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传入风险分析

2016-07-25 09:59江育林景宏丽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水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中国动物检疫 2016年7期

江育林,王 娜,张 旻,景宏丽(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水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传入风险分析

江育林,王娜,张旻,景宏丽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水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摘 要:为确定导致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EHN)进入我国的各种可能因素,通过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分析,逐一评估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风险。分析认为,EHN传入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虹鳟和鲈鱼,其次是冰冻和冰鲜的虹鳟和鲈鱼。分析指出,只有根据感染特点,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进口鱼携带病毒传入我国。

关键词: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入风险分析;流行分布;检疫措施

水生动物病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有10%~15%的养殖面积受到病害影响,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如白斑病使我国从一个年产20万吨对虾,能左右国际市场的养虾大国变成了对虾进口国。其它如鳗鲡、海洋鱼类、甲鱼、贝类的病害也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品种的增多,病也越来越多,危害性也不断增加,在国际间传播流行的趋势更加明显。

引种是鱼体携带病原到处传播,造成疾病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日本、韩国和朝鲜大量引进虹鳟,随之带入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给我国的冷水鱼养殖业造成了很大损失。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原随着活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在国际传播。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HNV)在全世界的流行分布情况和以及不同地区流行情况和病原的差异情况,针对进境水生动物进行病毒跨境传播的风险分析,从而科学预测疫病的流行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以减少口岸监测的盲目性。

1 分析的范围

本项目主要分析EHNV随水生动物进入我国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其宿主在没有新的资料前仅限定为水生动物,内容限定在疾病方面的影响,不考虑进口品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疾病介绍

2.1病原因子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EHN)是由EHNV引起的有鳍鱼类临床或亚临床的系统性感染。EHNV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病毒颗粒较大(150~180 nm),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有囊膜时的浮密度为1.28 g/cm3,无囊膜时为1.32 g/cm3。病毒基因组为150~170 kb的双链DNA,有105个蛋白基因。在胞核和胞质中均可进行复制。该属病毒有共同抗原,有多种检测方法。

蛙病毒属的很多成员能感染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这些病毒都非常相似,其主要衣壳蛋白(MCP)占病毒总蛋白90%以上,且MCP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域,是鉴定蛙病毒的重要依据。

2.2病原稳定性

EHNV耐干燥能力极强,在水中可存活数月,在冷冻的鱼肉组织内存活可2年以上,在冷冻的鱼体中可存活至少一年。由此推测,EHNV在鱼场的水和沉渣中,以及在植物和设备上也可以存活数月至一年。病毒在pH=2~3时,或者在50℃以上时会迅速灭活。EHNV对70%的乙醇、0.2 mg/mL的次氯酸钠敏感,加热至60℃作用15分钟可以灭活EHNV。

2.3易感宿主

EHNV自然感染病例仅发生在河鲈(Perca fluviatilis)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导致发病和死亡的敏感鱼种有:法国的鮰(Ictalurus melas)(ECV)、德国的鲇(Silurus glanis)(ESV)、丹麦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及芬兰的其他鱼种。其它大量的有鳍鱼类在实验条件下都对EHNV易感。

2.4宿主的易感阶段

虹鳟和河鲈在各个生长阶段都对该病毒易感。鱼苗和幼鱼通常比成年鱼的临床症状明显。

虹鳟报道最多的是在体长小于125 mm的鱼体内发现了EHNV。虹鳟对低浓度浸泡感染(102-3TCID50/ mL)具有抗性。

但河鲈对EHNV非常敏感。仅用浓度为0.08 TCID50/mL的病毒浸泡接种即可引起河鲈死亡,甚至用病毒分离(在BF-2细胞中)都检测不到的低剂量病毒。

2.5靶器官与感染的组织

该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中的多种细胞,如肝细胞、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肝、肾、脾和其它实质性器官是该病毒感染的靶器官。但能否在生殖器官、卵巢液或精液中检测到EHNV,以及这些组织是否适用于种鱼监测尚不清楚。

2.6临床症状

病鱼可能会出现皮肤、鱼鳍和鳃的损伤以及死亡。濒死的鱼表现为体位失衡,鱼腮开张,体色沉暗。少数鱼的肝、肾和脾会肿大。肝坏死部位表现为局灶性白色或黄色损伤。

2.7流行病学

2.7.1虹鳟。在自然状态下,EHNV在虹鳟中感染率低,但感染后死亡率高。鱼的日死亡率通常小于0.2%,总死亡率约为4%。所以,一方面,活的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数量很少(<2%),从有症状的或者已经死亡的鱼中检测到EHNV的检测率比较高。在疾病暴发期间,可从60%~80%濒死或已死的鱼中分离到EHNV。另一方面,因死亡率通常不高于鱼场正常情况下的死亡率,故EHNV可存在于鱼场而未被发现。

