器将动态、立体、全方位变化的视屏效果,来弥补传统的教具、学具、模型、幻灯等呆板、单调、枯燥的某些缺陷。学生们在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课堂教学的佳境,使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使我们欣喜地发现: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探索数学的乐园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合适的画面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要求每位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纸折出相等的份数,并用水彩笔涂上颜色表示出分数,再请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结果,接着问“你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出本课的关键所在:平均分。这样的设计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认识往往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而且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几个小朋友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境。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小朋友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从而轻轻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多媒体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计算机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三、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感知来获得大量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文字、数学、语言等配合教学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同时运用音乐、图形、图像、画面等,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所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引导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教学方法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自己从教的亲身体验,我认为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