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
摘 要:《颜氏家训》儿童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借鉴“德艺周厚”教育目标,强调家庭应该建立以道德素养为“核心”的核心素养观;借鉴“孝仁礼仪”的教育内容,强调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应广泛;借鉴“教而有爱”的教育方法,强调家庭应该建立爱的道德规则。
关键词:《颜氏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从古至今,无论在个人的成长层面,还是在社会的安定和谐方面,道德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而家庭又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家训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种,其道德教育思想通过父母写给子孙的文字来体现并传递。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可称中华的“家训之祖”,其内容质朴明快,说理深刻,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颜之推生逢乱离之世,目睹许多大家族宦海沉浮。颜氏以长辈身份,将自己的见闻及对人生的体悟,夹叙夹议,与晚辈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说教的色彩,读来倍觉亲切。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随着家教的流行,忠孝仁爱等美德推及千家万户,大有裨益于世道人心。作为本书思想核心和精华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备受推崇,得以广泛流传。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与吸收。
一、《颜氏家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
颜之推在家庭儿童道德教育过程中,将先秦时期高高在上的学理化道德转化为能够为儿童日用的常识化道德,将儒家的礼、仁义、中庸、孝悌等思想细化为封建社会士族家庭内部的日常行为规范,将儒家伦理思想从理论发展为实际应用,符合受教者自身的思维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古老中华道德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儿童道德教育目的:“德艺周厚”
颜之推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人才的标准必须是“德艺周厚”。他说:“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廲,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1]303德才全面的人名声必然是好的,德才与名声就像形体与影像,不修身而希望获得好的名声是不可能的。上德之人忘记名声,修身以利德。颜之推认为,要成为德艺俱佳的人,除了修身之外,还必须依靠整密的家庭教育。“德艺周厚”的“德”是指通过恢复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使人达到“体道合德”的“上士”境界。人应该主动的追求道德的完善。对“德”的培养成为其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希望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来培养儿童,使他们从小在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之下,成人之后,不仅在家孝悌友爱,而且在外能有礼有节、仁义忠信。
“艺”的内涵就是要培养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颜之推概括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1]315这就是说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艺”包括对儒学的学习,而学习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品行。颜之推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1]171他认为应该学习古人通过读书以达到弥补自己的不足、为社会谋利的目的。当然,勤学也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其目的是培养勤奋的品德。
(二)儿童道德教育内容:“孝仁礼仪”
在颜之推的教子观念中,以“礼为教本”,在家庭内部将“礼”细化:谨守家庭礼仪规范,为人处事之礼恪守中庸之道,在学习中尊师重道。
1.“人伦为重”的情感教育
在《颜氏家训》的《兄弟》篇中,颜之推将家庭人伦关系概括为:“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1]23。
2.“仁义为节文”的品德教育
颜之推说:“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凡损于物,皆无与焉。……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1]337-338仁义被颜之推当作道德价值判断的法则,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美丑,都必须以合乎仁义与否去衡量。颜之推认为,对子弟进行仁义教育,以使他们树立牢固的仁义信念,是儒学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仁义与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从儒家传统的价值取向出发,主张重仁义而轻财利。由此千百年来形成了良好的重义轻财的社会道德风尚。
但颜子推又指出,在他人需要帮助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漠不关心也不可热情过度,应该用仁义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他强调,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能毫无原则的吝惜,“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馋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生第十五》),就是说,在遭遇不幸、祸难或者别人陷害等方面,人要尽力保全性命,但是为了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又要敢于做出牺牲以保家卫国。颜氏希望儿孙能正确处理这两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既要爱惜生命又要为践行仁义而舍弃生命,这种思想闪烁着思辨的智慧。
(三)儿童道德教育方法:“教而有爱”
颜之推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他希望通过以下一系列方法将道德情操内化为儿童的道德自觉。
颜子推曾目睹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所以在引以为戒的同时,要做到“教而有爱”,既要关注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又把爱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方法。
1.教子婴稚,勿失时机
颜子推认为家庭道德教育应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有计划地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教育一定要紧抓一个“早”字,如何早呢?他提倡胎教。“古者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即便错过胎教,也应当在幼儿能识别大人脸色时对其加以教诲,使儿童从小就能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区别当做和不当做之事。“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如若不然,当儿童“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发展到这种地步,一切都已晚矣!颜之推感慨地说:“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同时,儿童思想单纯,人小精力易于集中,接触事物,大都是初次,影响深刻,记忆持久,因而学习效果好。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可见儿童道德教育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也是道德养成的过程。