2.7.2河鲈。对EHNV非常敏感,在自然暴发时,各生长阶段的河鲈均会发病死亡,因而容易被发觉。EHNV对河鲈鱼群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可使鱼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可导致野生鱼群种类灭绝。但有时候也能从外表健康的成年河鲈中分离到EHNV。不过,由于该病毒在鱼体内潜伏时间可长达28天,一些外表看似健康的鱼可能正处于临床发病前期。

2.8环境因素

2.8.1水温。天然状态下,虹鳟在11~20℃时可暴发该病。人工感染时,在19~21℃的水温下,腹腔内注射接种EHNV,其潜伏期约3~10天,而在8~10℃的情况下则是14~32天。固河鲈发病大多发生在夏季。成年鲈鱼在低于12℃的情况下不易感染。欧洲河鲈也呈现温度依赖的易感性。

2.8.2其它因素。虹鳟自然暴发该病与管理不善有关,特别是与密度过高、水流量不足和喂食器具的污染有关,常常并发由原虫和真菌引起的皮肤病和全身性细菌感染。损伤的皮肤可能提供了EHNV的入侵门户。

2.9传播媒介

2.9.1水。病毒能随被感染的死鱼组织的降解而进入水中。如虹鳟,EHNV可能随感染的鱼苗或运输用水在鱼场间蔓延。特别是它的低流行率和无症状带毒,使病毒易于随被交易的鱼传播。野生河鲈引起同一流域内连续多批虹鳟的再感染可能是养殖场每年暴发该病的原因。

2.9.2渔网、船及其它设备。

2.9.3钓鱼爱好者的饵料。在垂钓时传播。

2.9.4鸟类。它是EHNV的机械携带者,病毒可存在于鸟的内脏、羽毛、爪和喙中。食鱼鸟采食了感染EHNV的河鲈后,其胃肠内容物中就可能含有EHNV。因禽类体温一般在40~44℃,病毒在禽体内可能会失活。不过,EHNV可通过鸟类摄食后几个小时内的反哺行为,随食物传播。

2.10疾病的地理分布

虹鳟EHNV感染仅发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马兰比季河和肖尔黑文河流域的鱼场。河鲈的EHN发病地区不连续地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在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和澳大利亚首都地区,逐渐往马兰比季河流域的上游蔓延。在南澳洲的默里河呈相似的蔓延趋势。

然而,由于极低的流行率和近似于自然死亡的死亡率,该病很容易被忽视或漏检,因此实际流行范围甚至国家都可能远远大于上述范围。

2.11控制和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该种疾病的疫苗,也未见针对该种疾病的化学治疗方法。对鱼卵和鱼苗消毒在该病防控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常规管理措施,如通过降低鱼群养殖密度、提供合适水质、维持健康体质等来控制鱼场养殖虹鳟的疾病,可以减少感染造成的损失。

3 危害因素的确定——风险识别

根据对病原和流行病学的分析,导致EHNV进入我国的可能因素有:敏感动物和非敏感动物包括活的(亲鱼、鱼苗、食用鱼、鱼卵)、冰鲜的,冷冻的;其半熟制品,已加工制品;水、包装物、运载工具、操作工具和人员等。

4 水产养殖业情况和有关动物检疫政策

4.1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概述

2008年12月我国在新颁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首次将EHN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目录》也首次将EHN列为二类传染病。此前,无论是进出口检疫还是国内水生动物疫病防疫,均没有把该病列为监测和检疫对象。

农业部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水生动物病害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逐年增加监测种类。现在已经把监测对象增加到10个以上,但还没有对EHN进行监测。

2001年12月,农业部公布了《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并于2011年3月发布了《鱼类产地检疫规程(试行)》等三个水生动物检疫规程,要求对所有跨省运输的水生动物苗种进行检疫,包括7种鱼病、5种虾病、5种贝病,但不包括EHN。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该病的控制力度比较轻,管理也不够严格。

4.2国际规定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一直将该病列为法定通报疫病。《OIE水生动物法典》规定,EHNV的主要需要检疫对象包括虹鳟,鲈鱼和其它敏感鱼种。如果从非无疫区出口活的敏感鱼类,必须一直隔离到产下后代并检测无EHNV。其理由是:检疫条件必须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和最终的临床表现。如果检疫条件不适合病原的繁殖和发育(如水温、潜伏期等),其诊断方法可能没有足够的敏感度来检测EHNV低感染水平。

