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林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更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民族文化与精神传递给青年一代,而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相对比较僵硬,长久以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异常排斥,针对此,必须采用相应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语文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在不断的教学改革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扩展教学课程传授知识的宽广度。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68-01
前言:语文教学自古以来受到国家重视,该课程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读书、识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经典的学习培养特有的民族品质与气息,建构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并不适应于多样化社会的复杂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因此,摆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道路面前的课题之一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正值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新课标指导思想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敢于面对未知事物带来的挑战,从而构建学生坚韧的品格。
一、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我国开展语文教学的时间相对较早,时间较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此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经历了多次国家变革,但这种文化传授方式与内涵仍然存在,我国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深受其影响,该种模式有利于培养知识型人才,但并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从特点与内容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我国现代中学仍然采用传统的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以粉笔为主的方式进行讲授,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则采用PPT的方式,该种方法相对落后,教师主要依靠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知识讲授,却并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程度,这是一种相对机械性的教学方式,而且初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正值发展阶段,一般对新奇的事物感到兴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不会高效率的吸收并接纳相应的语文知识[1]。
第二,课程内容多是一些时间相对久远或与现代社会不相符的,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充满怀疑而无法证实其内容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初中语文的主要内容以古诗词、说明文为主,内容大多数是文学经典,学生的社会经历有限,并不了解文章背后传达的隐藏文化,而面对枯燥的文字表现的额异常反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强加式”灌注,并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接受,或所讲知识对学生的作用,某些语文教师为了工作而讲课成为一种职业性普遍情况。
第三,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一种明显的互动模式。课堂互动实质是学生与知识的互动,也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学的目标也在于实现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有效互动,因此,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内容,但是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课堂教学氛围都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语言表达为主而出现一种相对死板的学习环境,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知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传递的文化传递。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要想适应社会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就要从学生阶段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考量:
第一,优化死板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艺术性语言渲染,吸引学生注意力。学校应该根据区域民族文化及本区域内学生文化圈的方向选择相应的教材,同时,教师应该建立一种可以与学生积极有效沟通的语言表达模式,知识传授中的语言表达既要严谨,也要具有亲和性。实际教学内容更要主次分明,即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把握知识传授的“度”,不能全部讲授,要阶段性、探索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挖掘潜在知识中隐藏的更加深刻的知识内容。如在《背影》一课中,教师应该放开主体,不局限于作者的父亲,更要映射出每个学生心中父亲的背影,这种开放性的引导方式不仅利于学生对文学表达方式的掌握,更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递[2]。
第二,借助新型技术,丰富教学方式。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以黑板、幻灯片为主,某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区域可以借助ppt进行课程讲授,前两者过于单调,文字的穿透性不强,而初中阶段学生对不同颜色的图片异常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ppt、音频等多媒体方式更好的进行知识传递,如《阿Q》一问可以借助音频,播放有关影片,加深学生对封建社会劣根性的深思,思考现代社会应该具备的品质。
第三,优化课堂互动模式,预设动态性课堂教授氛围。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应该进行巧妙的导入,导入不仅仅意味着本课内容的导入,还意味着学生状态的导入。导入方式很多,比如在讲授《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可以导入相关图片,先让学生的眼睛到黄山旅游一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在巧妙导入课文[3]。教师还要在课堂中适当穿插小活动,以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如短文朗读比赛,教师可以选取一小段与课本人物相关的材料,请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这样既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纠正朗读错误,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4]。总之,教师要精心优化教学环节,适当设置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社会联系紧密性程度的提高,我国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传统的知识培养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传统语文知识的培养,不利于现代国家人才品格的塑造,基于此,应该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尤其是初中语文课堂进行创新,以此更好的为现代化国家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会芹.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4,18:100.
[2] 于 钢.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氛围营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1:23-24.
[3] 闫春萍.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07:245.
[4] 刘裕泰.素质教育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初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