2.严慈相济,爱子贵均
颜之推对其兄因忙于生计曾放松对他的教育,深感遗憾,故对子孙提出“有威有慈”的严教原则,力戒“有仁无威”的做法。他指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世人为什么不能严教子女呢?主要对“爱”与“教”的关系认识不清。“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己也。”(《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打骂之于教育子女,犹如“汤药针艾”之于疾病一样,不可废除。他分析,世人对子女的溺爱一般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从物质上给孩子过多的享受,“恣其所欲”;二是对孩子只表扬不批评,甚至帮助其掩盖缺点,即“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前者只能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后者只能使孩子不明是非,失去区分善恶的标准。如何才能做到“有威有慈”呢,他认为还应勤加“督训”,不仅在问题发生时要如此,即在平日也应“父父、子子”,特别要保持父亲的尊严:“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颜氏家训·教子第二》)要有礼有节,有关“子事父母”之“礼”,应当让子女履行,以便从中受到教育。做父亲的要有自己的尊严,不能与孩子肆意嬉笑打闹。与此同时,要关心孩子的痛痒,长幼间的爱也不能过于简略。要“规行矩步”,他说“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颜氏家训·序致第一》) 。
颜之推认为父母在对待子女时,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宠偏爱。他说: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3.馨香日久,久而自芳
颜之推目睹士族子弟在腐化世风的熏染之下,沉迷于吃喝享乐、爱慕虚荣,因此提出在儿童期就应该恪守正道,崇尚德行,磨炼道德意志,“增益德行”,即逐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日常言行举止是践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治家第五》)他把父母的道德榜样所发挥的影响作用,称之为“风化”。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第七》)人在幼年时期,思想尚未定型,容易受环境影响,因此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清子女左右的人,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习染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以学为教,学以致用
颜之推认为加强儿童道德知识的学习应当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以此提出“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做子女的应当把对父母的赡养放在心上,而做父母的应当重视对儿童道德知识的教育。父母对儿童道德知识的灌输是儿童获得道德知识的重要手段,而读书勤学是获得道德知识的最佳途径,他在《教子》中指出:父兄对子弟应当“思勤督训”,即使衣食不支,也应令子孙“勤劳经史”;而子弟应当从小养成勤学的习惯,“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条件优越的固然宜勤学,而生活贫困的也应锲而不舍。
颜子推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他说:“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他对当时形成的一种脱离实际的学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能言而不能行,那么,请他管理一个县,“不必理其民”;请他断一个案,“不必得其理”;问他如何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问他如何种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
二、《颜氏家训》儿童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虽然古今家庭结构与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其中总有一些不可磨灭的具有永恒性、超越性的价值,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理念、思想、原则可以为我们现代家庭、现代社会,甚至是未来家庭与社会服务。“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可能割断历史。[2]《颜氏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优秀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原则与规范,值得我们再度分析与借鉴。
(一)借鉴“德艺周厚”的教育目标,强调家庭应该建立以道德素养为“核心”的核心素养观
颜之推虽将“德艺周厚”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但他的重点是强调如何增进道德。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更好地做人,如果学习不能增进品德,只是夸夸其谈,那么“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1]171。
近来,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就是核心素养,不同专家提出的核心素养已经达到了几十项,而且还有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以为,真正具有能够预示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素养,只能是一种以道德素养为基础的综合性素养。教育领域中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的道德水平所能够达到的程度,特别是他的性格发展状况。因此,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孩子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性格状况,并由此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把道德教育放在知识之上:如果不能在儿童的行为与心灵上排除不良与邪恶的习惯,那么,文学、科学以及教育上的一切成就都没有用处。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虽然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没有理智、没有对人类负责的态度,那么他们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家庭在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仍然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家庭道德教育又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自觉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颜氏家训·序致第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品性是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与身体力行的结果。父母的教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借鉴“孝仁礼仪”的教育内容,强调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应广泛