而对加工食用的敏感鱼类,则要求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物进行处理,确保灭活EHNV,或者以某种方式,防止污水与易感动物接触。

在检测技术方面,《OIE水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病手册》指出:由于该病流行性低但致死率高,因此即使在有个体发病的群体中,外表健康的虹鳟也几乎检不出EHNV。在实际情况下,EHNV只在临床发病鱼或死亡病例中检测到。检测时很容易漏检而会误认为该鱼场未感染EHNV,因此推荐进行“常规死亡率检测”。即坚持收集一定数量“正常死亡”或者濒死的鱼进行检测,将大大提高检出率。OIE首先推荐细胞分离培养病毒这一金标准,然后进行鉴定和确认。其次是应用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取样,也就是要取一定数量的样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4.3其他国际组织关于该病原的规定

亚太水产养殖中心(NACA)也一直将EHN列入亚太地区需要申报的水生动物疫病名录。

4.4我国的水产养殖情况

我国是水产大国,其中养殖鲈鱼约34万吨,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四川等地 ;养殖鳟鱼约2.9万吨,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河北、甘肃、辽宁、四川等地。进口的活虹鳟主要是发眼卵和少量亲鱼,其它是冰冻和冰鲜鱼产品。进口鲈鱼较少。

国内的虹鳟和鲈鱼的养殖户对鱼携带病毒的危害认识不足,很少有人主动关注这个威胁,渔户很少有防止该病原进入的思维和概念。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检疫,避免EHNV进入我国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EHNV进入我国,将迅速向各地扩散,必会造成养殖虹鳟和鲈鱼的损失。

5 病原传入、定殖、传播和危害的可能性评估

5.1活的虹鳟(包括亲鱼、鱼卵和鱼苗)

虹鳟如果带有病原,由于病毒在体内细胞中繁殖,体表消毒是无法消除的。同时,虹鳟的感染率极低,按照通常的抽样和监测很容易漏检,因此传入的风险很高。一旦传入EHNV,通过水传播,会造成疾病流行,因此存在很高的发生风险。由于该病毒对环境有较高的抵抗力,可以传播到远方水域,引起其它地方的虹鳟或者鲈鱼发病。该病传染性很强,一旦某个地区被划为EHN疫区,不仅会严重影响当地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出口也会受到限制,在经济上、生产上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必须加以严格控制。

5.2活的鲈鱼(包括亲鱼、鱼卵和鱼苗)

由于鲈鱼在自然状态下的EHNV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可导致鱼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可导致野生鱼群灭绝,因而容易被发觉。只要隔离一段时间(28天)没有发病,基本上就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传入的风险相对较小,属于中等风险。然而一旦病毒进入会迅速扩散,在广大地区造成疾病流行,危害水产养殖业,而且会对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仍属于高风险因素,必须加以严格控制。

5.3其它活的敏感鱼类(包括亲鱼、鱼卵和鱼苗)

根据OIE法典和手册的介绍,能导致生病和死亡的敏感鱼种有:鮰(Ictalurus melas)、鲇(Silurus glanis)、 大 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等。在实验条件下对EHNV易感,甚至在浸泡感染后出现一定死亡的鱼种有:澳洲麦氏鲈(Macquaria australasica)、澳洲银鲈(Bidyanus bidyan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山南乳鱼(Galaxias olidus)、黑鮰(Ameirus melas)、梭子鱼(Esox lucius) 等。

由于上述敏感鱼种均不是我国养殖的品种,基本上没有进口,所以病毒通过这些鱼传入的机会很少。但如果引进携带有EHNV的鱼,同样会有带入病原的风险。总的看来属于中度风险。由于这些敏感鱼类通常不用来养殖,而是食用,进入养殖水域的机会很少,所以发生疫病的可能性较少,属于中度风险。

5.4冰冻和冰鲜的敏感鱼类

由于冰冻和冰鲜鱼在死亡之前的状况未知,有可能混入已经死亡的鱼,所以这部分鱼带EHNV的风险更大。而且EHNV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死鱼体内长期存在。另外水产品的来源很难追溯,有可能是多个地方的鱼的混合体,因此也有很高的传入风险。但是,由于冰冻和冰鲜鱼一般都用于食用或加工,和养殖水域接触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对于仅仅用于人类食用的敏感鱼类,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对于用来加工成产品的敏感鱼类,其风险主要来自加工后的废水和废弃物。如果废弃物流入和养殖水域相同的水中,则同样会有传播疫病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属于中等程度风险。