《颜氏家训》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些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赋予时代的新内涵,丰富当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1.注重感恩教育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以人伦为中心对子孙进行了重伦理亲情的情感教育。在《兄弟》篇中,他对六亲关系作了言简意赅的描述,包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敬赡养父母等,其实这也是感恩教育。感恩是做人的最基本品德,是一切爱和善的基础。感恩是需要学习的,学会感恩,才能具有责任意识。只有懂得感激父母、感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才能感激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朋友。进而,才能拥有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长要在传统感恩教育的基础上,赋予感恩教育新的内涵与外延。在传统感恩强调的知恩图报、涌泉相报或者回报自己、回报施恩者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孩子感恩的生活态度,用感恩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善待周围的一切,传递感恩思维,实现人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2.注重劳动教育
颜之推认为那些不接触农业生产、不识农务的士大夫是不可能懂得社会上的其他事务的,这种以稼穑为先的重农务本思想,其实质是在强调一种热爱劳动的勤勉品德教育。“知稼穑之难”以求自立生存的教育主张,至今仍不失为是一种卓见。劳动教育应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要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让孩子劳动是一种动手动脑、智力体力相结合、心智并用的付出,它所追求的是建构孩子的健康人格,培育孩子“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观念。家长不能简单地视劳动为体力劳动或劳动补偿,突出劳动的付出和艰辛,而要提倡劳动的收获和喜悦,建立快乐的劳动观。
(三)借鉴“教而有爱”的教育方法,强调家庭应该建立爱的道德规则
《颜氏家训》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时机的思想,与近代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所证明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代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科尔伯格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颜氏家训》注重儿童道德教育的时机是遵循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的道德教育时机。
《颜氏家训》中提出了严慈结合的情感教育方法,是基于颜之推对儿童言行感性化倾向的认识,也以此揭示出家庭教育因其血缘亲情的自然存在而不可为社会教育机构所替代的独特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慈严相济的教育原则以及对于家庭教育中溺爱倾向的批判性反思,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依然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伴随着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能否避免娇宠溺爱的教育误区已成为衡量早期家庭教养是否科学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的确,在现代早期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理论中,严爱结合的原则已是写进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惩戒,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良药!教育孩子不可不过“惩戒关”。
《颜氏家训》“爱子贵均”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时期已经具备了道德判断的能力:“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道德实在论的特征,他们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意图来判断责任的大小。”[3]如果他们遭遇到不公正待遇,他们会对施教者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必将为以后的败德埋下伏笔。另外,颜之推“均爱”教育主张虽然是基于封建大家庭中多子多女的现实而提出,但这却是现代公平教育理念在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萌芽。这一原则,对于教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平等地对待不同的儿童,是颇有指导价值的。
《颜氏家训》关于“风化”教育的主张,符合于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现代儿童心理学认为婴幼儿的思维尚未自觉化、理性化,因此逻辑性的道理说服不宜成为早期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儿童的身心发展更多地实现于自身无意识地与生活环境及人际氛围的互动中,实现于潜移默化地对他人的模仿中。而且,幼小孩童初入世间,一切周围的人与事都会勾起他的好奇、好动、观察、模仿、探索。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吸收性心理”理论的解释,也揭示了儿童发展的这种原理。颜之推强调儿童教育必须在“风化”熏染的过程陶冶其品性,要在践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颜氏家训·风操第六》)等细小的生活礼仪中树立“士大夫风操”,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须为孩子营造一个优化的环境氛围,并发挥教育者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颜氏家训》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的早教原则、严慈结合原则、以身作则原则、勤俭持家原则、责任和义务意识,是构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可以借鉴的。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将这些无数规范我们人类生活的、早已约定俗成的、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规则,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们看,进而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们的世界。通过建立这些爱的规则,激发孩子爱的潜力,“任何一种真正有价值的伦理道德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人爱的能力”[4]。家长通过自身爱的付出,把爱的能力传递给孩子,而孩子通过对爱的理解萌生善念,表现出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708.
[3]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路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
[4]蔡德麟,景海峰.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
(责任编辑:方龙云)