5.5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野杂鱼)

用于做鲜活饵料的野杂鱼通常种类复杂,难以保证里面没有对EHNV敏感的鱼种。当鱼被直接用来作为鲜活饵料时,由于其中的敏感鱼有可能携带病毒,如果没有经过杀毒处理直接喂鱼,就会导致病毒扩散,存在传播病原的较大风险。但由于在喂野杂鱼的养殖鱼类中对EHNV敏感的鱼种不多,所以其风险不是很高,属于中等程度的风险。

5.6敏感鱼类的鱼肉(指除掉头和内脏的其余部分)

据报道,EHNV主要感染敏感鱼的肝、肾、脾等,这些和其它实质性器官是该病毒感染的靶器官,在鱼肉中没有病毒。OIE在法典中明确指出:不管出口鱼片或鱼排(冷藏或冷冻)的国家和区域内EHN的状况如何,主管部门都不需要了解有关EHN的任何情况。因此,该产品没有携带病毒的可能性,传入风险很低。这些鱼虽然对EHNV敏感,但因为去掉了头和内脏,仅仅留下不带有病毒的鱼肉,且是直接用于食用,因此传播疫病的风险处于可接受的低水平。

5.7敏感鱼加工后的产品

由于这类产品都经过一定条件的处理,其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已经达到了能灭活EHNV的条件,即便在加工前带有病毒,在加工后也不存在携带EHNV的任何可能性。因此无论是传入病原、发生疾病和发生后果方面都属于低风险的,没有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完全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5.8其它非敏感鱼类(包括活的和其它形式的产品)

非敏感鱼类体内不会带有EHNV,主要以机械形式携带病毒。除了活鱼需要对从疫区来的水和鱼进行常规消毒外,其它如冰冻、冰鲜鱼类,鱼肉和加工后的产品都是极低风险的,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5.9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

来自疫区的活鱼,特别是敏感鱼,其随鱼运输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都可能携带病毒。而且EHNV对环境的耐受力比较强,能存活很长时间,所以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进入我国。但是来自非疫区的则没有风险,所以其传入风险不确定。由于总的风险不是很高,只要在对水和包装等进行消毒后就可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6 风险管理方案

针对活的虹鳟等相关产品传入、定殖、传播和危害的可能性评估(表1),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表2)。

表1  相关产品的风险评估结论汇总

表2  相关产品的风险管理方案

7 结论

EHN是一种对我国养殖虹鳟和鲈鱼会带来严重危害的一种病毒病,必须尽一切努力阻止该病传入我国。风险分析结果显示:传入EHN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的虹鳟和鲈鱼。其次是冰冻和冰鲜的虹鳟和鲈鱼。因此根据感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携带有病毒的鱼进入我国。对进口活的虹鳟,必须要求出口渔场进行二年以上的监测,并实行对“自然死亡”的鱼收集250尾以上进行检查,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而对进口活的鲈鱼,则在出口渔场进行二年以上的监测的基础上,需要在进口后隔离28天。而对于其它敏感鱼类(活的和冰冻、冰鲜的)的进口,由于仍存在一定程度风险,在不从疫区进口的前提下,还需要在进口后进行抽样检疫。

鱼肉、加工后的制品以及其它非敏感鱼类的进口,是低风险的,可以自由贸易。对运输活鱼的水、包装等需要进行强制常规消毒,无需检测。这些检疫措施,是按照SPS的原则和科学原则提出来的,不仅能保障进口鱼类对我国水产养殖的安全,也能把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降到了最低。

(责任编辑:朱迪国)

Imported Risk Analysis of 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Jiang Yulin,Wang Na,Zhang Min,Jing Hongli
(Chinese Academy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Institute of Animal Quarantine,Aquatic Animal Disease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29)

Abstract: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possible factors of 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EHN) entering to China,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risks that might generated were assessed by et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jor threats of EHN entering to China were from living oncorhynchus mykiss and perca fluviatilis in EHN epidemic area,followed from the frozen and iced oncorhynchus mykiss and perca fluviatilis. Only implementing different quarantin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infective characteristics,the risk of EHN virus entering to China from imported fish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

Key words: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mported risk analysis;epidemiological distribution;quarantin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9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2016)07-0012-06

DOI:10.3969/j.issn.1005-944X.2016.07.005

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 重大外来与新发水生动物疫病识别与监测技术研究及示范(2013BAD12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